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財政支農績效(評價影響因素及提升對策研究)》是2019年中國石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遼寧省財政支農績效(評價影響因素及提升對策研究)
- 作者:李秋
- 出版社: 中國石化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4月1日
- ISBN:9787511452955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專著重點探討遼寧省財政支農的績效問題,運用DEA非參數方法從供給、收入、民生和生態環境及四方面綜合對遼寧省各地區財政支農績效進行綜合評價,提出提升財政支農績效的對策,為遼寧省財政支農政策的實施提供意見參考。專著適用於高校經濟管理專業碩士、博士學生,金融、財政領域工作人員使用。
作者簡介
李秋,1979年8月出生,漢族,遼寧省撫順市人,2003年獲得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2006年獲得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碩士學位。現任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師,管理學博士,主要從事財政政策、數量經濟等方面的研究。
目錄
目錄
第1章緒論(1)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1)
1.1.1研究背景和問題的提出(1)
1.1.2研究意義(1)
1.2研究綜 述(2)
1.2.1國外的研究綜述(2)
1.2.2國內的研究現狀(3)
1.2.3對已有文獻的評述(6)
1.3研究的目標與內容(6)
1.3.1研究目標(6)
1.3.2研究內容(6)
1.4研究方法、數據來源與研究架構(7)
1.4.1研究方法(7)
1.4.2數據來源(7)
1.4.3研究架構(7)
1.5創新之處(8)
第2章相關概念及理論基礎(9)
2.1相關概念的界定(9)
2.1.1財政支農(9)
2.1.2財政支農政策(9)
2.1.3財政支農資金(10)
2.1.4財政支農績效(10)
2.1.5績效評價(10)
2.2理論基礎(11)
2.2.1公共績效理論(11)
2.2.2公共產品理論(11)
2.2.3成本-收益理論(11)
2.2.4制度創新理論(12)
2.2.5公共選擇理論(12)
2.2.6財政農業投資理論(12)
2.3本章小節(12)
第3章遼寧省財政支農的現狀分析(14)
3.1財政支農的制度框架(14)
3.1.1財政支農政策的階段性變遷(14)
3.1.2財政支農成效綜合評述(15)
3.1.3財政支農主要問題表象(16)
3.2財政支農的描述性分析(17)
3.2.1支農規模統計描述(17)
3.2.2支農結構統計描述(19)
3.2.3區域配置公平性分析(21)
3.2.4財政支農方式(22)
3.2.5財政支農模式(23)
3.3“三農”取得的成績(23)
3.3.1農產品供給方面(23)
3.3.2收入方面(26)
3.3.3民生方面(27)
3.3.4農業生態環境方面(29)
3.4本章小結(31)
第4章財政支農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32)
4.1績效評價的原則(32)
4.1.1經濟性(32)
4.1.2效率性(32)
4.1.3有效性 (32)
4.1.4公平性(32)
4.1.5可持續性(33)
4.2財政支農的目標(33)
4.2.1供給目標(33)
4.2.2收入目標(33)
4.2.3民生目標(34)
4.2.4生態環境目標(34)
4.3目標導向原則下財政支農績效評價指標的確定(34)
4.3.1指標的初步選擇(35)
4.3.2指標的篩選與最佳化(36)
4.4本章小結(43)
第5章遼寧省財政支農靜態績效水平評價(44)
5.1評價方法的選擇與模型建立(44)
5.1.1數據包絡分析法(DEA) (44)
5.1.2DEA模型選擇(45)
5.1.3DEA模型導向的界定(46)
5.1.4指標數據來源及處理(46)
5.2整體績效評價(47)
5.2.1綜合績效分析(47)
5.2.2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分析(50)
5.2.3績效的DEA改進(53)
5.3靜態績效分項評價(57)
5.3.1供給績效評價(57)
5.3.2收入績效評價(59)
5.3.3民生績效評價(62)
5.3.4生態績效評價(62)
5.3.5各績效值之間的比較(66)
5.4遼寧省44個農業縣(市)財政支農績效評價(67)
5.4.1整體績效評價(67)
5.4.2分項績效評價(70)
5.5本章小結(76)
第6章遼寧省財政支農動態績效水平評價(78)
6.1評價方法的選擇與模型建立(78)
6.1.1DEA的Malmquist指數模型(78)
6.1.2指標的選取和數據來源(79)
6.2整體動態績效評價(79)
6.2.1遼寧省財政支農整體動態績效評價(79)
6.2.2遼寧省十四個市整體動態績效評價(80)
6.2.3遼寧省44個農業縣(市)整體動態績效評價(85)
6.3動態績效的分項評價(88)
6.3.1供給績效評價(88)
6.3.2收入績效評價(91)
6.3.3民生績效評價(93)
6.3.4生態績效評價(96)
6.4遼寧省44個農業縣財政支農績效評價(98)
6.5本章小結(102)
第7章遼寧省財政支農績效外部影響因素分析(104)
7.1指標選擇基礎(104)
7.1.1理論基礎(104)
7.1.2指標分類(105)
7.2模型選擇(105)
7.2.1Tobit模型(105)
7.2.2模型適用性分析(106)
7.3實證分析(106)
7.3.1變數定義(106)
7.3.2經驗假設(107)
7.3.3模型設定及數據來源(108)
7.3.4實證結果分析(108)
7.4本章小結(111)
第8章提升遼寧省財政支農績效的策略(113)
8.1基於靜、動態績效評價結果的對策分析(113)
8.1.1技術創新方面(113)
8.1.2加強財政支農資金管理(114)
8.1.3適度調整財政支農規模(115)
8.1.4最佳化支農結構,強化低效領域的支農政策扶持(116)
8.1.5找準低效的“癥結”,增強改革的準度(116)
8.1.6保持各項支農政策的穩定和長效性(117)
8.1.7科學設計財政投入政策,提高政策的靈活性(117)
8.2基於Tobit回歸結果的對策分析(117)
8.2.1提高財政自給率(117)
8.2.2加快城鎮化建設(118)
8.2.3重視農業在地區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118)
8.2.4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119)
8.2.5提高應對巨觀經濟變化的能力(119)
8.3其他方面(119)
8.3.1調整並明確“財政支農口徑”(119)
8.3.2轉變“重投入,輕績效”的觀念(120)
8.3.3細化政府財政公開內容(120)
8.3.4構建完善的財政支農績效評價體系(121)
8.4本章小節(121)
第9章結論與展望(122)
9.1結論(122)
9.2研究的局限性與不足(123)
9.3進一步的研究方向(123)
參考文獻(124)
目錄
第1章緒論(1)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1)
1.1.1研究背景和問題的提出(1)
1.1.2研究意義(1)
1.2研究綜 述(2)
1.2.1國外的研究綜述(2)
1.2.2國內的研究現狀(3)
1.2.3對已有文獻的評述(6)
1.3研究的目標與內容(6)
1.3.1研究目標(6)
1.3.2研究內容(6)
1.4研究方法、數據來源與研究架構(7)
1.4.1研究方法(7)
1.4.2數據來源(7)
1.4.3研究架構(7)
1.5創新之處(8)
第2章相關概念及理論基礎(9)
2.1相關概念的界定(9)
2.1.1財政支農(9)
2.1.2財政支農政策(9)
2.1.3財政支農資金(10)
2.1.4財政支農績效(10)
2.1.5績效評價(10)
2.2理論基礎(11)
2.2.1公共績效理論(11)
2.2.2公共產品理論(11)
2.2.3成本-收益理論(11)
2.2.4制度創新理論(12)
2.2.5公共選擇理論(12)
2.2.6財政農業投資理論(12)
2.3本章小節(12)
第3章遼寧省財政支農的現狀分析(14)
3.1財政支農的制度框架(14)
3.1.1財政支農政策的階段性變遷(14)
3.1.2財政支農成效綜合評述(15)
3.1.3財政支農主要問題表象(16)
3.2財政支農的描述性分析(17)
3.2.1支農規模統計描述(17)
3.2.2支農結構統計描述(19)
3.2.3區域配置公平性分析(21)
3.2.4財政支農方式(22)
3.2.5財政支農模式(23)
3.3“三農”取得的成績(23)
3.3.1農產品供給方面(23)
3.3.2收入方面(26)
3.3.3民生方面(27)
3.3.4農業生態環境方面(29)
3.4本章小結(31)
第4章財政支農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32)
4.1績效評價的原則(32)
4.1.1經濟性(32)
4.1.2效率性(32)
4.1.3有效性 (32)
4.1.4公平性(32)
4.1.5可持續性(33)
4.2財政支農的目標(33)
4.2.1供給目標(33)
4.2.2收入目標(33)
4.2.3民生目標(34)
4.2.4生態環境目標(34)
4.3目標導向原則下財政支農績效評價指標的確定(34)
4.3.1指標的初步選擇(35)
4.3.2指標的篩選與最佳化(36)
4.4本章小結(43)
第5章遼寧省財政支農靜態績效水平評價(44)
5.1評價方法的選擇與模型建立(44)
5.1.1數據包絡分析法(DEA) (44)
5.1.2DEA模型選擇(45)
5.1.3DEA模型導向的界定(46)
5.1.4指標數據來源及處理(46)
5.2整體績效評價(47)
5.2.1綜合績效分析(47)
5.2.2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分析(50)
5.2.3績效的DEA改進(53)
5.3靜態績效分項評價(57)
5.3.1供給績效評價(57)
5.3.2收入績效評價(59)
5.3.3民生績效評價(62)
5.3.4生態績效評價(62)
5.3.5各績效值之間的比較(66)
5.4遼寧省44個農業縣(市)財政支農績效評價(67)
5.4.1整體績效評價(67)
5.4.2分項績效評價(70)
5.5本章小結(76)
第6章遼寧省財政支農動態績效水平評價(78)
6.1評價方法的選擇與模型建立(78)
6.1.1DEA的Malmquist指數模型(78)
6.1.2指標的選取和數據來源(79)
6.2整體動態績效評價(79)
6.2.1遼寧省財政支農整體動態績效評價(79)
6.2.2遼寧省十四個市整體動態績效評價(80)
6.2.3遼寧省44個農業縣(市)整體動態績效評價(85)
6.3動態績效的分項評價(88)
6.3.1供給績效評價(88)
6.3.2收入績效評價(91)
6.3.3民生績效評價(93)
6.3.4生態績效評價(96)
6.4遼寧省44個農業縣財政支農績效評價(98)
6.5本章小結(102)
第7章遼寧省財政支農績效外部影響因素分析(104)
7.1指標選擇基礎(104)
7.1.1理論基礎(104)
7.1.2指標分類(105)
7.2模型選擇(105)
7.2.1Tobit模型(105)
7.2.2模型適用性分析(106)
7.3實證分析(106)
7.3.1變數定義(106)
7.3.2經驗假設(107)
7.3.3模型設定及數據來源(108)
7.3.4實證結果分析(108)
7.4本章小結(111)
第8章提升遼寧省財政支農績效的策略(113)
8.1基於靜、動態績效評價結果的對策分析(113)
8.1.1技術創新方面(113)
8.1.2加強財政支農資金管理(114)
8.1.3適度調整財政支農規模(115)
8.1.4最佳化支農結構,強化低效領域的支農政策扶持(116)
8.1.5找準低效的“癥結”,增強改革的準度(116)
8.1.6保持各項支農政策的穩定和長效性(117)
8.1.7科學設計財政投入政策,提高政策的靈活性(117)
8.2基於Tobit回歸結果的對策分析(117)
8.2.1提高財政自給率(117)
8.2.2加快城鎮化建設(118)
8.2.3重視農業在地區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118)
8.2.4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119)
8.2.5提高應對巨觀經濟變化的能力(119)
8.3其他方面(119)
8.3.1調整並明確“財政支農口徑”(119)
8.3.2轉變“重投入,輕績效”的觀念(120)
8.3.3細化政府財政公開內容(120)
8.3.4構建完善的財政支農績效評價體系(121)
8.4本章小節(121)
第9章結論與展望(122)
9.1結論(122)
9.2研究的局限性與不足(123)
9.3進一步的研究方向(123)
參考文獻(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