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性消費倫理是以質量型、生態化、均衡性為基本特徵的消費價值觀。它主張人類需求與自然需求的和諧、人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的均衡、代內需求和代際之間需求的公正公平,以最終建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共存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為最終目標。適度性消費倫理是對消費主義的揚棄,是對追求消費增長超限性、無度性的批判否定,是人類在更高層次上對自身消費活動的理性約束與規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適度性消費倫理
- 基本特徵:質量型、生態化
- 內涵:強調增減結合、質量兼顧
- 時間路徑:樹立合理消費的觀念
適度消費倫理的內涵,適度消費倫理構建的實踐路徑,
適度消費倫理的內涵
適度消費倫理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內涵:
第一,它是一種質量型的消費,強調增減結合、質量兼顧、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協調發展,以提高生活質量為中心。它既不是過度消費也不是消費不足;既反對禁慾主義貶抑消費,又反對享樂主義張揚消費。適度消費觀並不反對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提高消費,但是它倡導的是健康理性的有節制的消費。主張基本的生存性需求應予滿足和發展,非基本的享受性、追求時尚的需求應有所限制,對奢侈、浪費性需求應予以制止,對環境代價過大的消費應儘量減少;那些不需要大量不可代替的資源,或不產生重大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的消費則可以不斷增長,例如科學、藝術、教育、文體活動和社會交往等。適度消費觀注重的是生活質量的提高與完善,特彆強調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的豐富和充實。它在量上應是一種充足而舒適的生活,表現為商品和服務的種類、質量和數量的多樣化;在質上是能夠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要求,提供更多消費選擇的自由。
第二,它是一種生態型的、以地球承載能力為限度的“綠色消費”。生態型消費要求我們在生態化原則的基礎上安排生活,提倡使用與自然環境和諧一致的“綠色產品”,消費活動應該限制在環境和資源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不突破生態平衡所要求的質的限度。一是不能破壞地球上的基本生態過程和生命維持系統,保護生物及其遺傳資源的多樣性,從而保證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的持續利用。二是消費的增長速度以不超過生態潛力的增長為限。在使用資源的同時,不斷對資源的消耗予以補償,維持資源的使用與保護之間的平衡,防止生態潛力的根本喪失,提倡資源的循環使用。
第三,它是一種均衡性消費,要求人類代內之間以及代際之間的消費公正。生態環境被破壞的根源在於人們擁有的太多或太少,只有在合理的人際消費關係框架下,才會有自然生態的詳和安寧。在富裕國家和貧困國家之間,在不同利益群體之間,應該公平地分享資源的利用效益和承擔生態成本,富裕者需求的滿足不應限制中等收入者和貧困者需求的滿足,應該優先考慮貧困者維持生存的基本需求。已開發國家應該承擔更多保護環境的義務,率先改變生活方式,限制無限膨脹的消費欲望;同時,向開發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改變世界範圍的過渡消費和消費不足兩個極端並存的不合理現實。
適度消費倫理構建的實踐路徑
道德觀念是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的基礎,我國現階段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在消費道德觀念上存在著混亂和矛盾的狀況,為了給我們的消費行為以正確的指導,所以必須創新我們的消費道德觀念。
(一) 樹立合理消費的觀念
節儉消費還是奢侈消費誰更能推進社會的發展以及哪種消費觀應該成為我們的消費理念的問題在國內外消費倫理的歷史上長期處於爭論狀態。在我國兩乾多年的歷史中,節儉觀始終是主流,對節儉的道德評價也始終是善的。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方式有了較明顯改變,經濟己經呈現出消費不足的趨勢,消費道德價值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但是傳統的主流的消費意識形態還在發揮作用,造成了消費觀念滯後的現象,帶來了人們觀念的混亂,引起了人們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的衝突。在我國現階段消費倫理觀念的衝突上,消費應該堅持節儉還是奢侈成為最有代表性也是最急待解決的問題。
節儉是一種道德信仰,也是一種道德規範。我國兩千多年消費倫理思想的主流是奉行節儉的消費倫理觀,並把他作為消道德的最高法則。然而,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人民生活有相當程度提高的情況下,依然用這種標準來要求人們的消費還是不是符合事物的客觀規律,是不是會壓抑生產力的發展呢?對這個問題,我國學者有過很多的研究和探討,但由於關涉“千年古訓”,加之我國地區消費的差異,所以在理論突破上舉步維艱。我認為我們必須突破傳統的節儉觀,樹立新的“節儉觀”即適度消費觀。
適度消費的提出絕不是在“節儉”和“奢侈”中找平衡,也不是有些消費倫理學家所說的“節儉=合理”,只是字面上的修飾。適度消費是一種積極的消費倫理觀。經濟學家把適度的消費支出概括為三層含義:第一,等於或接近於社會平均消費水平;第二,與個人收人、財力相適應;第三,在資源的社會供給量為既定的條件下不過多地占用或消耗該種資源。節儉是“略低於”社會平均消費水平的消費支出,是“略低於”個人收入水平或財力狀況的消費支出,是“較少地”占用或消耗該種資源的消費支出。而“略高於”社會平均消費水平的消費支出,“略高於”個人收入水平或財力狀況的消費支出,“不過多地”占用或消耗該種資源的消費支出都可以稱為合理的消費支出。適度消費具有“承前啟後的效應”,它為生產創造需求,為生產提供市場,能更好地推動經濟的發展。
(二) 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消費觀
我國消費道德觀滯後還突出表現在人和自然倫理關係認知上的落後。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自然界是人類的母親。但是,傳統的消費觀始終把人作為消費主體,當作整個世界的中心和主宰,只承認人的利益和價值,不承認消費對象——自然物具有的價值,只認為人的活動具有目的,而完全否認自然具有自身的目的。在消費活動中,注重人的倫理需求,卻完全忽視自然界的正當權益,只注重在數量、價格上盲目攀比,把合理消費、節約資源拋諸腦後,或者只圖個人瀟灑盡興,對環境不管不顧,其結果必然是造成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匿乏,人類的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近年來,部分有識之士已經從環境的惡化中驚醒,掀起了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實踐和理論研究的高潮,倫理意義上的研究也緊跟其後,並取得了重大的理論成果。在理論和政策層面已經形成共識。這些理論對破壞生態環境的消費進行了批判,倡導人們樹立環保意識,尊重自然,和諧相處。但是,這種觀念還只停留於我們的理論和政策層面上,大部分消費者缺乏這種消費意識,或者沒有自覺的行動。可見,要使人與自然和諧的消費觀深入我們普通人的思想和行動中去,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 加強消費道德觀念的教育
消費是一種滿足自身需要的行為,消費行為折射出人們的內心世界,它和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緊密相連。在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對公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消費道德觀教育。實現適度消費的前提之一是樹立適度消費觀念,而消費觀念的樹立依賴於教育。特別是青少年正處於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階段,同時也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憧憬美好的生活,渴望更多的滿足他們發展需要的消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經濟實力大為增強,消費品琳琅滿目,這就為青少年消費水平的提高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由於消費觀念的滯後,社會上某些廣告的不良宣傳,加上青少年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在消費問題上存在種種思想誤區,以致走上人生歧途。青少年犯罪的例子屢見不鮮,且呈上升趨勢,雖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錯誤消費觀念的誤導占很大比例。那么如何加強消費道德觀念的教育呢?首先,要樹立勞動消費的觀點,把消費建立在勞動的基礎上,建立在自己的消費能力的基礎上。加強理財和投資引導。其次,教育青少年樹立愛心消費,現代的青少年知識豐富,但缺乏感動之心,缺乏體諒之心。有些人對消費麻木不仁。最後,還要扎紮實實進行地球知識教育,灌輸環境保護思想,樹立人與自然平等的意識。
(四) 造就有高度責任感的消費主體
當今世界面臨著嚴重的生態環境危機,環境危機已構成全球性問題,因而化解危機也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
l 、造就有責任感的企業消費主體。從企業來講,需要把資源循環利用和環境保護納入企業總體的創新、開發和經營戰略中,自覺地在生產經營和各個環節上採取相應的技術和管理措施,引導有利於保護環境的生產消費行為。要建立綠色技術體系和綠色行銷體系,綠色技術體系包括用於消除污染物的環境工程技術,包括用以進行廢棄物再利用的資源化技術,更包括生產過程無廢少廢、生產綠色產品清潔生產技術。建立綠色技術體系的關鍵是積極採用清潔生產技術,採用無害或低害新工藝、新技術,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實現少投入、高產出、低污染,儘可能把對環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
2、造就有責任感的個人消費主體。每個人都擁有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同時也負有維護和促進他人生存和發展的義務。維護地球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正是為了維護人類的根本利益,因而它符合“增加全社會和每個人的利益總量”這一評價一切行為善惡的終極標準,是一種“善”的行為,具有很強的道德意義。相反,那種過度地消費資源,隨意地污染環境,勢必對人類共有的地球生態系統造成危害,以至於影響他人和後代平等地消費和發展的權利,因而是一種“惡”的行為,是極其不道德的。所以,每一個人都應科學、文明、健康地進行消費自覺成為有責任感的消費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