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體塑化保存

塑化,是一種解剖學上的人體處理方法。具體過程是將人體體液抽出並灌以液態聚合物,待聚合物變硬,人體組織就會以自然形態固定完好。這種處理方法不使用甲醛等化學物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遺體塑化保存
  • 屬性:一種解剖學上的人體處理方法
  • 具體過程:將人體體液抽出並灌以液態聚合物
  • 優勢:不使用甲醛等化學物質
遺體塑化引爭議,人體塑化技術,花費,

遺體塑化引爭議

這位33歲的美國達拉斯房地產經紀人是同意捐贈其身體用於塑化(plastination)的7000人中的一個。對於其它捐贈者,塑化只是死後的獨特旅行。49歲的主婦蘇珊(Susan Baxter)表示她決定捐贈部分器官,因為她反對數千美元的葬禮高花費。她說:“我的家人因葬禮價格而去塔希提島(位於南太平洋)。這何我要在箱子裡舉行葬禮?他們這樣做有什麼樂趣呢?”
她的決定有多種原因。大約30年前,蘇珊被診斷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引發劇痛。她說如果她的器官被保存和展示出來,人們就能了解這一疾病。她說:“這就是你不想成為骨灰或蠕蟲的食物,而想成為不在地下埋藏的一種資產。”

人體塑化技術

報導說,1977年,德國解剖學家貢特爾·馮·哈根斯(Gunther von Hagens)最早研發出人體塑化技術,並將其推廣開來。現年62歲的哈根斯已在世界各地舉辦多場名為“人體世界”的解剖展,展出塑化後的真實人體標本。其中一些標本被剝去皮膚、解剖,露出裡面的器官。還有一部分人體標本保存完整,塑化成為特定姿勢,如籃球運動員的投籃動作,或跑步時張腿闊步的姿態.“人體世界”展覽引發多方爭議,許多人認為展覽的科學價值不高,並且是對人體的不尊重。但哈根斯始終堅持研究對人們理解自己身體構造有很大幫助.展覽對很多人來說,確實會造成審美上的衝擊,但人們對自己的身體也需持開放態度,”哈根斯說,“人們會喜歡上這些標本,將它們深深印在腦海里。”自1995年“人體世界”在日本首次展出以來,共有來自全世界35個國家的2200萬人參觀過這一類似的展覽。1983年,哈根斯啟動遺體捐獻項目。至今已有7652人同意捐獻他們的遺體塑化。把自己的身體捐獻給科學,尤其是供塑化之用,是一種對後代最有意義的做法,”北美地區遺體捐獻負責人喬治娜·戈麥斯(Georgina Gomez)說。她本人也是遺體捐獻人之一。參觀完展覽,我更確定了捐獻遺體的念頭,”歐文斯說,“我一直相信科學和醫學。對我來說,這是對生命的一種讚頌,讓我死後的身體還能繼續為解剖學研究做出貢獻。”

花費

我們會根據捐獻者的要求,把他們的身體塑化成指定形態,”哈根斯說,他指出塑化後的遺體中有一半會用於展出,另一半用於教學研究。處理過程要一年,花費在4-6萬美元之間。雖然哈根斯一再表示,他所使用的人體都是由捐獻人自願提供,但還是引來社會各方廣泛爭議。許多評論者將哈根斯戲稱為“科學怪人”,認為“人體世界”展是對死者不敬。美國華盛頓喬治敦大學醫療倫理學家卡羅爾·泰勒(Carol Taylor)批評“人體世界”展純粹屬於商業噱頭。“我堅決反對他們如此不尊重人體的做法,他們的展覽純粹是為了商業目的,”泰勒說。雖然對人體塑化存在許多爭議,歐文斯等捐獻者仍樂意捐獻遺體,家人也支持其決定。“身體只是一個容器,僅是我今生的所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