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呼聲:陳彤彬中篇小說集

《遠去的呼聲:陳彤彬中篇小說集》在文學創作上有獨特見解的人來撰寫的,從客觀的角度來看,我似乎都沒有具備寫序言的基本條件,但是作為女兒,倒是可以從比較理性的角度去介紹我的父親以及他的這部作品。先說說這個艱巨的任務是如何落在我的肩膀上的。在開始的時候,父親一直希望他的一些朋友,像張宇航先生,楊克先生,郭玉山先生,吳茂信先生,陳實先生和高凱明先生那樣的文學雅士來為他撰寫,他們對文學的獨特見解定會對他的作品有更高程度的理解和看法,正如知音一般了解他對整個社會以至與人性之間的理解和詮釋。可是高凱明先生卻勸說父親把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交給我完成,說我作為跨世紀而且又是所謂的“海歸”派,一定會以國際性的標準去審視這部作品,並且從我出國留學到現在的幾年時間裡,父親還從來沒有在我這個留學生面前以嚴肅的態度顯示過他的實力,以致於在家裡的地位有日漸下降的趨勢。基於種種原因,我也在他的高壓政策規定下,完成這個序言,同時,我也作為他最虔誠的讀者,用最真實的感受去介紹這部作品。

基本介紹

  • 書名:遠去的呼聲:陳彤彬中篇小說集
  •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 頁數:283頁
  • 開本:32
  • 品牌:廣東人民出版社
  • 作者:陳彤彬
  •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1807335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遠去的呼聲:陳彤彬中篇小說集》是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陳彤彬,1958年10月生於廣東台山,80年代初畢業於桂林空軍學院,任廣州空軍某部軍事參謀,後轉業到廣東省委老幹部局,曾任科長、副處長、《秋光》雜誌社總編輯、社長,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80年代末開始步入媒體領域,多年從事記者、編輯工作。90年代開始在報刊發表作品,出版有《等待婚禮》《直白的快樂》《大夢先覺》《傳媒倫理空間》等文學、理論作品。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管理哲學博士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二級作家。

圖書目錄

遠去的呼聲
玉鐲淚
今天有會
墳塋悲歌
永遠的謊言
直白的快樂

序言

據說序言一般來說都是些名人或者在文學創作上有獨特見解的人來撰寫的,從客觀的角度來看,我似乎都沒有具備寫序言的基本條件,但是作為女兒,倒是可以從比較理性的角度去介紹我的父親以及他的這部作品。先說說這個艱巨的任務是如何落在我的肩膀上的。在開始的時候,父親一直希望他的一些朋友,像張宇航先生,楊克先生,郭玉山先生,吳茂信先生,陳實先生和高凱明先生那樣的文學雅士來為他撰寫,他們對文學的獨特見解定會對他的作品有更高程度的理解和看法。正如知音一般了解他對整個社會以至與人性之間的理解和詮釋。可是高凱明先生卻勸說父親把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交給我完成,說我作為跨世紀而且又是所謂的“海歸”派,一定會以國際性的標準去審視這部作品,並且從我出國留學到現在的幾年時間裡,父親還從來沒有在我這個留學生面前以嚴肅的態度顯示過他的實力,以致於在家裡的地位有日漸下降的趨勢。基於種種原因,我也在他的高壓政策規定下,完成這個序言,同時,我也作為他最虔誠的讀者,用最真實的感受去介紹這部作品。
在文學創作這條道路上我父親走得並不輕鬆。我還在國外留學期間,有一天,他打電話對我說他想寫一本書,當時我覺得父親的工作時間就和倫敦的捷運一樣,基本上已經找不到還有時間空隙的可能性,密密麻麻的會議和單位的事務,繁瑣得連周日都常常要加班。但是半年後的今天,父親居然真的抱著一沓厚厚的原稿紙給我看他的作品,我才知道父親對文學創作是有那么一份執著和堅持。也許就是這份堅持,在他的作品裡我看見了一個個鮮活的形象,以及他對人性的透視和對社會的理解。在國外求學期間,我不斷地在學校和老師的指導下,去尋找對人性更深刻的理解。在馬克思的理論中更點明了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區別正是在於他們除了保持本身生存的根本條件以外,更追求的是心理的需求,每個人之所以和別人不一樣,就是因為他們所具有的不同的特性,而這種特性又具有共同性。我認為一本好的文學作品必須是能夠讓看的人感同身受,甚至是讓其中的人物的性格成為一種特性。一種人物的描寫正是表達了一種社會現象或者一種特殊的人性,文學創作在最高的領域正是對人性的一種研究和一種表達。好像錢鐘書先生的《圍城》一樣,能夠讓方鴻漸活生生地永遠存在於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中。我堅信這就是我父親所追求的,也正是他所教導我的。父親一直生活在體制內,他把他對體制內的感情以及對工作的熱愛作為了一種情感的寄託,以至到一種著迷的程度,同時也深深地感染著我。他時時刻刻叮囑著我,學成歸來一定要好好地報效祖國,仿佛要把他所有對祖國的感情都延續在我的身上。
在《直白的快樂》中,我們看到的是真實又或者是虛構的快樂,我們也許是在無奈中品嘗著這種種的快樂,也許我們為了這種快樂正是以生命作為代價,在血淋淋的體會中,我們會為了這種快樂而了解和體會到什麼嗎?文章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塑造出一個活生生的陸雨夫,他的快樂是純真的,無瑕的,乃至升華到一種讓人感嘆的程度,這種快樂是我們所期盼的嗎?《玉鐲淚》也以同樣的手法表達出對社會:對人性的一種無奈,歸根結底,社會給予的,卻是有些人被剝奪的。如果這個人性的光輝僅僅在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中閃耀,那么我們將留給這個社會一些什麼?整部作品看似以一種讓人忍俊不禁的角度在陳述著一個個故事,但是這個角度卻又讓我們處在了一個尷尬的境地。如果說這部作品在引人發笑,那么在笑的背後也許就是我們笑不出來的地方。《今天有會》中可以了解到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的機關幹部以及整個機制所面對的日漸成熟的社會和市場結構,改革是逃避不了的事實,但是當真正地面對市場的動作,又是否只是紙上談兵般簡單?面對人們和政府交付的任務,面對著市場經濟的衝擊,心靈中的藍天又會否一片晴朗?《永遠的謊言》讓我們看到草根階層的無奈,他們的無奈正是社會的悲哀,他們的善良和他們的淳樸卻無法敵對生活中的殘酷,難道一出生就注定了他們擺脫不了貧窮?注定他們一輩子都是悲劇?而無法釋懷的是,看著他們的悲哀,我們卻麻木地感到無能為力。
不知道現代社會的代溝是如何形成的,而且這條溝也無可避免地橫在了我和父親之間。正是因為這樣,在文學的這個問題上,我更從來都沒有做出過讓步,在每個嚴肅而且有爭議性的問題上,我是一直占有較為優勢的地位,但是這部作品讓我毫無疑問地敗下陣來。希望父親繼續在文學創作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小心一不留神就讓我給趕上了。
陳若琳於廣州
2011年9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