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遠安黃茶屬黃茶類,
外形條索環狀(俗稱
環子腳),白毫顯露,色澤金黃(略帶魚子泡),湯色黃淨明亮,香氣神異且持久清香,嘬之生津,滋味醇厚甘涼綿長,葉底嫩黃勻整。遠安黃茶內在品質典型特性突出,茶多酚≥15%、咖啡鹼(以乾基計)≥2.5%、游離胺基酸≥2%。
遠安黃茶具有解渴生津,倦時醒神,躁時寧心,利尿清熱,排毒養顏,殺菌消炎,提高食慾,幫助消化,促進代謝等作用。
產地環境
遠安黃茶生產地域地形地貌為山地、丘陵、河谷沖積平原兼而有之,西北部山地占總面積的 38.6%,東部丘陵占總面積的38%,中部河谷沖積平原占總面積的23 .4%。遠安黃茶種植區域在海拔800米以下,區域內山亘連綿,雲霧繚繞,溪流縱橫交錯,茶園錯落其間,且遠離城鎮、村民生活區、工業園區及交通要道,隔離條件好,產地自然生態環境獨特,無污染。
遠安黃茶生產地域土壤質地較好,砂粘合理,酸鹼度適中。區域內耕地層質地屬砂壤、輕壤、中壤、重壤占耕地面積的96.9%。土壤酸鹼度PH值4.5-7.5占耕地面積的99.3%,無過酸過鹼面積。耕地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在2%以上的占耕地面積的84.75%,土壤理化性較好。
土壤主要呈5種類型分布:黃棕壤主要分布於茅坪場鎮、河口鄉東部以及沮西宜保公路以東;紫色土主要分布於河口鄉、茅坪場鎮的銀子村一帶和沮河兩岸500米以下丘陵崗地地區;潮土主要分布於花林寺鎮、鳴鳳鎮、舊縣鎮、洋坪鎮的沮河兩岸河漫灘及低洼地;石灰土主要分布於河口鄉的紫山至茅坪場鎮的汪家河一帶低山地區和洋坪鎮、舊縣鎮、花林寺鎮的西部山區及嫘祖鎮宜保公路以西的大部分地區;水稻土主要集中分布在沮中平原和沮東丘陵。
遠安黃茶生產地域共有三條河流,即東有漳河、中有沮河、西有西河,自成三大水系。三條河流在地域內總長145.5千米,總流域面積175200公頃。三大水系共有43條支流,總長539.8千米,其中來水面積大於2000公頃的支流有23條,長380.9千米。地域內河流常年平均徑流量為16.56億米,豐水年達22.19億米。地域內共修建各類水庫54座,總庫容16577.62萬米。縣屬52座水庫總庫容3337.6萬米,有效庫容2533.34萬米,有效灌溉面積2287公頃。區域內有堰塘9282口,總蓄水能力1668萬米,灌溉面積2800公頃。地域內共有五個水利工程體系:①以沮河東乾渠為主體的大小引水渠構成的沮河沿岸灌區;②以曉坪水庫、老觀寺水庫為骨幹的茅坪灌區;③以張橋水庫、太平水庫為骨幹的河口灌區;④以友誼水庫為骨幹的花林寺灌區;⑤其他分散的小型水利設施。豐富的水資源,加上多年興建大量的水利設施,地域內茶園用水基本上可以保證。
遠安黃茶產地氣候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熱量比較豐富,光、熱、水基本同期。年平均氣溫16℃,年平均相對濕度65%,年無霜期250天,年輻射總量107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1878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
歷史淵源
嫘祖故里湖北遠安茶葉種植歷史悠久,被譽為“陸羽《茶經》第一縣”,是全國著名的黃茶產區。獨特的丹霞地貌孕育出獨賦異稟的遠安黃茶。以鹿苑茶為代表的遠安黃茶有近800年歷史,以其幽蘭之香、色美味醇等鮮明特徵多次被評為“全國名茶”。
1966年,遠安黃茶採摘、製作、貯藏等工藝被安徽農學院編入全國高等農業院校試用教材《制茶學》一書,1985年再度入編《中國名茶研究選集》,致使悠久而豐厚底蘊的遠安黃茶人文文化與自然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
生產情況
2012年,黃茶繁衍進入鼎盛,成為遠安縣的支柱產業之一。現茶園面積達28665畝,其中採摘面積20310畝,總產量1302噸,產值達到2.5億元。
產品榮譽
2013年6月,遠安黃茶系列產品之一的“南荊灣”-“南荊黃芽”和“南荊毛尖”等以其獨特的遠安黃茶品質展示於“中國三峽第三屆茶文化藝術節”,贏得眾多專家學者、客商和消費者的青睞;同年5月,榮獲第六屆“湖北企業社會責任最具創新力企業獎”。
2017年9月1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遠安黃茶”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遠安黃茶產於湖北省遠安縣,生產地域範圍為縣域所轄的鳴鳳、花林寺、舊縣、洋坪、河口、茅坪場、嫘祖等7個鄉鎮102個村。地理坐標:東經111°14′-111°52′,北緯30°53′-31°22′。東、東南與荊門市、當陽市毗連,西、西南與夷陵區為鄰,北、西北同南漳縣、保康縣接壤。範圍內東西橫距61.3千米、南北縱距54千米,國土面積1752平方千米,折合175200公頃,其中耕地總資源面積16806公頃,常用耕地面積11939公頃。範圍內茶園種植面積3500公頃,年產遠安黃茶3150噸。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要求
遠安黃茶產地海拔高度在800米以下,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土壤呈微酸性最為適宜,水源方便、充足,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要保證旱能抗,澇能排。選擇地勢比較平緩,環境開闊通風,相對集中連片的地塊為宜。
(2)品種選擇
遠安黃茶品種選擇應適宜本地生態環境,抗寒耐旱性強,產量高品質好的品種,以本地大葉種為主。
(3)生產過程控制
整地定植
種植採用雙行雙株條植模式。即大行寬1.5米,小行寬0.3米,叢(窩)距0.4米,每叢(窩)2株(茶苗中間間隔4厘米),畝用茶苗3500-4000株。
在小行上進行抽槽,要求槽寬0.6米,槽深0.5米。抽槽時將表土與底土分開放在槽的兩邊,便於回填時表土填底。在茶苗定植前3個月施底肥,每畝施入餅肥200千克,過磷酸鈣30千克,硫酸鉀20千克,或農家肥200千克,餅肥200千克,過磷酸鈣30千克,分層施肥,分層掩埋。春栽在秋天準備,讓土壤“凍垡”,秋栽在夏季準備,讓土壤“烤伏”。施好底肥後,回填時要表土填底,要使抽槽後的槽面形成壟廂,壟高5-8厘米。然後,修暢茶園的溝渠,做到小雨能蓄,大雨能排。
產地內不論是低山區還是高山區,實踐證明穴盤茶苗的最適宜移栽時間是3月底至4月中旬。次適宜移栽時間是9月下旬至10月下旬。以抽槽回填後的壟廂中心線為基線,在其兩邊15厘米處用鋤頭掏兩條定植小溝(即雙行定植),小溝深5厘米即可,寬以一鋤頭寬為宜,儘量做到隨開溝隨栽茶苗。每窩兩顆茶苗,定植時每窩茶苗的苗與苗之間應保持4厘米的距離,防止互相緊靠在一起而影響茶苗生長。每窩茶苗之間的距離為40厘米,栽在兩條定植溝的茶苗要互呈三角形錯開,這樣有利於茶苗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充分生長,早日行成豐產茶園。一般每窩茶苗澆水2—3千克左右的定根水,要邊栽邊澆水。
茶苗移栽後要及時覆蓋小茶行,一般用稻草、玉米秸稈等通透性好的材料。覆蓋時切忌將茶苗蓋住,一般大雨過後要及時到茶園檢查,將壓住茶苗的覆蓋物拿開,防止高溫季節覆蓋物發酵燒苗。
田間管理
澆水:茶樹生長期要求土壤相對含水量為70%-90%,空氣相對濕度大於70%,苗期管理以提高成活率,促進加速成園為重點。要保證茶苗不缺水,晴天干旱情況下3-4天左右補一次水,不太乾旱情況下5-7天左右補一次水,補水時間的間隔期隨著定植時間的延長而延長,40天后可延至半個月補水一次。
施肥:茶苗移栽15天后即可用0.3%的尿素加0.3%磷酸二氫鉀進行葉面噴肥,一個月後在墒情較好的情況下,可以施3%的尿素液或稀釋後的農家肥。秋季增施農家肥1000千克或有機複合肥100千克做基肥,在離茶樹20厘米以外開深30厘米左右的溝勻施、深施,覆土。全年氮磷鉀配比為:1-3齡為2:1:1;4齡以上茶園為3:1:1,其中磷鉀肥主要以基肥形式施入。
修剪:第一次定型修剪一般在翌年的3月進行,在茶樹離地15-20厘米處,剪去以上部分,第二、三次修剪均在上一次的基礎上提高15-20厘米,經過三次修剪後,茶蓬高度可達45-60厘米。以後要控制茶蓬高度,培養茶蓬冠幅,成年茶園的茶蓬一般高70厘米左右,寬80-90厘米左右。
幼齡茶園應採取淺鋤保水、培土護蔸、薄肥勤施、人工控草、遇旱補水、行間覆蓋、種植綠肥等措施,抗旱防凍,提高成活率,增強抗性,加速成園。成年茶園通過改樹,改土,鋪草,灌溉,生物控蟲,增施有機肥,種植遮蔭樹等辦法改良土壤結構,增強抗性,提高茶葉品質和產量。在低溫寒潮來臨之前,在幼年茶樹、高山茶樹蓬面上覆蓋稻草、薄膜、遮陽網等覆蓋物,保護茶樹抵禦低溫。
病蟲害防治
主要病蟲害有假眼小綠葉蟬、茶尺蠖、茶橙癭蟎、綠盲蝽、黑刺粉虱和茶輪斑病、炭疽病等。在研究茶園主要病蟲害發生規律、測報方法和防治適期的基礎上,實現對茶園主要病蟲害的綠色防控。
物理防治。採用黃板誘集假眼小綠葉蟬、綠盲蝽等葉面害蟲,控制田間蟲量。誘集假眼小綠葉蟬等葉面害蟲,每畝黃板數量為20塊。誘集綠盲蝽,每畝黃板30塊。平均25天更換一次。
化學防治。採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生物農藥替代劇毒、高毒化學農藥,並減量使用,適時使用,嚴格執行安全間隔期。
生物防治。採用“害蟲—天敵”生態群落構建與保護。分析構建茶園假眼小綠葉蟬-天敵小繭蜂、姬小蜂等生態群落的動態平衡點,保護茶園天敵種群,完善天敵群落結構,實現對茶樹病蟲害的控制。
農業防治。適時修剪。春後重修剪,適當延長春茶採摘期,減少害蟲食料,使夏茶生長旺盛期與害蟲發生高峰期錯開。秋季適時打頂,促進茶葉老化,減少秋季害蟲食料,達到控制害蟲的目的。套用
複合生態茶園建設和生態栽培技術。採用林茶間作、林果間作,改善茶園生態,調節控制茶樹病蟲害。
鮮葉採摘
鮮葉採摘要求細嫩、新鮮、勻齊、純淨。採摘時間在清明節前後15天,以全園30%鮮葉長到一芽一葉、二葉為宜。採茶時,使用透氣良好的竹簍,習慣上是上午採摘,下午短葉,晚上炒制。採摘標準是一芽一葉或一芽兩葉,不帶魚葉、老葉、茶果,保證鮮葉的純淨度。短葉標準是以一芽一葉初展為宜,把短折下來的單片和茶梗另行炒制。經短折的芽葉攤放於陰涼處2-3小時,然後進行炒制。
(5)製作工藝
遠安黃茶製作工藝為傳統技藝和現代技術相結合的工藝技術,工藝精細,獨具風格。製作工藝分為殺青-初悶-炒二青-悶堆-揀剔-炒乾等六道工序。
①殺青
手工殺青:採用螺旋手法,拋悶結合,多抖少悶。∮84厘米炒茶鍋,投葉鍋溫155℃-165℃,投葉量1.5千克,3分鐘後降溫至100℃,再翻炒4分鐘,至含水量55%-60%時起鍋,起鍋後迅速抖散敞氣。
滾筒連續殺青機殺青:採用6CST-70型或80型滾筒殺青機,殺青溫度140℃-160℃(空氣溫度),台時產量70型150千克-180千克,80型200千克-250千克,殺青時間120秒—180秒。殺青程度為手握葉質柔軟,梗折不斷,葉子失去光澤,變為暗綠色,青草氣散盡,清香氣透出,殺青葉含水量58%-60%。
②初悶
殺青葉趁熱放到竹盤內悶堆15分鐘。
③炒二青
84厘米炒茶鍋,投葉鍋溫95℃-100℃,投入殺青葉1.5千克,採用螺旋手法,拋悶結合,適當抖炒散氣,並開始整形搓條,要輕搓、少搓,以防產生黑條,炒15分鐘,至含水量25%-30%起鍋。
④悶堆
二青茶坯放到竹盤內,堆緊拍實,密閉悶堆7小時-8小時,促進色澤黃亮、滋味醇厚。
⑤揀剔
主要是剔除扁片、團塊茶和花雜葉,以提高淨度和勻度。
⑥炒乾
採用對拉翻炒的手法,多悶少抖,悶炒為主,並繼續搓條整形。84厘米炒茶鍋,投葉鍋溫70℃-80℃,投葉量1.5千克-2千克,炒25分鐘-20分鐘,炒到茶條受熱回松,至含水量7%以下,條索環狀,有魚子泡產生時出鍋。出鍋攤涼後,計量包裝,入庫貯藏。
(6)培訓及生產記錄
遠安黃茶生產企業及農戶,應積極參加縣、鄉、村組織的茶葉技術培訓班,加強學習,嚴格執行遠安黃茶生產技術規範和加工製作工藝程式,確保遠安黃茶品質特色。做好茶園種植管理記錄、產品加工記錄、產品入出庫及銷售記錄,建立健全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確保遠安黃茶產品質量安全。
地圖信息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鳴鳳大道5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