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邊值約束的深大斷裂數值模擬

遙感邊值約束的深大斷裂數值模擬

本書結合建國以來我國大陸發生的震級最大、地表破裂最長的地震事件——崑崙山口西Ms 8.1強烈地震的情況,提供了用現代空間對地觀測技術,特別是差分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技術(DInSAR),並結合GPS技術、GIS技術、經典地球物理學位錯理論及計算機數值模擬進行強震研究的一個範例。研究結果套用於世界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板緣構造古位移、應力場邊界元數值模擬。本書介紹了遙感地質構造解譯原理、InSAR技術理論與原理、解析模擬原理、數值模擬原理及多源數據處理方法,內容詳實,圖文並茂,適合從事構造地質、地震地質、測繪工程、遙感科學研究人員閱讀,也可供地震構造地質學、測繪科學與技術、遙感科學與技術的方向的大專院校師生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遙感邊值約束的深大斷裂數值模擬
  • 作者:馬超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復旦大學出版社
  • 外文名: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eep&Large Faults Constrained by the Remote Sensing Boundary Conditions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頁數:220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遙感邊值約束的深大斷裂數值模擬》介紹了遙感地質構造解譯原理、InSAR技術理論與原理、解析模擬原理、數值模擬原理及多源數據處理方法,內容詳實,圖文並茂,適合從事構造地質、地震地質、測繪工程、遙感科學研究人員閱讀,也可供地震構造地質學、測繪科學與技術、遙感科學與技術的方向的大專院校師生參考。

作者簡介

馬超,1967年6月5日生,內蒙赤峰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989年畢業於山西礦業學院並留校任教,1999年畢業於太原理工大學,獲煤田、油氣與地質勘探工學碩士學位,2005年畢業於中國地震局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構造地質學理學博士學位。
參與完成(國家863高科技計畫、國家973計畫前期研究專項、國家自然基金(重點)、科技部公益專項、原煤炭工業部、國土資源部、國家地震局、山西省科技廳)項目23項;主持科技部重大專項子專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山西省科技攻關項目、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各1項、大企業聯合項目3項,在《地球物理學報》,《地質學報》,《中國有色金屬學報》,《地震學報》,《測繪科學技術學報》及國際會議等發表論文52篇(SCI收錄7篇,EI收錄9篇),參編教材2部,獲山西省科技進行三等獎、山西省高校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
目前工作在河南理工大學遙感科學與技術系,主要從事微波遙感、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綜合遙感技術礦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以及礦山測量、開採沉陷、礦區土地復墾等教學科研工作。

圖書目錄

第一章概述
1.1SAR差分干涉測量用於地震形變研究現狀
1.1.1InSAR技術回顧
1.1.2InSAR技術在地震形變監測中的套用
1.1.3小結
1.2Okada模型及基於彈性線性位錯理論的震源參數研究現狀
1.2.1位錯理論引入地震研究
1.2.2國內外套用狀況
1.2.3InSAR技術與RNGCHN數值模擬程式
1.3地震地球物理學問題的數值模擬研究工作的進展
1.3.1地震地球物理學問題的數值模擬套用
1.3.2POLY3D邊界元計算程式
1.4問題的提出與研究的意義
1.5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線
1.5.1研究內容
1.5.2技術路線
第二章崑崙山口西Ms8.1地震的構造背景
2.1東崑崙斷裂帶的構造背景
2.2東崑崙斷裂帶的地震活動
2.3崑崙山口西Ms8.1地震震源機制及野外考察狀況
2.3.1崑崙山口西Ms8.1地震震源機制
2.3.2崑崙山口西Ms8.1級地震的大地測量數據
2.3.3崑崙山口西Ms8.1地震野外考察狀況
2.4遙感地質構造解譯
2.4.1構造形跡的遙感影像特徵
2.4.2崑崙山口西Ms8.1地震典型破斷遙感解譯
第三章InSAR遙感邊界條件的獲取
3.1雷達遙感干涉測量
3.1.1重複軌道干涉測量原理
3.1.2差分干涉測量原理
3.2崑崙山口西Ms8.1地震地表同震形變場
3.2.1差分干涉測量實驗數據的選取
3.2.2SAR強度圖像
3.2.3InSAR相干性圖像
3.2.4DInSAR干涉圖像及視線向形變數的提取
3.2.5崑崙山口西8.1級地震分段的InSAR干涉圖像的局部特徵與分析
3.3差分干涉測量的幾個關鍵性問題
3.3.1InSAR退相干規律研究
3.3.2DInSAR圖像後處理與鑲嵌技術
3.3.3DInSAR視線向形變數的分解研究
第四章基於Okada彈性半空間模型的震源參數正演
4.1Okada彈性線性半空間位錯模型的理論基礎
4.2RNGCHN程式與算法流程
4.2.1RNGCHN程式與Okada模型
4.2.2衛星視線向與模擬形變場的轉換
4.2.3多震源前向模擬算法流程
4.3多震源前向模擬的參數提取及初步模擬
4.3.1崑崙山口西Ms8.1地震主破裂帶地理位置的表達
4.3.2崑崙山口西Ms8.1地震主破裂帶分段研究
4.3.3崑崙山口西Ms8.1地震主破裂帶走滑分量的提取
4.3.4崑崙山口西Ms8.1地震主破裂帶垂直位錯提取
4.3.5崑崙山口西Ms8.1地震主破裂帶分段張性分量
4.3.6依據綜合觀測數據的破裂帶初步劃分
4.3.7崑崙山口西Ms8.1地震主破裂帶分段長度與走向的獲取
4.3.8模擬結果與實際觀測結果比較分析
4.4Okada線彈性半空間位錯模型的改進算法及崑崙山口西Ms8.1地震多震源
正演
4.4.1崑崙山口西Ms8.1地震同震形變場的非線性彈性位錯分布特徵
4.4.2彈性位錯模型算法的改進
4.4.3本章所述工作的幾點意義
第五章崑崙山口西Ms8.1地震地下位移場分析
5.1POLY3D的理論基礎
5.1.1角位錯
5.1.2多邊形單元的建立
5.1.3應力影響係數
5.2POLY3D邊界元建模
5.2.1POLY3D的對象、單元和頂點的建立
5.2.2POLY3D的坐標系統
5.2.3輸入檔案格式
5.3POLY3D的算法流程設計與模型設計
5.3.1POLY3D的算法流程
5.3.2崑崙山口西Ms8.1地震建模設計
5.4崑崙山口西Ms8.1地震位移分析
5.4.1崑崙山口西Ms8.1地震地表位移場特徵分析
5.4.2崑崙山口西Ms8.1地震地下位移場特徵分析
5.4.3崑崙山口西Ms8.1地震巨觀震中位移分析
5.4.4模擬InSAR視線向(LOS)干涉形變場
5.4.5崑崙山口西Ms8.1地震位移運動趨勢分析
5.5關於崑崙山口西Ms8.1地震數值模擬的總結
5.5.1崑崙山口西Ms8.1地震的幾何學及運動學特徵
5.5.2特色與主要成果
第六章最新研究進展——阿拉伯半島板緣構造古位移、應力場邊界元數值模擬
6.1阿拉伯板塊板緣構造
6.1.1阿拉伯半島與中東各國行政區劃
6.1.2阿拉伯板塊成因與構造地質演化
6.1.3阿拉伯板塊邊界
6.2阿拉伯板塊板內構造遙感解譯
6.2.1阿拉伯板塊地勢
6.2.2B區塊遙感解譯與阿拉伯板塊內部構造概況
6.3阿拉伯板緣構造古位移、應力場邊界元數值模擬
6.3.1全局坐標系與斷層坐標系
6.3.2局部構造參數計算
6.3.3位移場數值模擬
6.3.4應力場數值模擬
6.3.5應變場數值模擬
附錄圖版Ⅰ~~圖版Ⅲ
致謝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