遼寧省經濟作物研究所是以棉花、花卉、雜糧等經濟作物研究與開發為主的省級農業科研單位,隸屬於遼寧省農業科學院,是我國第一個引進低酚棉種質資源的單位,也是我國第一個開展低酚棉育種的單位,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的科研人才隊伍,開展了多種經濟作物新品種選育及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為遼寧省省級科普基地和遼陽市唯一的現代農業技術職業培訓學校,在普及現代農業知識的和培養新型農業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 始建時間:1949年3月1日
- 員工數量:91人
- 占地面積:75公頃
歷史沿革,機構設定,科研情況,方向任務,科研隊伍,科研條件,科技成果,
歷史沿革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始建於1949年3月1日,前身是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建於1928年的遼陽棉花試作場。1949年3月1日在其舊址重新建立了“遼陽棉作試驗場”,隸屬於東北行政委員會農業部。1959年6月經遼寧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改為“遼寧省棉麻科學研究所”,劃歸中國農業科學院遼寧分院領導。1984年9月,改稱“遼寧省經濟作物研究所”。1990年12月,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在該所增設了“遼寧省農業科學院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2002年8月,經遼寧省農業科學院批准,在該所成立了“遼寧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中心”。
機構設定
科技機構設有花卉、棉花育種、食用菌,品種資源四個研究室和一個開發中心。行政機構設綜合辦公室、科技管理、人事教育、計畫財務和後勤管理等六個管理科室。
科研情況
方向任務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建所以來,始終以棉花研究為主,兼顧麻類和其他經濟作物。面向全省,開展套用研究,適當進行基礎理論研究。
該所主要是承擔國家和省部委下達的科研任務。1982年以前,主要承擔棉花和麻類育種、栽培、植保研究任務。1983年根據生產需要,停止麻類研究增加了蘆筍、甜菊、甜菜等經濟作物的新品種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研究任務。1990年增加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任務,主要是“三小”(小雜糧、小油料、小雜豆)作物種質資源的蒐集、研究、保存、利用。2003年遼寧省農科院根據該所的實際情況,重新進行了學科調整,確定花卉、棉花、食用菌研究和生產開發為今後主要任務。
科研隊伍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有員工91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占67%(高職稱研究人員18人,博士2人、碩士23人),管理人員占12%,工勤人員占22%,現有45歲以下職工59人,占全所職工總數的65%。所長、黨委書記:崔再興。
科研條件
1949年3月1日建所時,日偽棉花試驗場留下只有不過150m2低矮潮濕的工友宿舍,和不到10公頃的試驗地。科研設備、儀器、科技檔案、資料蕩然無存。建所以後五十年間,經作所已建設成為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科研技術力量比較雄厚的農業科研單位。
目前該所占地面積為75公頃,其中試驗用地51.6公頃。全所現有房屋建築面積29172.45m2,職工住宅面積19036.54m2,生產車間及庫房面積4778.12m2。1992年建築一座面積為653.6m2的農作物種質低溫中期貯藏庫,可存放種質資源5萬份,還有470m2的常溫貯藏窖一座。1996年建築水泥地面晾曬場3240m2,2004年建20棟日光溫室,共14,450m2.
該所現有科技檔案1706卷,館藏各類圖書22,654冊,科技資料19,600冊,中、外文期刊6900餘冊(套),設有植保、土壤農化、生化,纖維分析和生物技術等實驗室。現有科研儀器設備萬元以上的有23台。
科技成果
共取得各類科研成果148項,有75項成果獲得市級以上成果獎勵。其中獲國家進步一、二等獎3項,省部級獎勵42項,市地級獎勵30項。絕大部分科技成果已在農業生產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套用。有30多人主筆和參加著書,共出版20多部著作。有2人被納入省級人才工程,有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經作所基點遍及省內各主要棉麻產區,最多年份基點人員占全所科技人員總數的47%。
20世紀50年代初,我省紅麻慘遭毀滅性的炭疽病危害,被迫停種。經過10年刻苦研究,摸清了炭疽病發病規律和防治措施;育成了抗病品種“遼紅1號”、“遼紅2號”、“遼紅3號”和雜交種“遼紅雜1號”,並發明了陽光高溫殺雄制種方法。終於恢復了紅麻生產,獲得遼寧省科學大會獎勵。
該所從1956年至今,承擔國家特早熟棉花品種資源研究任務。為國家貯藏庫提交230份特早熟棉花種質資源,其中155份品種已編入品種志,向國內28個省市提供5476份種質,向8個國家提供了31份資源。獲得農業部和遼寧省科技進步一、二等獎。
該所是全國特早熟棉區棉花品種區域試驗和遼寧省棉花品種區域試驗的主持單位。建所以來共試驗鑑定306個引進和自育品種(系),經過審定在省內外推廣套用的有39個品種,1985年與協作單位一起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該所主持和協作完成的棉花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研究,具有全國領先水平,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3年全省84萬畝棉花獲得畝產皮棉62.5公斤的高產紀錄,遼寧第一次成為百斤皮棉省。
從建所起,選育了從遼棉1號到遼棉19號遼棉系列品種,共有14個品種獲得省部級獎勵,其中省科學大會獎2個,一等獎1個,二等獎4個,三等獎7個。使遼寧省棉花生產進行了六次大規模地換種,每次換種產量都增加10%左右,纖維品質和抗病能力都有所提高。遼棉1號是我國自育的第一個抗黃萎病品種,為全國棉花抗病育種提供了抗源。遼棉7號填補了我國早熟棉區高抗枯萎病兼抗黃萎病品種空白,其後選育的抗病品種遼棉10號、遼棉12號、遼棉15號、遼棉16號、遼棉17號和遼棉18號,都是高抗枯萎病兼抗黃萎病棉花品種。遼棉8、9、10號等品種的選育成功,其產量構成要素的鈴重和衣分,已趕超我國中熟棉品種水平。
遼棉11號和遼棉13號品種填補了特早熟棉區低酚棉品種的空白。20世紀末又開展了轉基因棉花抗蟲育種工作,現已育成抗棉鈴蟲、抗病品種遼棉19號,正推向棉花生產。遼棉9號——遼棉19號系列品種不僅覆蓋了遼寧棉區、而且在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安徽等省廣泛套用;遼棉10號、遼棉12號、遼棉15號、遼棉17號已在新疆大面積推廣。這些品種目前在上述地區累計種植8856.7萬畝,為我國特早熟棉區和西北內陸棉區的棉花生產,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