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中南地區

遼中南地區

遼中南地區位於遼寧省中南部,瀕臨渤海黃海,靠近俄羅斯東南部與朝鮮半島,地理位置優越。主要城市有瀋陽市大連市等。

基本介紹

六大因素,區位因素,自然因素,經濟因素,交通因素,市場因素,政策因素,氣候條件,工業基地,工業種類,促進發展,有利條件,不足之處,調整措施,

六大因素

區位因素

地理位置:瀕臨渤海、黃海;靠近俄羅斯、朝鮮、韓國;地理位置優越。緯度位置:中緯度地區。

自然因素

氣候溫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遼河為水源。

經濟因素

煤鐵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勞動力富足。

交通因素

靠海,有縱貫東西、南北的鐵路,海運等交通因素較好。

市場因素

靠近北京天津河北等經濟發達地區
主要偏向重工業,輕工業不太發達。
瀋陽——機械工業
鞍山——鋼鐵工業
撫順——化工、冶金
本溪——鋼鐵工業
遼陽——化學工業
大連——造船工業
由此得出該工業基地是以生產生產資料為主的工業基地,所以是重工業基地。

政策因素

國防安全,國家的有利政策支持,土地租金不高等。

氣候條件

遼中南地區地處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區,屬於溫帶季風半濕潤氣候區。春季多風,夏季瀕雨。境內雨熱同季,日照豐富,積溫較高,冬長夏暖,春秋季短,四季分明。雨量不均,東濕西乾。
遼中南-上海氣候對比
地區╲氣候數據
一月平均氣溫
七月平均氣溫
年平均氣溫
溫度帶
乾濕地區
年降水量
遼寧中南部
-12攝氏度
24.5攝氏度
8攝氏度
暖溫帶
(半)濕潤地區
600-1100mm
上海
3.5攝氏度
27.8攝氏度
15.7攝氏度
亞熱帶
濕潤地區
1123.7mm
受季風氣候影響,各地氣溫差異較大,自西南向東北,自平原向山區遞減,其中,最高為大連,最低為西豐。遼寧省是東北地區降水量最多的省份,年降水量在600mm—1100mm之間。年平均日照2575小時,年平均降水量640毫米,平均相對濕度65%,多集中在七、八月份。無霜期165天,平均無霜期171天。

工業基地

遼中南工業基地重工業較全面,該地區資源豐富,是近代中國工業文明起步較早的地區。

工業種類

煤炭工業
遼寧煤礦大規模開採歷史較久,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就先後在撫順、阜新、北票等地大肆掠奪煤炭資源。建國後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經恢復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煤炭生產基地。近年來,在老礦區改建擴建基礎上,建了鐵法等新礦區和新礦井。
石油工業
遼河油田開發於50年代,66年打出第一口探井,70年代後加快了開發速度,80年產油500萬噸,天然氣16億。到1986年,產量達1000萬噸,居全國第三位。
鋼鐵工業
遼寧鋼鐵工業在日本侵略時期就已建立。日本撤退時,設備被拆卸,無法生產,日本人揚言:“把鋼廠留給中國人種高梁。”建國後,不到三年,我們自己不但恢復了生產,而且超過了歷史最高水平。現在遼寧鋼鐵生產31000多個規格的各種產品居全國首位。鞍鋼的橋樑鋼材、本鋼的“人參鐵”、撫順的合金鋼,大連的不鏽鋼都很著名。遼寧是全國最大的冶金工業基地。
造船工業
大連是全國重要船舶生產基地。中國第二艘航母在大連下海。
機械工業
瀋陽的機械製造工業在全國有重要地位,我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架飛機從這裡起飛,第一台程控車床,各種成套設備等都從這裡造出。瀋陽是一個以機械為主,部門齊全的綜合性工業城市。
化學工業
遼陽曾是歷史古城,2400年前修建,清初努爾哈赤建都於此,現在以化纖工業為主。

促進發展

1、積極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實現經濟結構多樣化。遼中南工業基地原先是以煤炭、鋼鐵等工業為主,生產結構單一,要積極發展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使經濟結構多樣化。
2、積極拓展交通,完善交通運輸網。遼中南的交通運輸並不落後,但現代交通運輸方式相對落後,但這些交通直接影響了現代企業(中小型的電子等工業)的分布。
3、發展科技,繁榮經濟。科技是工業生產的一項重要的投入。它可以從促進產品的更新,提高經濟效益。
4、消除污染、美化環境。遼中南的重工業設備陳舊,污染嚴重,導致當地的環境惡劣。因此,要吸引企業來此發展,就必須大力消除污染,美化環境。發展一些能耗少、污染輕的工業企業。

有利條件

第一,遼中南工業基地是在本區豐富的煤(阜新)鐵(鞍山,本溪)石油(遼河油田)等資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重工業基地。
第二,區內交通便利,哈大線貫通南北,瀋丹線聯繫東西,便於資源的地區調配。
第三,遼中南地區在解放前日軍侵華時就建設了不同規模,能源,冶金,鋼鐵工業部為今天遼中南工業基地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足之處

許多礦產資源瀕臨枯竭,資源相對不足,原料和能源消耗大;水資源不足;科技發展水平不高;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市場經濟起步較晚,計畫經濟影響大;區內環境污染大。但結構老化,管理落後,部分大企業存在歷史長,負擔重,市場經濟改造任務較重,存在的問題是能源與水資源的不足。

調整措施

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科技,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積極引進外資;治理環境污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