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的鼓聲》是2011年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村上春樹,譯者是林少華。本書是作者的遊記,時間為1986-1989年,遊歷地區為歐洲,主要為希臘、義大利兩個國家。
基本介紹
- 書名:遠方的鼓聲
- 作者:村上春樹
- 譯者:林少華
- 類別:隨筆性遊記
- 頁數:381頁
- 定價:32.00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
- 裝幀:平裝
主要內容,圖書目錄,點評鑑賞,
主要內容
“一天早上睜眼醒來,驀然側耳傾聽,遠處傳來鼓聲。鼓聲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從很遠很遠的時間傳來,微乎其微。聽著聽著,我無論如何都要踏上漫長的旅途”——作者聽得的微乎其微的“遠方的鼓聲”,最終成了您手頭上這部可觸可觀的《遠方的鼓聲》。
村上的遊記具有個人特色,他幾乎不寫人所熟知的名勝古蹟,而是與普通居民共同生活,描寫他們的日常工作、飲食起居等,以及他們的所思所想,富有深度感,對讀者了解這些國家的真實狀況有很大幫助,文筆也幽默有趣,可讀性很強。
圖書目錄
遠方的鼓聲——寫在前面
羅馬
羅馬
兩隻蜂——喬治和卡洛1986年10月4日
蜂飛了1986年10月6日 星期天 午後睛
雅典
雅典
瓦倫蒂娜
斯派賽斯島
抵達斯派賽斯島
海島淡季
老港
緹坦尼亞電影院的深夜
來自荷蘭人的信、島上的貓
斯派賽斯島上小說家的一天
暴風雨來了
米科諾斯
米科諾斯
港口和范吉利斯
撤離米科諾斯
從西西里到羅馬
西西里
南歐跑步情況
羅馬
比拉·托雷克里
凌晨3時50分的昏死
去梅塔村途中1987年4月
梅塔村
春天的希臘
帕特拉斯的復活節周末和對壁櫥實施的大屠殺 1987年4月
從米科諾斯去克里特島、浴缸之戰、101號酒宴大巴的光與影
克里特島的小村莊和小旅館
1987年,夏天和秋天
赫爾辛基
馬洛內先生的房子
雅典馬拉松和退票還算順利 1987年10月11日
雨中的卡瓦拉
卡瓦拉駛發的客輪
萊斯博斯
佩特拉(萊斯博斯島) 1987年10月
羅馬的冬天
電視、意武疙瘩湯、普雷特
羅馬的歲末
米爾維奧橋市場
隆冬時節
倫敦
1988年,空白年
1988年,空白年
1989年,復原年
康納利先生的公寓
羅馬停車種種一
藍旗亞
羅得島
春樹島
卡爾帕索斯島
選舉
義大利的幾副面孔
托斯卡納
雉鳩亭
義大利的郵政
義大利的小偷
奧地利紀行
薩爾茨堡
阿爾卑斯的麻煩事
尾聲——旅行結束
文庫本後記
點評鑑賞
1.
在旅行中,村上先生並非總保持著90分的狀態。
這當中的失望、緊張、迷茫、沮喪,與路途中的所見所聞一同被他記錄下來。因此當這些文章編輯成冊,整本書的觸感並不十分溫暖。
但這是一本給人以生之力量的書,當厭倦了去摸索橫埂在人與人之間的巨大鴻溝時,當在日常生活的旅行中精疲力盡時,摸一下冰冷的書頁,總會覺得一切都如暴風雨後的希臘島嶼般可以逐漸重建。它鼓勵你以自己的秩序去對抗所有的不可知與不可控,以主觀的微弱力量去讓身邊諸事不至於淪陷。是的,這是本相當主觀的書,但相比《雨天炎天》里微妙的客觀,我還是更喜歡村上在這集子裡的肆意表達。
書里那一句關於旅行的話某一天我忽然明白:我哪裡都可以去,同時又哪裡都不能去。因為我是自由的,但我已永遠被禁錮在“我”這一存在中了。
2.
就個人來說,比起遊記中的景物,我似乎更中意活色生香的真實景物。
不然,小說里的精妙景物片斷也好。
不過,對於村上春樹這樣寫作的人,對於《遠方的大鼓聲》這樣特殊的遊記,是可以網開一面的吧。
“遠方的大鼓聲
邀我作漫長的旅行
我穿上陳舊的外套
將一切拋在腦後”
這土耳其的古老歌謠,足以開啟村上的希臘羅馬之旅了。
《遠方的大鼓聲》中的希臘羅馬,不是地圖上的希臘羅馬,不是荷馬史詩里的希臘羅馬。在每年有幾百萬人出國的今天,歐洲紀行的文章並無特別扣人心弦之處。
《遠方的大鼓聲》的魅力在於,也許它只是單單屬於村上的希臘羅馬紀行。
這本小書收錄的文章,都呈現出一種近於日常素描般的畫面。然而,就在那三年間,村上完成了兩本小說,《挪威的森林》和《青春的舞步》。他說:“在那樣孤立的異國生活中,我只是單純地默默地寫著小說。”儘管,這本書里提及《挪威的森林》或《青春的舞步》的部分微乎其微,我們還是能從其氛圍中感受到希臘羅馬之旅和這兩本小說的吻合之處。如果不是宿命性地滲進了異國的影子,《挪威的森林》或《青春的舞步》也不可能成為現在這樣的小說。一個人處於完全和他異質的環境中,也許會更深入自己的內心。這本書可以說具有某種過渡性的意義,把在歐洲流離的作者的自我意識以文章的形式留存下來,和在日本的不流離的作者的心靈相互印證。
拋開這些,《遠方的大鼓聲》卻驚人地易讀。被畫成洋菇狀的希臘地圖,鐵達尼電影院裡放映李小龍的電影時,從銀屏前緩緩走過的巨大黑貓,一邊喝酒吃乳酪一邊開車的司機,神出鬼沒的羅馬小偷,總是休假的義大利郵局,村上奇妙的觀察角度和淡淡的詼諧仍然引人入勝。這本書不禁讓我想起他在《且聽風吟》里的一句話:“冰涼的葡萄酒,溫暖的心。”貫穿全書始終的是各種各樣的葡萄酒,各種各樣的音樂,以及各種各樣的人生。那種對生命細節的注意真是溫暖人心。
關於旅行,村上說:“現在在這裡過渡的我、這一時的我本身,我,以及我的工作本身,不也是一種所謂的旅行的行為嗎?而我任何地方都可以去,任何地方也去不成。”這很像佩索阿《惶然錄》里的說,旅行者本身就是旅行,要旅行的話,存在就行。
命運是一段漫長又短暫的旅行,我們能到達的地方何其之多,又何其之有限。
而寫作者的眼睛也許能捕捉到更動人的景觀。
3.
剛剛看完村上春樹的旅歐遊記《遠方的鼓聲》。村上從37歲到40歲,在歐洲旅行居住3年,其中各種經歷感悟後整理之後,編成此書。
從希臘開始,以羅馬為中心,還有西西里、奧地利等地。旅行範圍可謂之廣。我地理學的不好,對於歐洲文化也沒有任何概念。所以確切的說,我看這書時,時常伴有發蒙的感覺。不認識的地名,容易混淆的人名,無法想像的食物……喔,我得承認很多地方看不懂、不理解。
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對這書的喜愛。我一般是在不想聽課的時候拿出這書來看,經常不可抑制的想大聲笑或是會心一笑。哈哈,這是一本讓我快樂的書,讓我感覺到生活真實的書。
雖然我沒看過別的遊記,但我覺得村上的這本寫的還是與正常遊記不同的。不談各地名勝古蹟、標誌性建築,不談正統美食,也沒有介紹了不得的經驗,只是敘述自己旅歐的生活,生活的細微瑣碎之處全部得以展現。所以,說它是遊記,莫如說它就是普通的生活記錄。
讓人發笑的地方那么多,希臘的“死狗現象”,奧地利修車游,開錯路的羅馬公交司機……哈哈,現在想起來還想笑。
翻譯者林少華老師把村上的這本遊記拿來和余秋雨的旅歐遊記《文化苦旅》比較,結果是很難找到共同之處。想來也是,像余秋雨那么有文化責任感的作家,是不可能把遊記寫的如此貼入生活,生動詼諧的。文化責任感是一個沉重的東西,你在背負他的時候獲得了深刻而失去了一些趣味。倒不是說村上就不深刻了,但我想所謂深刻不一定是要時時刻刻方方面面的體現,文學的使命不僅是帶來深刻,也是帶來趣味、帶來休閒娛樂。相比那些厚重到看過讓人心裡壓抑的書,我更想看點輕鬆的書。因為我看書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放鬆。
也許有人看過這書之後會產生想追尋村上的足跡,去歐洲旅行的想法。可是,這些想法我卻沒有。並非因為村上的描寫我不中意。恰恰相反,看到他提到的很多地方都會產生“呦,這地方不錯,以後有機會想去看看。”但這和想去旅行有很大不同。因為,現在所呼喚著我的聲音並非這個,我能感到自己被什麼所牽引著呼喚著,但是並非去遠行。我應該有自己現在所更應該做的事情。雖然我說不好他是什麼。
現在好像很熱衷旅行。趁著年輕時都走走,開眼看看世界的廣闊無可厚非。可是只要去遠方走一走就真的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切實的改變嗎?我們明白自己不斷向遠方前進的目的嗎?我們真的有那么熱愛生活嗎?現在西藏,雲南之類的地方成了很多人所嚮往的地方。“去追尋一場心靈的升華吧”“去讓心靈回歸平靜吧”……好的初衷,可是現實真有如此理想嗎?漫無目的的遊蕩,心被放在哪裡?感悟在何處啊?
如果要去遠行,至少需要了解一些生活的真諦,構築了大部分的自我體系。否則,也許容易迷失吧。
其實,我也很想去遠方走走,但我在等待著那個來自我心底的,呼喚我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