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比埃斯:西班牙非定形繪畫大師

達比埃斯:西班牙非定形繪畫大師

《達比埃斯西班牙非定形繪畫大師》是2004年藝術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何政廣(編),撰文/徐芬蘭。

基本介紹

  • 作者:何政廣(編),撰文/ 徐芬蘭
  • ISBN:9789867487001
  • 定價:NT$ 480
  • 出版社:藝術家
  • 出版時間:20040201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

內容介紹

安東尼·達比埃斯是二十世紀非定形繪畫大師。是繼畢卡索、米羅、達利之後,西班牙出身的著名藝術家。他從一九五二年獲選參加威尼斯雙年美展以來,數次參加這項國際大展,並在美國、歐洲各地舉行多次回顧展,盛享隆譽。
達比埃斯的藝術,探向一個有機的、無定形的、曖昧和未曾臻達的世界,大幅畫布,大塊寧靜的巨大空間,在國際藝術舞台上占有獨尊的一席地位。

作者介紹

Antoni TAPIES (1923—)
安東尼.達比埃斯
1923年出生於巴塞隆納(Barcelona),為戰後重要的歐洲藝術家之一,他的成長背景正值西班牙內戰及弗朗哥專政(Franco-regency1939—19 75)時期,因此透過以材質探討為主的作品中,強烈表現出個人對家鄉加泰隆尼亞(Catalonia)的政治、文化關懷。此外達比埃斯亦致力於表現對傳統宗教文化所探視的玄學觀念,更藉東方的哲學思想以及書法、茶道、包裝設計等文物藝術的特質,將作品發展的風格轉為以探討「藝術的超驗次元」(transcendental di- mension of art)為主,展現其身體對環境、物質體驗的藝術風格。
年幼時達比埃斯因感染肺炎長年臥病在床,透過隔鄰床的印度男孩開始接觸瑜珈、禪學及東方藝術,1948年和加泰隆尼亞當代詩人璜 .布羅沙(Joan BROSSA)成立「骰子七個面」(Daul al Set)團體,標榜西班牙新繪畫,受米羅(Joan MIRO)、恩斯特(Max ERNST)及克利(Paul KLEE)的影響,早期作品藉由超現實表現手法結合象徵性符號描繪個人的宇宙生死觀。
自五O年代起著重「材質性繪畫」(material painting)的探索,作品深受「貧窮藝術」(arte povera)藝術家布利(Alberto BURRI)影響,創作重心著重於呈現三度空間的平面藝術、雕塑,以及探求材質特性的運用。在著名的「牆壁圖畫」(wall painting)作品中藉塗鴉式的粗刻手法(graffiti)和拼貼所伸展出的張力,突破木板或畫布平面的二度空間。如「蜿蜒的浮雕」一作,以點描技法在大片灰色基調背景中混雜沙子的運用,有著東方繪畫大片留白所產生的神秘暗沉與深邃的靜默,畫面右下角則利用複合煤材混合樹脂的厚塗所產生的扭轉動勢營造出如沉寂中潛吟蜿蜒的形體。
達比埃斯在作品中也著重表現平凡材料的特質,在「在黑色背景上的紙板」中利用紙板撕痕襯上黑底,襯出鮮明的黃褐色輪廓及撕痕漸層的厚度。黃褐色對達比埃斯而言是具豐富內在心靈的色彩,是最接近哲學思維的色彩,可代表聖方濟(Sain Frances)或雷蒙杜斯.盧留斯(Raimundus LULLUS,1232-1315/16)等人的神學與哲學實踐觀,此外黃褐色亦是大地的顏色。隨著舊紙板表面的紋理處理及細筆勾勒如毛髮般的筆觸,畫面所呈現的是經歲月沉澱的塊面。
六十年代的達比埃斯在自我表達的方式上大量出現文字書寫,值得一提的是他對十三世紀西班牙神秘主義與哲學家盧留斯的推崇,在畫面中常出現和盧留斯的組合理論圖有關的V字三角圖形及M(意志)、X(對立)、A(基本尊嚴)、T(意義區分的原則)、B(信仰)、C(希望)、D(愛)等字母,而T字有時也代表達比埃斯本人或他太太泰瑞莎(Teresa)之意 。1966年的作品「四個紅X」結合中國書法恣意揮灑的勁道與水墨擦拓的效果,在同樣以倒V字型的三角構圖中心有著四個紅色的X符號。這幅作品可與達比埃斯同時期所創作一系列由布羅沙所寫的劇作「黃金與鹽」(Or I Sal)的布景作品相比較,在這些劇場作品中達比埃斯略過劇場的實物描寫,多借用捆結及X符號來表現。畫面上的捆結象徵宇宙中人類的處境,它亦能串聯銜接觀者和表演者彼此的想法。X形可以是劇場桌腳的簡化造型,且同樣作為支撐架所具有的對立張力。
達比埃斯個人對抽象藝術發展初期著重幾何圖形的描繪感到局限,因而和友人發起「詩意的抽象」繪畫,1959年的石版印刷「無題」,便是藉由大筆刷塗、拓印吸墨及線性恣意書寫的方式,在層層拓印的處理下,有著閃爍流暢的調性,大輪廓環繞的細線,在虛實中交錯,抑揚頓挫的撇線穿插著如句法般的點字,呈現出當代音樂家強.凱吉(John CAGE)所崇尚的自由及偶然共振的音樂性。1975年的「白色上的幾何」則運用透視圖法及鉛筆的補助線、量尺刻度,在理性的布局中卻又利用細砂及複合媒材的紅、黃色塊面以及砂塊的切割與恣意的潑灑與箭頭指示。此種立體分割的表現,呈現出摺疊翻轉的幾何造型動勢。
1970年達比埃斯和米羅為躲避追捕,住進位於蒙特塞拉(Montserrat)的修道院,此時他利用現成物的並置與轉換,藉日常生活中的碗碟、掃具的堆疊表現每日的潛修及簡樸規律的生活,並呼應當時活絡的達達主義(Dadaism)。自80年代起他的創作趨向於大型陶土雕塑的製作,如放大的足部、牙齒與座椅雕塑,這種創作手法除了提供耳目一新的感官視覺經驗,同時也賦予材質一層精神性的意義。
除此之外,早在1947年達比埃斯便已著手版畫創作,版畫作品所呈現的三度空間性,也可經由現成物的運用如米粒、剪刀、餐具等的壓印手法來呈現,這些原來便具有複製特質的印刷與拼貼的手法,在他的合併運用下,展現了獨特的形式。
達比埃斯在他的作品裡記錄了他個人的世界觀,經由不同材質的處理,無論是以謎樣般的符號、平實對象圖像、軀體的描繪與強調書法一氣呵成的氣勢,都在強調對日常生活所觸及的事物的敏感、宣揚身體力行的修行與實踐表現。
(陳盈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