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三彩刻花六角枕

遼三彩刻花六角枕

該件六角形三彩枕的形狀,略呈梯形,只是在梯形的兩腰部分,以折曲帶有角度的線條代替直斜而下的線條,在十世紀以後由唐代方箱型枕發展而來的各種變形中,不算常見;同形瓷枕在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瑞典斯德哥爾摩遠東博物館均有一件。

基本信息,器物簡介,相關資料,器物功用,

基本信息

【器物名稱】遼三彩刻花六角枕【材質類別】器皿瓷器
【製作年代】遼代
【文物原屬】不詳
【文物現狀】現藏台灣歷史博物館
【器型規格】長36公分;寬 14公分;高 9.5公分

器物簡介

枕的邊緣施以黃釉,彷佛構成一個框框,黃框中黑釉作地,上襯綠葉黃花。花瓣中心為黃色,瓣緣則敷以白色,似在模擬繪畫暈染的感覺,並加以劃花的線條強多探榜白調其細部。黃釉框與黑釉地間,可見刻意留出的白色區域,似為修飾下方兩角的銳利,增加整體圓潤靈活的感覺。枕壁滿飾印花菱格花紋,好似方形花磚,為綠色釉,釉下施化粧土。瓷枕底部未上釉,沿器緣可見八點支燒痕,胎質細軟,觸手平滑,呈淡紅色,似乎也上了一層薄薄的化粧土。枕後壁有一孔,此為空心器物棗探上常見,用以防止燒制時產生斷裂。
雷同的裝飾手法亦可見於金代的六角形枕,因此推測此枕可能為遼後期到金的產品。金是東北女真族所建立的國家,原臣屬於遼,北宋徽宗期間建國,公元1125年滅遼,兩年後滅北宋。金代陶瓷基本上是接收遼與北宋窯業而來,十二世紀上半葉,北方窯業雖因戰爭破壞和窯工逃散而不振,但在十二世紀後半逐漸恢復,產量大增。金代華北地區製作三彩器的窯口主要為磁州窯,器類以枕、盤、瓶等為主。

相關資料

遼是由契丹民族建立的政權,為古代鮮卑族的後裔,公元四世紀時,由鮮卑宇文部分出,始稱契丹。契丹原居遼河上游一代,至隋唐之際,逐漸強大起來。唐末五代時,契丹迭剌部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八部及鄰近諸部,並在西元九一六年建國,是為遼太祖。遼的領土據《遼史.地理志》“東至於海,西至金山,暨於流沙,北至臚胊河,南至白溝”,即相當東到日本海,西到阿爾泰山,北到克魯倫河,南到河北、山西的廣大地域。共傳了九世二百一十年。
契丹民族原是遊牧民族,在逐漸漢化後,生活型態逐漸改變,對陶瓷器的需求增加,原來的木或皮質的生活用具,也逐漸改以陶瓷器。遼瓷的發展,與中國北方窯業和渤海國陶瓷業有密切關係。由《遼史》記載中得知,遼太祖天贊(922-925)初年,曾經“攻下磁窯務”《遼史王郁傳》、“破磁窯鎮”《遼史蕭敵魯傳》;公元947年太宗滅後晉後,也曾將汴城(開封)的百工遷至遼的上京,百工中當有制陶瓷的工匠。又遼太宗天顯元年(公元926年)滅渤海國,收其領土與屬民,原來渤海國的陶瓷製作因此也影響了遼瓷的甩疊墊發展。唐到五代的北方以燒制白瓷為主,渤海國的陶瓷,就出土物考察多為低溫鉛釉陶和白瓷,若就現存實物來看,遼瓷確實聯繫著北方白瓷傳統,並且承續了唐代三彩陶的製作。
遼代陶瓷基本上分為三大系統:類似定窯的白瓷;類似磁州窯的刻繪瓷;類似唐三彩的低溫鉛釉陶。據考古資料顯示,在發現的八處遼代窯址中,以林東的上京窯、赤峰的缸瓦窯(或稱乾瓦窯)和北京的龍泉務窯的制立旬槓作品質最佳求榜歸,後者所燒白瓷精品,可與定窯媲美,而缸瓦窯的三彩品質也不輸唐三彩。有名的易州羅漢像可能就是出自此處。
低溫鉛釉陶最早可見於漢代,有以銅為著色劑的綠釉及用鐵為著色劑的棕黃色釉。北朝以後逐漸發展為在一件器物上施以複色釉。至唐時大盛,顏色也更多,除利用釉中不同的含銅、含鐵量,制出深淺不同的綠和由黃至褐的多種顏色外,並且增加了利用鈷發色的藍釉,使用純高嶺土的白釉,及混合氧化鈷和氧化鐵的黑色釉。使用鉛釉雖能降低燒成溫度、增加釉面光亮度,但因鉛為有毒物,不能作為日用器,向來多是作為陪葬用的明器。但遼三彩器卻有許多是日常使用的器物。目前所知的遼三彩器,多出土於遼的後期墓中,因此推測早中期的遼低溫釉陶生產仍以單色釉為主,遼三彩的大盛要遲至遼晚期。
遼代陶瓷的造形,分契丹形式和中原形式兩類。前者如雞冠壺、雞腿瓶、仿金銀器形式的盤、碟等,是帶有濃厚的牧民族氣息的器具;所謂中原形式也就凶樂達棗是漢民族文化的產物,除有杯、碗、盆、罐等生活用具外,還有棋子、香爐、陶硯、磚瓦等雜器及建築構件,枕應該是屬於後者範疇。

器物功用

陶瓷枕的使用最早可見於隋,實物有河南安陽隋代張盛墓出土的一件瓷枕。唐以後大量生產,有專門製造瓷枕的作坊如“杜家”、“裴家”、“元家”等,甚至還運銷海外,日本即有多處遺址出土唐代陶瓷枕。唐代較常見的是絞胎及三彩的陶枕,裝飾花紋喜用團花、寶相花,尺寸有大小兩種,大者枕頭頸,小者枕腕袖,形狀雖以方箱形為主,但也有雕塑作獸形的虎枕、象枕、兔枕。晚唐以後枕的使用更加普及,尤其入宋以後,瓷枕至為普遍,不但南北各地窯口皆有陶瓷枕的製作,裝飾的技法與圖紋也是包羅萬象,形狀束和棗更別出心裁,形成陶瓷枕製作的高峰。
遼代陶瓷的造形,分契丹形式和中原形式兩類。前者如雞冠壺、雞腿瓶、仿金銀器形式的盤、碟等,是帶有濃厚的牧民族氣息的器具;所謂中原形式也就是漢民族文化的產物,除有杯、碗、盆、罐等生活用具外,還有棋子、香爐、陶硯、磚瓦等雜器及建築構件,枕應該是屬於後者範疇。

器物功用

陶瓷枕的使用最早可見於隋,實物有河南安陽隋代張盛墓出土的一件瓷枕。唐以後大量生產,有專門製造瓷枕的作坊如“杜家”、“裴家”、“元家”等,甚至還運銷海外,日本即有多處遺址出土唐代陶瓷枕。唐代較常見的是絞胎及三彩的陶枕,裝飾花紋喜用團花、寶相花,尺寸有大小兩種,大者枕頭頸,小者枕腕袖,形狀雖以方箱形為主,但也有雕塑作獸形的虎枕、象枕、兔枕。晚唐以後枕的使用更加普及,尤其入宋以後,瓷枕至為普遍,不但南北各地窯口皆有陶瓷枕的製作,裝飾的技法與圖紋也是包羅萬象,形狀更別出心裁,形成陶瓷枕製作的高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