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物理基礎

遙感物理基礎

物理是研究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學的一個永恆主題是尋找各種序(orders)、對稱性(symmetry)和對稱破缺(symmetry-breaking)、守恆律(conservation laws)或不變性(invariance).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遙感物理基礎
  • 外文名:Physics
  • 理論基礎:常數G、c、h
  • 希臘語:φυσικ
  • 國內早期文獻:《天工開物》等
定義,理論結構,

定義

物理是研究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學的一個永恆主題是尋找各種序(orders)、對稱性(symmetry)和對稱破缺(symmetry-breaking)、守恆律(conservation laws)或不變性(invariance).
物理(Physics)拼音:wù lǐ.英文:physics全稱物理學。 “物理”一詞的最先出自希臘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古時歐洲人稱呼物理學作“自然哲學”。從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說即是研究大自然現象及規律的學問。漢語、日語中“物理”一詞起自於明末清初科學家方以智的百科全書式著作《物理小識》。 在物理學的領域中,研究的是宇宙的基本組成要素:物質、能量、空間、時間及它們的相互作用;藉由被分析的基本定律與法則來完整了解這個系統。物理在經典時代是由與它極相像的自然哲學的研究所組成的,直到十九世紀物理才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實證科學。 物理學與其他許多自然科學息息相關,如數學、化學、生物和地理等。特別是數學、、地理學。化學與某些物理學領域的關係深遠,如量子力學、熱力學和電磁學,而數學是物理的基本工具,地理的地質學要用到物理的力學,氣象學和熱學有關。 “物理”二字出現在中文中,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簡稱,即考察事物的形態和變化,總結研究它們的規律的意思。我國的物理學知識,在早期文獻中記載於《天工開物》等書中。 日本學者指出:“特別值得大書一筆的是,近世中國的漢譯著述成為日本翻譯西洋科學譯字的依據.”日本早期物理學史研究者桑木或雄說:“在我國最初把Physics稱為窮理學.明崇禎年間一本名叫《物理小識》的書,闡述的內容包括天文、氣象、醫藥等方面。早在宋代,同樣內容包含在‘物類志’和‘物類感應’等著述中,這些都是中國物理著作的淵源。” 明代呂坤(1536—1618)著有《呻吟語》,其中卷六第二部分名為“物理”,大體是有關物性學的,並用以引申一些關於人文及世界的觀點.宋代朱熹(1130—1200)等人常用“物之至理”或“物理”一詞.當代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曾引用唐代杜甫《曲江二首》中的詩句“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來說明物理一詞在盛唐即已出現。其實在中科院哲學研究所和北大哲學系編著的《中國哲學史資料簡編》(中華書局)“兩漢—隋唐”部分中就記載了三國時吳人楊泉曾著書《物理論》,是研究和評論當時有關天文、地理、工藝、農業及醫學知識的著作.更久遠的,在約公元前二世紀成書的《淮南子·覽冥訓》中有:“夫燧之取火於日,慈石引鐵,葵之向日,雖有明智,弗能然也,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論,不足以定是非”之論述。中國古代的“物理”,應是泛指一切事物的道理。
通常還將理論力學、電動力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學、量子力學統稱為四大力學。

理論結構

物理學的發展歷史由低級到高級,現在已基本建立l物理學理論的結構 物理學理論的結構由常數G,c和h控制 第一級:牛頓力學(G,h,1/c=0) 第二級:牛頓的引力理論(h,1/c=0,G不為0)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不包括引力(h,G=0,1/c不為0) 量子力學(G,1/c=0,h不為0) 第三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h=0,G,1/c不為0) 相對論的量子力學(G=0,h,1/c不為0) 牛頓量子引力(1/c=0,h,G不為0) 引力子 時間子 時間子的虛函式 終極:相對論量子引力理論(1/c,h,G全不為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