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海龍囤

遵義海龍囤

海龍囤是全國範圍內目前僅見的一處大型軍事建築與宮殿建築合二為一,即把軍事防禦與政治統治結為一體的土司城堡遺址,是研究西南地區土司制度和關隘設施的重要實物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遵義海龍囤
  • 類型:遵義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
  • 始建於:唐朝
  • 擴建於:南宋及明朝
簡介,地理位置,

簡介

海龍囤,焚毀於明末。海龍囤遺址位於遵義西北30餘公里處,太平鄉龍巖山的海龍囤,又名龍巖囤。該囤居群山之巔,四面陡峭,左右環溪,僅山後仄徑一線可以攀登。

地理位置

海龍囤遺址南距遵義市區25公里,北距婁山關風景名勝區40公里,面積1.5平方公里,囤上寬平,植被完好,山川險峻,是當今中國乃至亞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城堡遺址。
人文歷史——歷史變遷
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南邵攻陷播州(今遵義)。公元876年,朝廷派鄱陽鎮守穆星天前來平亂,獲勝,聖喻“世襲”播州。原播州侯羅太汪赴瀘州邀楊端返播,設計毒死穆星天。時,朝廷內憂外患,無力勘其楊端之罪,只要邊關無患,一應允之。既安撫穆家軍陰陽兩管,又命楊端遷居白錦堡。穆家軍駐軍老鷹岩(今海龍囤),養馬練兵,故此地又稱穆家寨。穆楊兩族自此紛爭400餘年。公元1090年,楊文廣興兵攻打穆家寨。公元1219年,,楊粲舉大軍斬首穆永忠,結束兩族糾紛。南宋末年,為防“元兵”來犯,楊文選址穆家寨,改名龍巖屯,擴建加固,增修“養馬城”“養雞城”等形成體系,又與附近的“婁山關”、“鼎山城”形成縱深防禦系統。明朝時又重修。
明朝末年,楊氏29代“土司”、驃騎將軍、播州宣慰使楊應龍與川、渝地方發生矛盾,後激化為軍事衝突、演化為叛亂。1600年,國力衰竭的明朝廷最後傾全力調8省之24萬軍隊分8路發動“平播之役”。戰爭初期,北面川軍3000人在婁山關全部被殲、片甲不留,南面的烏江之戰,消滅聯軍3萬人馬。相持兩月,播州各地關隘相繼失守,楊應龍只好帶領1.7萬人馬退守海龍囤,各路官軍圍而攻之。由於守軍有天險可憑,有積儲足恃,有悍勇苗兵可用,囤下河谷中官兵死傷頗眾。幾經努力,苦戰114天,官軍終於爬上“後關”,攻占了這座“堅不可摧”的軍事要塞,“斬級22687顆”,“招降播民一十二萬”。“龍巖囤”被焚毀,後又被易名曰“海龍囤”。意為“龍困於海,不能再興雲復雨”。播州從此“改土歸流”、分為兩府,一曰平越府,劃與新建的貴州省;一曰遵義府,隸屬四川省。
海龍囤群山環峙、孤峰挺立,形如細頸葫蘆,北、東、南三面臨湘江河之主源“白沙水”,全是絕壁;後為一蒂,僅羊腸小道通到“白雲台”、“金鼎山”一帶的深山大箐。當初楊氏於囤東側山下設三關:鐵柱關、銅柱關、飛虎關,及“天梯”形成前沿防禦體系;囤上再設三關:飛龍關、朝天關、飛鳳關;囤後又設三關:萬安關、西關、後關。關牆重重疊疊,先後建有月城、土城,囤上有三道城牆環繞,其沿山蜿蜒的雄姿,酷似萬里長城。
經過千餘年的滄桑,現在海龍囤不再固若金湯,早已不見“養馬城中,百萬雄師旌日月;海龍囤上,半朝天子鎮乾坤”的宏偉氣象。幾戶農民已將其變成大片杜仲林場。當年官兵焚毀的主要是木結構建築,而城牆、關隘敵樓、卡門和石砌建築仍然保留著400年前的形制,展示著慘烈戰爭後的場景:外圍氣勢森嚴的巨石門洞、箭樓上巨大的石制柱礎、36步天梯俱在;囤內老王宮、新王宮、總管廳、金庫、軍營、校場、火藥庫、繡花樓等遺址尚存。
海龍囤遺址對於研究中世紀的軍事、政治、技術、工藝等,頗具價值。四百年來,文人學士、官紳百姓遊覽憑弔者,絡繹不絕。特別是“驃騎將軍示諭龍巖囤嚴禁碑”,簡直就是一部反映當時軍事要塞管理制度的稀有檔案。海龍囤現已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