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徙的人生:杭州知青往事》講述上山下鄉,作為一個名詞,它可能凝固或記錄的是一個時代,是一代人的記憶。幾十年過去了,人們依然不能忘記,或是因為理想,或是迫於無奈,或是追隨大流,或是出於逃避現實。總之,一個特定的年代創造了一個特定的故事。它注定要不停地被人們回憶、總結、思索、記錄。《遷徙的人生:杭州知青往事》所寫的文字源出於此。
基本介紹
- 書名:遷徙的人生:杭州知青往事
- 出版社: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 頁數:231頁
- 開本:16
- 品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 作者:杭州圖書館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135222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上山下鄉是一個特殊年代裡,一群受特殊教育的青年人所經歷的一段特殊人生,用現在的眼光和觀念還很難去評判,只有忠實地記錄,留待後來的人們去沉思。事實上,忠實地記錄這一段不同尋常的歷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書所記錄的也只是一些片段和個案,雖微不足道,但希望“微”能“道”之……《遷徙的人生--杭州知青往事》是杭州圖書館“‘口述歷史民間記憶’資源庫建設計畫”中的一本回憶錄,收錄了82篇杭州知青對於20世紀50~70年代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中自身經歷的回憶與思考。
圖書目錄
杭州知青回望周祖德
壹一個人的史詩
歲月如歌——我的知青生活殷辛龍/21
成長的跨越皇甫堅/30
浙江兵團知青歲月散記桑士達/39
磨難是財富顧歲榮口述鄔佩孚執筆諸勇整理/45
海寧下鄉記周祖德/53
貳大天地小樂章
1 勞動最光榮/69
種蒿子由之/69
第一次伐木鄒毅/70
在銀川掏大糞坐看雲起/74
當馬倌獨木舟/76
窖鹿記海鷹/77
串排 籮北太平溝/81
憶興安,最憶是劈山戴望天/83
搖船歷險記快快樂樂/84
在我當衛生員的日子裡牛行萬里/86
工分工分,社員的命根天目山/88
捕大鰉魚烏蘇里江漁人/89
第一次薅秧草柳明/92
學編筐蘇江/93
啊!遙遠的豬們 東河小豬倌/95
2生活在此處/97
我的山間小屋崢嶸歲月 /97
我的自留地趣事阿蓓/98
那塊羊卵子大的自留地由之/99
我們的“家”虞哲傑/103
閒話在北大荒時吃豬肉 中興大隊/104
婆婆丁熊潮/106
我終於落下了眼淚應宜遜/108
番薯風波秋雨軒/110
當家湯春風/111
火燒泡中的美味明察暗訪/112
苦苦菜——讓我又愛又恨的菜 阿米/113
森林捕魚皇甫堅/116
誘捕草狐狸國泰民安/118
歌的記憶木之音/120
西北原野還迴蕩著你美妙的歌聲鳳簫吟/122
電影的回憶李子/124
九死一生風雪夜李子/126
大興安嶺知青生活二三事莫凡/128
回眸李若虎/131
小東西yuxj/133
礦工的澡堂古朱/135
理髮吳江林/137
3那一片熱土/139
崔翰利溝抓吉東河/139
生命中的一縷陽光——印象獨木河徐宗明/141
北大荒的冬天藍色大衛/145
北大荒——我恨你! 野稗子/146
大興安嶺隨筆劉華/148
……
叄遷徙的人生
後記
壹一個人的史詩
歲月如歌——我的知青生活殷辛龍/21
成長的跨越皇甫堅/30
浙江兵團知青歲月散記桑士達/39
磨難是財富顧歲榮口述鄔佩孚執筆諸勇整理/45
海寧下鄉記周祖德/53
貳大天地小樂章
1 勞動最光榮/69
種蒿子由之/69
第一次伐木鄒毅/70
在銀川掏大糞坐看雲起/74
當馬倌獨木舟/76
窖鹿記海鷹/77
串排 籮北太平溝/81
憶興安,最憶是劈山戴望天/83
搖船歷險記快快樂樂/84
在我當衛生員的日子裡牛行萬里/86
工分工分,社員的命根天目山/88
捕大鰉魚烏蘇里江漁人/89
第一次薅秧草柳明/92
學編筐蘇江/93
啊!遙遠的豬們 東河小豬倌/95
2生活在此處/97
我的山間小屋崢嶸歲月 /97
我的自留地趣事阿蓓/98
那塊羊卵子大的自留地由之/99
我們的“家”虞哲傑/103
閒話在北大荒時吃豬肉 中興大隊/104
婆婆丁熊潮/106
我終於落下了眼淚應宜遜/108
番薯風波秋雨軒/110
當家湯春風/111
火燒泡中的美味明察暗訪/112
苦苦菜——讓我又愛又恨的菜 阿米/113
森林捕魚皇甫堅/116
誘捕草狐狸國泰民安/118
歌的記憶木之音/120
西北原野還迴蕩著你美妙的歌聲鳳簫吟/122
電影的回憶李子/124
九死一生風雪夜李子/126
大興安嶺知青生活二三事莫凡/128
回眸李若虎/131
小東西yuxj/133
礦工的澡堂古朱/135
理髮吳江林/137
3那一片熱土/139
崔翰利溝抓吉東河/139
生命中的一縷陽光——印象獨木河徐宗明/141
北大荒的冬天藍色大衛/145
北大荒——我恨你! 野稗子/146
大興安嶺隨筆劉華/148
……
叄遷徙的人生
後記
後記
杭州圖書館自1958年成立以來,便一直在公共文化服務這片廣闊天地中積極開拓、精耕細作,將服務內涵從單一的文獻服務拓展到了整個文化建設上,在傳播文化、延承文脈等方面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在杭圖館藏資源建設中,自主編輯出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2010年,杭州圖書館策劃並開始實行“‘口述歷史民間記憶’資源庫建設計畫”,旨在記錄那些來自民間的聲音,還原歷史長河中被忽略、被遺忘、被掩蓋的真實,並對其進行加工整理。多形式、多渠道地蒐集和保存地方文獻,這是圖書館的責任也是圖書館的義務。
“口述歷史民間記憶”計畫第一階段的時間區域設定於1949—1979年,“知青”是最先被提煉出來的主題,於是就有了《遷徙的人生——杭州知青往事》。書中文稿全部由知青創作,他們的敘述平實、樸素又不乏生動優美,那是歲月釀成的酒,散發獨特韻味。
此書的編輯與出版,得到了杭州市委宣傳部的高度重視,被列人年度“文化精品工程”。我們要感謝“浙江知青網”的大力支持,版主們的一呼百應讓人不得不嘆服“知青”二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還要感謝那些通過各種渠道獲知“口述”計畫的人們,無論是遠在黑龍江的殷辛龍還是近在咫尺的杭圖老館員莫凡,正是他們的支持與鼓勵,使我們始終能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這次尋訪與記錄中。最後,還要特別感謝周祖德先生,這位民進老會員也是知青出身,他在最炎熱的夏天為本書專門寫了第一部分內容“杭州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史實”(定稿時改為“杭州知青回望”)。
八十二段知青口述,不僅是為了回憶,更是希望成為過去與現在交流的橋樑,給當下的年輕人或者未來的人一個審視與思考的視窗。
王愷華
2013年4月
在杭圖館藏資源建設中,自主編輯出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2010年,杭州圖書館策劃並開始實行“‘口述歷史民間記憶’資源庫建設計畫”,旨在記錄那些來自民間的聲音,還原歷史長河中被忽略、被遺忘、被掩蓋的真實,並對其進行加工整理。多形式、多渠道地蒐集和保存地方文獻,這是圖書館的責任也是圖書館的義務。
“口述歷史民間記憶”計畫第一階段的時間區域設定於1949—1979年,“知青”是最先被提煉出來的主題,於是就有了《遷徙的人生——杭州知青往事》。書中文稿全部由知青創作,他們的敘述平實、樸素又不乏生動優美,那是歲月釀成的酒,散發獨特韻味。
此書的編輯與出版,得到了杭州市委宣傳部的高度重視,被列人年度“文化精品工程”。我們要感謝“浙江知青網”的大力支持,版主們的一呼百應讓人不得不嘆服“知青”二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還要感謝那些通過各種渠道獲知“口述”計畫的人們,無論是遠在黑龍江的殷辛龍還是近在咫尺的杭圖老館員莫凡,正是他們的支持與鼓勵,使我們始終能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這次尋訪與記錄中。最後,還要特別感謝周祖德先生,這位民進老會員也是知青出身,他在最炎熱的夏天為本書專門寫了第一部分內容“杭州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史實”(定稿時改為“杭州知青回望”)。
八十二段知青口述,不僅是為了回憶,更是希望成為過去與現在交流的橋樑,給當下的年輕人或者未來的人一個審視與思考的視窗。
王愷華
2013年4月
序言
上山下鄉,作為一個名詞,它可能凝固或記錄的是一個時代,是一代人的記憶。幾十年過去了,人們依然不能忘記,或是因為理想,或是迫於無奈,或是追隨大流,或是出於逃避現實。總之,一個特定的年代創造了一個特定的故事。它注定要不停地被人們回憶、總結、思索、記錄。本書所寫的文字源出於此。
在我的孩提時代,周遭有很多的支邊青年,他們的喜怒哀樂往往成為我們上學路上的談資。記得比鄰而居的大哥因為要好的同學都已被安排赴大興安嶺插隊,在多次向母親要求隨同學一起赴邊疆無果後,義無返顧地偷了家中的戶口本,如願報名,登上了北去的列車。那時的他是多么的風華正茂,多么的風流倜儻,是很多女孩心儀的男生。聽說,緣於他,很多女生也隨車北上了。
他們在邊疆的生活一定是家鄉的親友牽掛的內容。每當他們回杭探親的時候,我們總有問不完的問題,他們也有說不完的故事。這故事本身充滿了艱辛和坎坷,比如,如何在冰天雪地里勞動,如何在陌生的環境下生存,如何讓青春的情愫在革命意志中飛揚,如何在一文不名的情況下以狡黠的智慧攀火車回到故鄉。然而,因為換了場景,內容似乎已不那么辛酸,反而充滿了人生的閱歷和驕傲。那時,懵懂的我輩也知道上山下鄉不是最好的選擇,但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在我們心目中還是蠻“牛”的。
那一代人,在戲劇性的社會變化中,他們的生命歷程注定是波瀾起伏、令人感嘆的。雖然,他們中的一小部分人在後來的人生中取得了事業的成功,但大多數人承載了太多共和國發展中的不幸。這是一段不該被忘卻的歷史,這是一個不應被忽視的群體。
上山下鄉是一個特殊年代裡,一群受特殊教育的青年人所經歷的一段特殊人生,用現在的眼光和觀念還很難去評判,只有忠實地記錄,留待後來的人們去沉思。事實上,忠實地記錄這一段不同尋常的歷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書所記錄的也只是一些片段和個案,雖微不足道,但希望“微”能“道”之。
周祖德
2013年11月26日晚於浙江舟山
在我的孩提時代,周遭有很多的支邊青年,他們的喜怒哀樂往往成為我們上學路上的談資。記得比鄰而居的大哥因為要好的同學都已被安排赴大興安嶺插隊,在多次向母親要求隨同學一起赴邊疆無果後,義無返顧地偷了家中的戶口本,如願報名,登上了北去的列車。那時的他是多么的風華正茂,多么的風流倜儻,是很多女孩心儀的男生。聽說,緣於他,很多女生也隨車北上了。
他們在邊疆的生活一定是家鄉的親友牽掛的內容。每當他們回杭探親的時候,我們總有問不完的問題,他們也有說不完的故事。這故事本身充滿了艱辛和坎坷,比如,如何在冰天雪地里勞動,如何在陌生的環境下生存,如何讓青春的情愫在革命意志中飛揚,如何在一文不名的情況下以狡黠的智慧攀火車回到故鄉。然而,因為換了場景,內容似乎已不那么辛酸,反而充滿了人生的閱歷和驕傲。那時,懵懂的我輩也知道上山下鄉不是最好的選擇,但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在我們心目中還是蠻“牛”的。
那一代人,在戲劇性的社會變化中,他們的生命歷程注定是波瀾起伏、令人感嘆的。雖然,他們中的一小部分人在後來的人生中取得了事業的成功,但大多數人承載了太多共和國發展中的不幸。這是一段不該被忘卻的歷史,這是一個不應被忽視的群體。
上山下鄉是一個特殊年代裡,一群受特殊教育的青年人所經歷的一段特殊人生,用現在的眼光和觀念還很難去評判,只有忠實地記錄,留待後來的人們去沉思。事實上,忠實地記錄這一段不同尋常的歷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書所記錄的也只是一些片段和個案,雖微不足道,但希望“微”能“道”之。
周祖德
2013年11月26日晚於浙江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