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歸別墅》是唐代詩人李昌符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首聯借馬識舊路暗喻作者返鄉時的高興,頷聯寫自己回到家鄉時的激動與興奮,頸聯以景寓情,透露出作者即將列家時的迫切心情,尾聯寫遊子初歸時的心理狀態及鄰居們的驚喜。全詩純用白描手法,按時間順序著筆,寓情於景,形象新鮮而生動。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遠歸別墅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李昌符
- 作品別名:晚秋歸故居
- 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遠歸別墅
馬省曾行處,連嘶渡晚河。
忽驚鄉樹出,漸識路人多。
細徑穿禾黍,頹垣壓薜蘿。
乍歸猶似客,鄰叟亦相過。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省(xǐng):明白,這裡是認出的意思。
2.晚:日落時,即黃昏。
3.鄉樹:指村邊的樹。
4.路人:路上行人。
5.細徑:指田間小路。
6.頹垣:倒塌的牆。 壓:指覆滿。 薜(bì)蘿:晉後多以薜蘿指隱士的服裝,此用以讚美鄭七歸隱之志。薜,薜荔,木本植物,又名末蓮、木饅頭,莖蔓生,花小,果實形似蓮房。蘿,女蘿,地衣類植物,即松蘿,常寄生松樹上,絲狀,蔓延下垂。
7.乍:忽然。
8.相過:相訪、相探望。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馬還記得原來走過的路,黃昏時不斷嘶鳴醬渡過河。
一下看見村邊的樹木心中不禁驚喜,越往前走所認識的行人也越多了。
村前大路荒廢了,只能從田中選一條小路,倒塌的圍牆上蔓生了植物。
鄰居家的老翁也來探望,對於我忽然歸來人們驚喜如夢,自己也覺得還像是在外作客一般。
創作背景
李昌符生活於唐朝末年,藩鎮割據,農民起義,戰亂頻仍,社會動盪不安,百姓求生艱難。他做過京宮,戍過邊疆,經歷戰亂與動盪,親歷親見親聞在亂世中能保全性命,平安回家是一件幸運的事情,但動亂給家鄉所帶來的破壞,他感到痛心,李昌符回鄉看到家鄉人民和戰亂帶來影響悲喜交織時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歸鄉詩。詩中通過作者歸鄉途中的情景和到家後的感受的記敘與描寫,反映出詩人故鄉農村的破敗與蒼涼,表達了詩人慾返故鄉的急迫心情,並抒寫了自已久客在外,不被理解的思想戚觸這首詩內容單純,文筆簡潔,語言質樸,在寫作上很有特色寫法由遠及近,層層敘寫。詩人按照由遠及近的景物轉換和由早到晚的時間推多,集中筆墨描寫了歸鄉路上、進村和至家的種種情景。
首聯簡明扼要地交代了路上的行程。馬“省”寫馬槳看跑過的路途歸途陌生,隱含著詩人久別里;馬“嘶”傍晚渡河,寫詩人不顧長途跋涉,人馬睏乏,反映出詩人急於歸家與家人團聚的心情。中間四句,寫詩人從村外至村中路上的情景和感受。“忽驚”二字寫作者當時的七態,反映出行路之快和驚喜之情;“漸識”二字,寫詩人目中所見人影模糊,顯示出天色已晚。頸聯既點明了歸鄉是在深秋季節,又渲染了故里破敗荒涼的環境。這裡雖是輕微帶過的一筆,卻隱約地透露出家鄉人生活的艱難和困苦。尾聯寫出了詩人乍歸至家的思想感受,從“鄰叟”的冷漠表情中,不難看出詩人久客異鄉,不被理解,反映出詩人與農民之間的感情距離。詩人就是按照時間和行程的順序,由遠及近,從異地至故鄉,層層敘寫,真切而又感人。
全詩運用白描手法,狀物言情。全詩既不用色彩的渲染,更不需氣氛的烘托,而是運用白描手法進行敘事和描寫,前六句是實寫,用乾實樸素的語言描寫歸途中的情景,不僅寫出了詩人急欲歸鄉的急切心情,而且展現出故鄉農村的破敗與荒涼的景象。後二句則是虛寫,寫出了詩人乍歸至家的心情和感受,由於詩人久客異地,遠離家鄉,鄉人對他甚感陌生,表現出一種冷漠的態度,使詩人的心情無法平靜,反映出詩人鮮為人知、不被理解的幽怨之情。虛實並舉,狀物與言情結合,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語言通俗質豐卜明白曉暢。全詩不雕琢,不藻飾,既無難懂的成語,又無深奧的典故.全靠通俗質樸的語言進行描寫和敘事,描寫簡潔自然。敘事清楚明了,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思念故居的情景和感受,文筆樸實。語言通暢,給讀者以清新、純樸,自然之美感。
名家點評
明末清初·吳喬《圍爐詩話》:“李昌符《歸故居》詩,情景浹洽。”
清·陸次雲《晚唐詩善鳴集》:“絕似少陵《羌村》詩,寫遠歸神理入妙。”
清·范大士《歷代詩發》:“一結警絕。”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情景俱真。結意即老杜‘鄰人滿牆頭,感嘆亦獻欷’意。”
作者簡介
李昌符(?—887)唐朝詩人,舊謂其字岩夢或若夢,蓋與光啟時據鳳翔叛之李昌符相混。因屢試不第,作《婢僕》詩五十首,行卷於公卿之間,詩中皆涉婢僕之諱,一時盛傳於京師。約於鹹通四年(863)登進士第,歷任膳部員外郎、郎中,後被御史彈劾其為文輕薄,因而謫官。昌符工詩,與鄭谷、許棠等稱“鹹通十哲”。《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又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