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興五首·長陵銳頭兒》的作者是杜甫,被選入《全唐詩》的第218卷第13首。本卷共有三組《遣興五首》,這是第二組中的第二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遣興五首·長陵銳頭兒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
- 作者:杜甫
原文,注釋,作者介紹,
原文
遣興五首·長陵銳頭兒
作者:唐·杜甫
長陵銳頭兒,出獵待明發。
騂弓金爪鏑,白馬蹴微雪。
未知所馳逐,但見暮光滅。
歸來懸兩狼,門戶有旌節。
注釋
①長陵:漢高祖陵墓,在今陝西鹹陽市東北。為富貴人家聚居之處。銳頭兒:尖頭小面的人。孔衍《春秋後語》:“平原君對趙王曰:澠池之會,臣察武安君之為人也,小頭而銳,斷敢行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視事明也。”此指權貴子弟。
②明發:天亮。
③騂弓:調理良好的弓。《詩·小雅·角弓》:“騂騂角弓。”金爪鏑:謂箭嫉銳利如金爪。
④蹴:踏。
⑤馳逐:追獵。
⑥暮光滅:指天黑。
⑦旌節:皇帝頒發給將帥的信物。旌為旗,可行賞;節為杖,可執法。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杜審言父親)起由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世尊稱為“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是因為在杜甫所作的詩多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著作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絕句》、《望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