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賀享雍
- 書名:遠去的風情
-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 頁數:300頁
- 開本:16
- 作者:賀享雍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5509601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您想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嗎?您想了解鄉村過去或現在有關婚嫁、生育、喪葬、祭祀、風水等民俗活動嗎?請翻開這本書吧,會得到滿意的答案
作者簡介
賀享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巴金文學院簽約作家。著有《賀享雍文集》五卷,《賀享雍鄉村題材長篇小說叢書》三卷等。其中長篇小說《蒼涼后土》獲四川省第四屆文學獎,《村級幹部》獲四川省第十一屆“五個一工程”獎
圖書目錄
婚嫁篇
花轎
出閣
娶親
招婿
罵親
生育篇
祈子
農家接生記
喪葬篇
喪事風波
辦後事
哭喪
另類喪事
祭祀、慶典篇
立貞節牌
接神
拜壽
社祭
菩薩游村
鬼神、風水篇
驅鬼
求卦
立陰契
風水
安灶
建築、飲食篇
莊園
川東民居
壩壩宴
娛樂、遊戲篇
看亭子
壩壩戲
童謠
抓狗兒
雜俗篇
吃分家飯
殺過年豬兒
樹神
打人命
花轎
出閣
娶親
招婿
罵親
生育篇
祈子
農家接生記
喪葬篇
喪事風波
辦後事
哭喪
另類喪事
祭祀、慶典篇
立貞節牌
接神
拜壽
社祭
菩薩游村
鬼神、風水篇
驅鬼
求卦
立陰契
風水
安灶
建築、飲食篇
莊園
川東民居
壩壩宴
娛樂、遊戲篇
看亭子
壩壩戲
童謠
抓狗兒
雜俗篇
吃分家飯
殺過年豬兒
樹神
打人命
序言
自序:我的鄉土我的神
四川出版集團旗下的天地出版社要出版一本我的鄉風民俗小說節選集,希望我能寫篇前言或自序,談談自己的創作感受,“以幫助讀者理解作品的思想和內容”。其實,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民俗活動,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無不具有直觀感性、形象生動的特點。只要是民俗活動,它便有一定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是在千百年的循環往復中形成和固定下來並以具體鮮明的形象在大眾面前出現。因而它可以既不需要大師開示,也不需要大眾玄思冥想,只要具備基本的認知能力,無論賢愚,大致都能看得懂、聽得進、說得出,如果要參與,那也容易得很。所以,作者再在作品之外說三道四,倒顯得有些畫蛇添足了。
不過細想想又不盡然。因為說到民俗風情的描寫,就不得不說到鄉土小說在中國走過的道路。首先是上世紀20年代初,新文學運動的先驅們在叩開中國封閉的文學之門後,開創的中國鄉土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給我們在小說中展現“地方色彩”和“民俗風情畫面”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和創造了一系列偉大的作品。新中國成立後,“鄉土小說”被重新命名為“農村題材小說”,回歸了鄉土小說原有的重“地方色彩”和“民俗風情畫面”描摹的本質特徵,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何謂民俗?簡言之就是民間風俗。那風俗又是什麼?我不是民俗學家,同時我也不想照搬理論書上那些深奧玄妙的話語來向讀者炫耀自己的博學。這本書里主人公那些行為方式,無論是《壩壩宴》上的“九大碗”,還是大學教授眼中的川東民居和婢女菊花眼中的莊園;無論是興成的結婚還是雲姑的出閣,無論是《辦後事》中“燒倒頭紙”“抹汗”“穿老衣”……還是《另類的喪事》中陰陽先生的開路、釘棺、出靈……無論是《風水》中陰陽先生說風水,還是賀家灣抬菩薩游村,也無論是湯府接神,還是蘭府拜壽……所有這些凡主人公涉及生產、飲食、居住、婚姻、喪葬、節慶、娛樂、禮儀、風水、傳說等行為,上至人生禮儀、節日歲時、行為禁忌,下至人際來往、遊戲娛樂……這些便是風俗,讀者讀過作品,我想自然便會知道。問題是,這些風俗從何而來?對我們的生活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恐怕就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了。
有許多的風俗發生在古老的年代,已經延續了數千年,比如清明掃墓祭祖,不但已經成為一種最具大眾性、民間性的文化,也成了民眾一種習慣性的行為方式,在千百年的演化中,他們用自己的手,不斷地為它“添磚加瓦”,使它成為民間集體創造的一種文化樣式固定於我們的生活之中。於是便有了我作品中描繪的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更重要的是,風俗具有習慣性,某項風俗活動一旦成為一種文化風尚,你不跟著這種風尚走都會覺得十分困難。
為什麼鄉土小說家都熱衷於民俗風情的描寫?答案其實十分簡單:民俗風情是鄉土小說的魂,是它的重要依託,失去了這個魂和依託,鄉土小說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少論者在研究我的小說時,都用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這樣的讚美之詞。這“鮮明的地域特色”從何而來?我想這大約與我在創作時自覺追求作品的“民俗風情”有關。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我還以為,一部好的鄉土小說,它還必須是豐盈、飽滿的。常常看到一些寫村莊生活的小說,裡面除了晃動在村莊裡的幾個人物之外,看不到村莊其他物件斑駁的色彩,聽不到眾語喧譁的其他聲音,人物只是作者思想的傳聲筒。這樣的小說無論有一個多么正確的主題,多么離奇的故事,都沒法讓人相信這是真實的生活,無法引發讀者的共鳴。其實村莊除了人以外,房屋、花草、樹木、河流、田野、農具、牲畜等物以及各種自然景象也是其一分子,它們和人一道共同構成的關係和發出的聲音,組成了村莊斑駁的色彩和嘈雜的喧譁,從而讓一個村莊活了起來,豐盈了起來。中外許多文學大家的創作證明了這一點。
可是我認為僅有這一點還不夠。寫村莊不是僅寫一個離奇的故事,而是要寫生活,用賈平凹先生的話說,就是寫生活的經驗。他說如果寫出來讓讀者不覺得它是小說了,而相信真有那么一個村子,有一群人在那個村子裡過著封閉的庸俗的柴米油鹽和悲歡離合的日子,這就是最滿意的成功。這些年來,我也越來越意識到寫生活比寫故事重要。寫生活自然離不開對村莊文化的描寫,這也是鄉土小說最主要的功能。村莊文化包含甚廣,但大致不離其三:一曰歷史文化,這以一個村莊的文物、史志(族譜)、神話、傳說為代表;二曰民俗文化,這是一個村莊最主要的文化;三曰道德倫理文化,這方面的文化以人際交往為表象。不難看出,一個村莊文化層次雖然有傳統的、現代的,更廣泛和穩固的還是獨特地域形成的民俗風情文化。這些民俗風情囊括了村莊生活的方方面面,諸如一個村莊的生產方式、農事活動、話語系統、宗教信仰、遊戲娛樂、民間藝術,以及建築、飲食、服裝、婚戀、喪葬……在我的意識中,寫民俗風情就是在寫村莊文化,寫村莊文化就是在寫村莊百姓的需求和心態,就是在寫人。
我還認為,民俗風情文化雖然是大眾的、民間的,是大多數底層民眾所創造並廣泛存在於民眾日常生活之中,但它與主流文化並行不悖。從某種意義上說,民俗風情文化是國家政治文化的基礎。忽略了民俗文化,政治文化便不會穩固,而政治文化如果不從民俗風情文化中吸取養分,其藝術之樹又何能常青?
收在這個集子裡的20餘篇作品,分為婚嫁篇;生育篇;喪葬篇;祭祀、慶典篇;鬼神、風水篇;建築、飲食篇;娛樂、遊戲篇;雜俗篇,基本囊括了村莊生活中的主要民俗風情。如果按內容分,大致可分為民俗禮儀層次、民間信仰層次和民間日常生活層次。民俗禮儀層次又可細分為節日禮俗、生死娶嫁禮儀和娛樂禮儀等。而程玉蓉、姜玉超女士在研究我小說中的民俗風情描寫時,按其內容又分為了器物民俗、社會民俗和精神民俗三個層次,對此分類我也深表贊同。器物民俗諸如建築、飲食篇的《川東民居》以及《莊園》中羅菊花眼中的蘭府等建築的描寫。精神民俗包括娛樂、遊戲篇中的《看亭子》《壩壩戲》《童謠》和《抓狗兒》等遊戲,以及祭祀、慶典篇的一些篇章。
還需要說明一點,收在本書中的大部分作品,均選自我的一些長篇小說。雖然我在選編時做了一些處理,儘量保持所選內容的單一性和完整性。但仍難免會給讀者留下一種“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遺憾。因此,願喜歡閱讀鄉土小說的讀者只把本書當作一個引子,欲知後事,還望大家找我的原作來讀。此外,民俗風情活動會涉及多門學科,因此我也希望本書的出版,除了能得到愛好鄉土小說的讀者喜歡以外,還能給歷史學、宗教學、社會學、文化學、民俗學等諸多領域的朋友提供一點參考。
是為序。
賀享雍
2013年7月3日於渠縣
四川出版集團旗下的天地出版社要出版一本我的鄉風民俗小說節選集,希望我能寫篇前言或自序,談談自己的創作感受,“以幫助讀者理解作品的思想和內容”。其實,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民俗活動,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無不具有直觀感性、形象生動的特點。只要是民俗活動,它便有一定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是在千百年的循環往復中形成和固定下來並以具體鮮明的形象在大眾面前出現。因而它可以既不需要大師開示,也不需要大眾玄思冥想,只要具備基本的認知能力,無論賢愚,大致都能看得懂、聽得進、說得出,如果要參與,那也容易得很。所以,作者再在作品之外說三道四,倒顯得有些畫蛇添足了。
不過細想想又不盡然。因為說到民俗風情的描寫,就不得不說到鄉土小說在中國走過的道路。首先是上世紀20年代初,新文學運動的先驅們在叩開中國封閉的文學之門後,開創的中國鄉土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給我們在小說中展現“地方色彩”和“民俗風情畫面”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和創造了一系列偉大的作品。新中國成立後,“鄉土小說”被重新命名為“農村題材小說”,回歸了鄉土小說原有的重“地方色彩”和“民俗風情畫面”描摹的本質特徵,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何謂民俗?簡言之就是民間風俗。那風俗又是什麼?我不是民俗學家,同時我也不想照搬理論書上那些深奧玄妙的話語來向讀者炫耀自己的博學。這本書里主人公那些行為方式,無論是《壩壩宴》上的“九大碗”,還是大學教授眼中的川東民居和婢女菊花眼中的莊園;無論是興成的結婚還是雲姑的出閣,無論是《辦後事》中“燒倒頭紙”“抹汗”“穿老衣”……還是《另類的喪事》中陰陽先生的開路、釘棺、出靈……無論是《風水》中陰陽先生說風水,還是賀家灣抬菩薩游村,也無論是湯府接神,還是蘭府拜壽……所有這些凡主人公涉及生產、飲食、居住、婚姻、喪葬、節慶、娛樂、禮儀、風水、傳說等行為,上至人生禮儀、節日歲時、行為禁忌,下至人際來往、遊戲娛樂……這些便是風俗,讀者讀過作品,我想自然便會知道。問題是,這些風俗從何而來?對我們的生活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恐怕就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了。
有許多的風俗發生在古老的年代,已經延續了數千年,比如清明掃墓祭祖,不但已經成為一種最具大眾性、民間性的文化,也成了民眾一種習慣性的行為方式,在千百年的演化中,他們用自己的手,不斷地為它“添磚加瓦”,使它成為民間集體創造的一種文化樣式固定於我們的生活之中。於是便有了我作品中描繪的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更重要的是,風俗具有習慣性,某項風俗活動一旦成為一種文化風尚,你不跟著這種風尚走都會覺得十分困難。
為什麼鄉土小說家都熱衷於民俗風情的描寫?答案其實十分簡單:民俗風情是鄉土小說的魂,是它的重要依託,失去了這個魂和依託,鄉土小說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少論者在研究我的小說時,都用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這樣的讚美之詞。這“鮮明的地域特色”從何而來?我想這大約與我在創作時自覺追求作品的“民俗風情”有關。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我還以為,一部好的鄉土小說,它還必須是豐盈、飽滿的。常常看到一些寫村莊生活的小說,裡面除了晃動在村莊裡的幾個人物之外,看不到村莊其他物件斑駁的色彩,聽不到眾語喧譁的其他聲音,人物只是作者思想的傳聲筒。這樣的小說無論有一個多么正確的主題,多么離奇的故事,都沒法讓人相信這是真實的生活,無法引發讀者的共鳴。其實村莊除了人以外,房屋、花草、樹木、河流、田野、農具、牲畜等物以及各種自然景象也是其一分子,它們和人一道共同構成的關係和發出的聲音,組成了村莊斑駁的色彩和嘈雜的喧譁,從而讓一個村莊活了起來,豐盈了起來。中外許多文學大家的創作證明了這一點。
可是我認為僅有這一點還不夠。寫村莊不是僅寫一個離奇的故事,而是要寫生活,用賈平凹先生的話說,就是寫生活的經驗。他說如果寫出來讓讀者不覺得它是小說了,而相信真有那么一個村子,有一群人在那個村子裡過著封閉的庸俗的柴米油鹽和悲歡離合的日子,這就是最滿意的成功。這些年來,我也越來越意識到寫生活比寫故事重要。寫生活自然離不開對村莊文化的描寫,這也是鄉土小說最主要的功能。村莊文化包含甚廣,但大致不離其三:一曰歷史文化,這以一個村莊的文物、史志(族譜)、神話、傳說為代表;二曰民俗文化,這是一個村莊最主要的文化;三曰道德倫理文化,這方面的文化以人際交往為表象。不難看出,一個村莊文化層次雖然有傳統的、現代的,更廣泛和穩固的還是獨特地域形成的民俗風情文化。這些民俗風情囊括了村莊生活的方方面面,諸如一個村莊的生產方式、農事活動、話語系統、宗教信仰、遊戲娛樂、民間藝術,以及建築、飲食、服裝、婚戀、喪葬……在我的意識中,寫民俗風情就是在寫村莊文化,寫村莊文化就是在寫村莊百姓的需求和心態,就是在寫人。
我還認為,民俗風情文化雖然是大眾的、民間的,是大多數底層民眾所創造並廣泛存在於民眾日常生活之中,但它與主流文化並行不悖。從某種意義上說,民俗風情文化是國家政治文化的基礎。忽略了民俗文化,政治文化便不會穩固,而政治文化如果不從民俗風情文化中吸取養分,其藝術之樹又何能常青?
收在這個集子裡的20餘篇作品,分為婚嫁篇;生育篇;喪葬篇;祭祀、慶典篇;鬼神、風水篇;建築、飲食篇;娛樂、遊戲篇;雜俗篇,基本囊括了村莊生活中的主要民俗風情。如果按內容分,大致可分為民俗禮儀層次、民間信仰層次和民間日常生活層次。民俗禮儀層次又可細分為節日禮俗、生死娶嫁禮儀和娛樂禮儀等。而程玉蓉、姜玉超女士在研究我小說中的民俗風情描寫時,按其內容又分為了器物民俗、社會民俗和精神民俗三個層次,對此分類我也深表贊同。器物民俗諸如建築、飲食篇的《川東民居》以及《莊園》中羅菊花眼中的蘭府等建築的描寫。精神民俗包括娛樂、遊戲篇中的《看亭子》《壩壩戲》《童謠》和《抓狗兒》等遊戲,以及祭祀、慶典篇的一些篇章。
還需要說明一點,收在本書中的大部分作品,均選自我的一些長篇小說。雖然我在選編時做了一些處理,儘量保持所選內容的單一性和完整性。但仍難免會給讀者留下一種“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遺憾。因此,願喜歡閱讀鄉土小說的讀者只把本書當作一個引子,欲知後事,還望大家找我的原作來讀。此外,民俗風情活動會涉及多門學科,因此我也希望本書的出版,除了能得到愛好鄉土小說的讀者喜歡以外,還能給歷史學、宗教學、社會學、文化學、民俗學等諸多領域的朋友提供一點參考。
是為序。
賀享雍
2013年7月3日於渠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