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拉巽格爾·邦多帕代

達拉巽格爾·邦多帕代(1898—1971),祖國的自由解放,不等於個人的自由解放。只有從貧窮、剝削、疾病、愚昧中解放出來,個人才能獲得自由解放。

基本介紹

  • 本名:達拉巽格爾·邦多帕代
  • 出生地:西孟加拉邦比爾普姆縣拉波普爾村
  • 出生時間:1898
  • 去世時間:1971
  • 主要作品:《三月的旋風》《石頭城》《青頸》《娘神》《迦楞迪河》《群神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

人物生平

達拉巽格爾·邦多帕代(1898—1971),於1898年7月25日生在西孟加拉邦比爾普姆縣拉波普爾村的一駝淋元企個日漸敗落的地主家庭。
他父親赫利達斯·邦多帕代所受的教育不多,但他博覽群書,知識豐富;母親伯勒帕沃蒂·黛維出身書香門第,受過高等英語教育,是位具有民族主義思想的剛毅而善良的女性。達拉巽格爾有一個妹妹和兩個弟弟。他們家擁有一份祖傳符市笑腿的地產,每年大約有四、五千盧比的收入,維持一家小康生活。
8歲時,父親病故。家境每況愈下,母親決計攜帶4個不成年的孩子遷往巴特納娘家去住,但達拉巽格爾的姑母不同意,說:”嫂子!你要是走了,在我父兄的這個家裡,晚上就再也不會燃起燈火。”這位勇敢而聰慧的寡婦,保護懂鴉茅了嫂子一家及其財產。母親思想開放,鼓勵孩子接受西方教育,又經常講述偉人的故事,教育他們成為祖國有用的人材。母親的開放和姑母的保守以及她們的愛,給達拉巽格爾幼小心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家鄉的民間歌舞,宗教習俗,傳說故事等古樸的原始文化傳統以及廣柔田野,奔流河水,多變氣候等自然風貌都是構成他創作個性的重要因子。他少年試乘戶時代,鐵路已伸進窮鄉僻壤。採煤業興起,工廠矗立。於是,這裡既有守舊地主與新暴發戶,又有地主與企業主,既有地主與農民,又有資本與工人的矛盾鬥爭,隨著新生產力的勃起,新的思想、新的觀念、新的風俗撞擊著原有的舊思想、舊觀念、舊風俗。這一切形成了達拉巽格爾的特有思維方式,塑造了他的雙重性格,給他的創作帶來了巨大影響。
1916年他進入拉波普爾的高等英語學校。這期間,他與本村的一位富商的外孫女烏瑪紹希成婚,結識了革命恐怖組織的人,激起為祖國獻身的政治熱情。不久,他去加爾各答,先後進聖特。傑維斯學院和紹特·蘇巴羅班學院學習,但由於他參與了當時的革命恐怖活動,被警方勒令離校,加上染上瘧疾,不得不綴學回鄉。
在鄉村期間他擔任縣農村聯盟主席,騎車奔皮於鄉間,廣泛接觸農村生活,熟悉各類人物,為後來的創作打下紮實的基礎。他或許受山歌和民間音樂的影響,最早是寫詩,1926年發表了第一部詩集《三頁》;他又受民間歌舞的影響,創作劇本。後來又與人合編《望日》雜誌,1926年在雜誌上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涓涓溪流》,但真正使他走上文學道路的是1928年所發表的《羅什卡利》(吉祥志),並開始與孟加拉文壇接觸。廿世紀三十年代,印度民族解放運動又掀起高潮,甘地的不合作運動的烈火燃遍印度大地。達拉巽格爾積極投身運動。1930年初遭殖民當局逮捕,該年十二月被釋放。在監牢里他寫了兩部長篇小說《三月旋風》和《石頭城》。出獄後,他聲稱自己”不是叛逆者”,他認為祖國的自由解放,不等於個人的自由解放。只有從貧窮、剝削、疾病、愚昧中解放出來,個人才能獲得自由解放。因此,他出獄後從事實業性工作,組織出版社,經商煤炭,但均告失敗。最精地虹終回到家鄉,一面照管田產,一面潛心創作,並為農村發展工作服務。1940年全家遷往加爾各答,從此他的創作與大城市生活緊密相連,1942年起先後擔任孟加拉邦各地區的文學會主席。
1932年他發表了第一部成功長篇小說《三月的旋風》,開始了他長達甘年的創作黃金時期。這時期的主要作品有被人稱為反叛作品《三月的旋風》、《石頭城》(1933)、《青頸》(1933)、《饑荒》(1944)、《風暴和落葉》(1946);這時期的創作題材主要取自農村生活,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風格質樸。1947年印度獨立後,他積極參加社會活動,1951年訪問蘇聯,1952年至1960年擔任西孟加拉邦立憲議會議員,1960年至1968年成為印度議會者員。1956年印度政府派他來趨台棗中國參加魯迅紀念活動,中途因病未成。1957年他正式訪問中國,1958年他率領印度作家代表團參加塔什克的亞非作家會議。1964年起擔任印度文學院執行委員並擔任孟加拉文學委員會主席。他先後獲加爾各答大學,國際大學,賈多博布大學所授予的博士學位。1956年因長篇小說《診療所》獲印度文學院獎,1967年因長篇小說《群神》獲印度最大知識講座獎。1971年9月14日病故。
從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他的創作風格有了顯著的變化,吸收了西方現代派的手法,取材於城市生盼紋活,但成功的作品不多。主要作品有《蛇女的故事》(1952)、《診療所》(1903)、《思想家》(1957)、《婚禮》(1958)、《瑜伽中斷》(1961)、《門吉莉的歌劇》(1964)和《世紀的死亡》(1971)等長篇小說。還有《時間》(1956)、《災難》(1962)、《女人的奧妙》(1967)等短篇小說集等。他從事寫作44個春秋,為人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文學遺產。他一生共創作短篇小說130篇左右,中長篇57部,還寫過不少劇本、詩歌、回憶錄、遊記和論文。他不僅以創作數量,還以豐富的主題結構,特殊的歷史文化意識和民族心態,成為印度文壇上獨樹一幟的作家。可以說,他小說的立體框架結構和文化意識的新視角,開創了印度地域文化小說流派,豐富了現實主義創作傳統。
達拉巽洛爾對印度文壇的主要貢獻表現在幾部史詩小說的創作上,如自傳體小說《娘神》,區域小說《群神》、《五個村落》(這兩部小說合併為《群神》獲1951年印度最高文學獎——智慧獎),《項鍊灣的故事》、《伽楞迪河》(該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翻澤出版),以及獲1955年文學院獎的《診療所》和《世紀的末日》等。

個人作品

主要作品有被人稱為反叛作品《三月的旋風》、《石頭城》(1933)、《青頸》(1933)、《饑荒》(1944)、《風暴和落葉》(1946);被人稱為史詩作品有《娘神》(1939)、《迦楞迪河》(1940)、《群神》(1943)、《五個村落》(1944)和《月亮灣里的故事》(1951);被人稱為浪漫主義作品有《拉依格姆爾》(1935)、《阿貢》(1938)、《詩人》(1944),還有現實主義小說《聖地學校》(1946)等著名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主要有《晚會廳》(1938)、《符志》(1939)、《聖潔花環》(1945)和《大廈》(1947)等。
從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他的創作風格有了顯著的變化,吸收了西方現代派的手法,取材於城市生活,但成功的作品不多。主要作品有《蛇女的故事》(1952)、《診療所》(1903)、《思想家》(1957)、《婚禮》(1958)、《瑜伽中斷》(1961)、《門吉莉的歌劇》(1964)和《世紀的死亡》(1971)等長篇小說。還有《時間》(1956)、《災難》(1962)、《女人的奧妙》(1967)等短篇小說集等。他從事寫作44個春秋,為人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文學遺產。他一生共創作短篇小說130篇左右,中長篇57部,還寫過不少劇本、詩歌、回憶錄、遊記和論文。他不僅以創作數量,還以豐富的主題結構,特殊的歷史文化意識和民族心態,成為印度文壇上獨樹一幟的作家。可以說,他小說的立體框架結構和文化意識的新視角,開創了印度地域文化小說流派,豐富了現實主義創作傳統。
達拉巽洛爾對印度文壇的主要貢獻表現在幾部史詩小說的創作上,如自傳體小說《娘神》,區域小說《群神》、《五個村落》(這兩部小說合併為《群神》獲1951年印度最高文學獎——智慧獎),《項鍊灣的故事》、《伽楞迪河》(該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翻澤出版),以及獲1955年文學院獎的《診療所》和《世紀的末日》等。

個人作品

主要作品有被人稱為反叛作品《三月的旋風》、《石頭城》(1933)、《青頸》(1933)、《饑荒》(1944)、《風暴和落葉》(1946);被人稱為史詩作品有《娘神》(1939)、《迦楞迪河》(1940)、《群神》(1943)、《五個村落》(1944)和《月亮灣里的故事》(1951);被人稱為浪漫主義作品有《拉依格姆爾》(1935)、《阿貢》(1938)、《詩人》(1944),還有現實主義小說《聖地學校》(1946)等著名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主要有《晚會廳》(1938)、《符志》(1939)、《聖潔花環》(1945)和《大廈》(1947)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