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白塔

遼代白塔

遼代白塔位於興城白塔滿族鄉塔溝村西面的九龍山下,距興城市區14公里,俗稱玲瓏塔,是覺華島大龍宮寺的墓地。由於此塔巍峨高大,每當夕陽晚照,煙霧繚繞,又有“九龍煙塔”之稱。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構造,歷史事件,

歷史沿革

塔前曾建有空通山悟寂院一座,空通山即今九龍山。當時悟寂院香火旺盛,佛事繁忙,是遼代佛教聖地覺華島(今菊花島)大龍宮寺的下院。元代改名翠峰寺,清代改名為中天寺。

構造

此塔建於遼大安八年(1092年),為須彌座式。分基座、塔身、塔檐、塔頂四部分。八面四佛四碑,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清磚砌築,雕刻精美。塔高43米,塔身八角各有角柱,上刻八大靈塔塔名、佛塔名、偈語。

歷史事件

1972年,塔溝大隊社員在塔東牆外取土,從古井裡發現一塊掩藏記碑,明上面詳細記載著地宮中的掩藏物件。
1978年,興城文物部門在維修時,發現塔下中央12米深處掩藏地宮一座,呈八角型,用17塊青砂岩碑砌成。碑石板上刻有造塔的功德經、五佛名號、七佛名號、九聖八明王、一百二十賢聖。還有與外面塔身相符的八大靈塔塔名、佛名、偈語以及建塔原因、時間。與外面古井裡發現的掩藏記碑的碑文相同。
地宮容空有1.7米,內有水晶塔、銀菩提樹、石佛像、瓷器等供具,正中一石匣內依序為鐵匣、銀匣、金匣金匣內置金罐、銀罐各一隻,罐中均盛“舍利”。這些遺物早年被盜一空,只遺有打碎的石匣(現已貼補復原)和諸雜供具的殘片。從地宮挖掘出的古物、碑文等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此塔於1979年9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