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戰爭策源地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1932年又製造了進攻上海的“一·二八”事變,從而在遠東地區形成了一個戰爭策源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遠東戰爭策源地
  • 外文名:Source of War in the Far East
  • 發動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
  • 形成:一個戰爭策源地
簡介,背景,形成,

簡介

遠東戰爭策源地Source of War in the Far East
&amp&amp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1932年又製造了進攻上海的“一·二八”事變,從而在遠東地區形成了一個戰爭策源地。田中義一政府(1927~1929)於1927年6月27日~7月7日召開“東方會議”,制定了衝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侵華反蘇與英美爭霸的戰略計畫。此後,日本帝國主義大力擴軍備戰。日本關東軍的石原莞爾和板垣征四郎制定了突襲奉天(瀋陽)的作戰計畫和占領中國東北進行殖民統治的方案,提出了以美國為假想敵的作戰構想。1931年 7月,陸軍省核心會議通過《解決滿洲問題方案大綱》。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空前的經濟危機,1931年 5月達到頂點。為了擺脫危機,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1931年9月18日22時40分,關東軍按計畫自己炸毀柳條溝的一段鐵路,反誣中國軍隊炸路和襲擊日本守備隊。並以此為藉口,一夜之間占領了奉天(瀋陽)城,3個月內占領了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1932年1月日本又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1932年3月1日,扶植愛新覺羅·溥儀充當傀儡,成立“滿洲國”。1933年2月侵占中國熱河省,將其併入“滿洲國”。面對日本侵略,英美等國採取了對日綏靖的立場。1932年1月美國宣布實行“不承認主義”,打著中立的幌子,維護美國在華權益。國民黨政府將日本的侵略訴諸國際聯盟,英、法操縱的國聯於1932年 2月派遣“李頓調查團”到日本和中國調查。10月發表的《調查報告書》確認“東三省為中國之一部”,但又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主張國聯在東三省建立“滿洲自治政府”,主權屬於中國,但由以日本為主的外國共同管理。日本對英、美的態度仍不滿意,於1933年3月退出國聯。由此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重新瓜分世界的氣焰,在英、美縱容下更為囂張,直至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同時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擴大其爭霸活動,從而形成遠東的戰爭策源地。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源於法西斯國家的崛起和擴張。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孕育新的國際衝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美、意、日等戰勝國通過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按新的實力對比重新瓜分世界,調整相互關係,形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個體系建立在掠奪戰敗國、反對蘇維埃俄國、損害中國主權、扼殺民族解放運動以及戰勝國之間爾虞我詐的基礎上,不僅沒有緩和反而更加深了戰勝國與戰敗國以及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德國不甘心《凡爾賽和約》對它的制裁和限制,力圖廢除和約並實現重新武裝,伺機重返爭奪歐洲和世界霸權的舞台。義大利則嫌分贓太少,對未能得到英、法、俄曾答應給予的領土耿耿於懷。日本獨霸中國和在亞太地區的擴張趨勢,加劇了同中、英、美的矛盾。世界經濟危機導致戰爭因素增長。20世紀20年代是資本主義相對穩定時期。德國在美英壟斷資本扶持下迅速恢復國家實力,重返帝國主義列強爭霸行列;日本經濟雖有發展,但對外貿易卻低於世界平均增長率,為扭轉局面,加緊向中國擴張;義大利國力有限,企圖以炫耀武力確保其地中海霸權。1929~1933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使帝國主義各國遭受猛烈衝擊,生產下降,企業破產,失業激增。為擺脫危機,帝國主義各國展開關稅戰和貿易戰,彼此矛盾激化。在這場較量中,美、英、法占有優勢,德、意、日因經濟力量薄弱處於不利地位,於是走上擴軍備戰、以武力重新瓜分世界的戰爭道路。
德、意、日法西斯國家成為新的戰爭策源地。義大利法西斯黨1922年10月上台後,為建立橫跨地中海、紅海和巴爾幹地區的“大義大利帝國”,瘋狂推行侵略擴張政策,於1931年征服利比亞,1935年侵略衣索比亞,1936年夥同德國武裝干涉西班牙。德國納粹黨1933年1月上台後即制定擴張計畫,企圖首先在中歐建立“大德意志”,繼而擊敗法蘇,奪取歐洲大陸霸權,最後向海外發展,戰勝英美,稱霸全球。為衝破凡爾賽體系,德國於同年10月退出日內瓦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1935年撕毀《凡爾賽和約》有關限制德國軍備的條款,增加軍費,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公開擴軍;1936年3月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派兵占領萊茵蘭非軍事區;同年10月與義大利簽訂《德意軸心協定》,結成柏林—羅馬軸心。德、意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1927年6~7月,日本內閣召開東方會議,確定先奪“滿蒙”,後取中國,進而征服亞洲、稱霸世界的總方針。1931年,日本對中國發動“九一八”事變,1933年3月退出國際聯盟。1936年3月標誌日本法西斯政權確立的廣田弘毅內閣上台後,於8月在五相會議上確立保證其東亞大陸地位以及向南洋擴張的戰略目標,把中、蘇、美、英等列為假想敵國。日本成為遠東戰爭策源地。

形成

日本是一個島國,其國民經濟嚴重依賴國外資源和國際市場。這種經濟上對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的依賴,驅動日本帝國主義軍方代言人迫切希望征服鄰近地區或國家,建立一個在經濟上不依賴世界其他地區的大日本帝國。 中國東北是日本覬覦已久的一塊肥肉。那裡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鐵和煤的礦藏都很豐富。此外,還有廣袤肥沃的土地。過去日本已經在這裡獲得某些特權。1927年“東方會議”之後,日本連續在中國東北製造事端,企圖使東北的地方統治者脫離中國歸附日本。但1928年東北地方長官張學良的“改旗易幟”,使日本的壓服陰謀破產,為了保護並擴大在中國東北的權益,日本不惜挑起戰爭。
板垣征四郎板垣征四郎
日本軍部法西斯在推動戰爭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積極鼓吹“滿蒙是日本的生命線”,“必須用武力解決滿蒙問題”。除了赤裸裸的擴張目的以外,軍部還企圖以所謂“解決滿蒙”問題來煽動戰爭狂熱,爭取國內中間民眾的支持。提高軍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並通過發動戰爭來推動日本國內法西斯化的進程。
1931年9月18日,在日本軍部法西斯分子的直接策劃下,日本關東軍製造了震驚世界的“九一八”事變。24小時內攻占瀋陽和長春,不到100天就侵占了相當於日本本土面積2.5倍的整個東北。為了使其軍事占領合法化,日本占領軍導演出一幕“自治”、“獨立”的醜劇,1932年3月成立傀儡政權“滿洲國”。日本不以此為滿足,1932年1月28日,又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件,只因遭到中國軍民的堅決抵抗,日本軍的準備也不足,才簽訂《淞滬停戰協定》。但在以後的幾年間,在中國華北地區的挑釁不斷。通過“塘沽協定”、“何梅協定”、“秦土協定”一系列條約,日本實際上控制了中國冀、察兩省。
“二二六”事件後上台的廣田弘毅,在任外相時,就於1935年10月4日提出對華政策三原則,即要求中國取消一切抗日活動,承認“滿洲國”,中日共同反共,實現所謂中日親善,以控制中國的經濟與外交。廣田內閣成立以後,秉承軍部旨意,不僅加快了法西斯化過程,而且加快了對外侵略的步伐。1936年8月,廣田內閣公布了“庶政一新”的綱領,規定國家財政首先服從國防需要。這種準戰時財政政策的實施,及政府對汽車、石油、糧食等與戰爭有關的重要部門的控制加強,表明國家已經臨近發動戰爭。
1936年8月7日,廣田內閣召開了由首相、外相、藏相、陸相和海相參加的五相會議,通過了《基本國策綱要》,提出為“謀求帝國的生存與發展”,就要“穩步地向海外擴張”,“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的地位”,實現所謂日滿華三國緊密提攜,並“向南方海洋發展”。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明確表示要對中國實行全面侵略。會議還要求陸軍軍備對抗北邊蘇聯在遠東的兵力,海軍軍備對抗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海軍,以確保日本在該地區的制海權,保證向南洋發展的目標的實現。《基本國策綱要》既反映了陸軍的北進意圖,也涵蓋了海軍的南下主張,基本勾勒出日本日後進行侵略、南北並進的龐大胃口和狂妄意圖。
為了實現《基本國策綱要》的目標,準備殖民擴張,日本政府大力推行陸軍制定的五年擴充計畫和龐大的海軍造艦計畫。1936~1937年度軍費支出占總支出的46%,1937年軍工生產投資占工業總投資的61.7%。1931年陸軍總數為23萬人,1937年增至45萬人,同年,海軍作戰人員編制擴充了四分之一以上。日本政府在軍隊中極力鼓吹武士道精神和忠君愛國思想,把軍隊訓練成進行侵略戰爭的工具。
1936年11月,日本和德國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在反共反蘇的藉口下,東西兩個法西斯國家聯合起來,展開瓜分世界的鬥爭。
1937年6月,同天皇、軍部和財閥均有密切聯繫的近衛文麿組閣。近衛文麿在組閣宣言中就重申他一貫主張的侵略擴張思想。他說,其內閣的任務之一是實行“國際正義”,而“國際正義”如無世界領土的公平分配就不徹底。“實現國際正義的較好辦法是獲得資源的自由、開拓銷路的自由、為開發資源所需勞動力移動的自由”。由於他所描述的這種國際正義還沒實現,那末日本的大陸侵略政策就是正當的。近衛文麿上台伊始曾多次強調,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分歧,建立“新國民體制”,準備發動戰爭。1937年7月7日,近衛組閣不過一個月零三天,日本法西斯終於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在“進行聖戰”,“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叫囂聲中,日本侵略者首先攻占中國的華北、華中和華南廣大地區。中國軍民頑強抗戰,使日本速戰速決的企圖徹底破產。
“一·二八”事變“一·二八”事變
為了確保戰爭的進行,穩定後方,1937年9月,近衛文麿內閣頒布《國家總動員法》宣傳“舉國一致、征服世界”的思想,在支援“非常時期財政經濟”的名義下,制定《重要工業統製法》《軍需工業動員法》等法令,加強對經濟各部門的控制,進一步把國民經濟全面轉上戰爭軌道。隨後,近衛內閣從軍人、壟斷資本家和議會政黨最有勢力的代表中選出十名臨時閣員,並組成大本營,進一步加強軍人在內閣中的地位。日本戰爭機器被全面開動起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