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德學院

經港英政府同意註冊立案後,1946年10月達德學院正式開學。蔡廷鍇將軍慨然將一幢私宅“芳園”借給學院用作校址。“芳園”又名瀧江別墅(因流經將軍故鄉廣東羅定的一條河流瀧江而得名),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築,位於新界元朗以南方向約8公里處的青山公路旁,隔著公路,不遠處就是青山新墟,墟後是逶迤的青山,山邊是碧波萬頃的大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達德學院
  • 創辦時間:1946年10月10日
  • 所屬地區:中國香港
  • 專業:政治經濟系、新聞系、財政管理
學校概況,學校特色,學校院系,歷史沿革,

學校概況

達德學院,在中共的領導下,由民主黨派和愛國進步人士出面籌辦一間正規大學,從意向到實現,費時不過3個月。達德學院的教師隊伍水平之高,是當時擁有相同學科的任何一所國內大學所無法相比的。學院開課後,第一屆招生200名,後來陸續擴大招生,學生來自國內及海外各地。學院存在期間共招收三屆學生。

學校特色

學院以“研究高深的學術養成為人民服務之愛國人才”為主旨,其教育方針是,“要教育一班青年,並通過他們使全國人民從封建專制的地主、軍閥統治下解放出來,從官僚豪紳和帝國主義的傳教士、買辦的壓迫和束縛下解放出來,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放自己,使每一個中國人自己站起來為自由人——中國的主人。”校風為“內行領導,專家治校,民主辦學,團結奮鬥。”學風是“理論聯繫實際,百家爭鳴,互相質疑,共同探討,在實踐中鍛鍊,以實踐為準繩。”

學校院系

學院設有政治經濟系、新聞系、財政管理等專業,開設“社會發展史”、“農村工作”、“土地問題”等課程。學院為了讓學生了解國內革命鬥爭及民主運動情況,經常聘請由內地來港的民主黨派領袖、無黨派人士和著名學者來校作形勢報告、講學或作學術報告。這樣的教育使達徳學院學生思想空前活躍、政治覺悟顯著提高。

歷史沿革

1949年3月,港英當局封閉了達德學院,兩年半里,達德學院先後培養了700名優秀學生(包括預備班和各系、各年級的旁聽生)。他們先後投身於人民解放事業,所有的同學都為祖國的解放和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貢獻。而民主進步人士則在中共安排下北上,參加新政協籌備活動。
1946年秋,隨著國民黨挑起全面內戰,中共的公開工作急速從南京、上海轉到香港。
由於中共周密的安排和布置,被國民黨反動派列入黑名單的大批民主黨派成員、著名進步人士被護送到延安或解放區,另有一批被轉移到香港。雲集香港的各民主黨派成員、進步人士為發揮智力優勢,在中共提議並贊助下,聯合創辦了達德學院,成為中共和民主黨派、愛國人士親密合作的典範。
早在1945年5月董必武在出席聯合國成立大會期間,就向陳其瑗提出建議,勸他回港創辦大學,為中國革命與建設事業培養人才。1946年陳其瑗由美國回到香港後,找到中共廣東區委負責人及在港的民主黨派和進步人士,開始籌辦達德學院。民聯、民促擔負了發起的任務,中共廣東區委和各民主黨派一致協助。首先由各方面捐款,籌集經費,李濟深、何香凝、蔡廷鍇、朱蘊山等都親自捐款。達德學院董事會成立後,李濟深被選為董事長,楊伯愷為秘書長,蔡廷鍇、丘哲、張文等23人為董事。由董事會決定向港英政府申請批准立案。由於陳其瑗曾任廣州國民大學校長,被董事會聘為達德學院院長。董事會還聘請黃藥眠、沈志遠、楊伯愷、千家駒、狄超白、章乃器、薩空了、丘克輝、劉思慕等30多人擔任教師。以後隨著民主黨派成員、進步人士陸續到港,又增聘鄧初民、翦伯贊、杜國庠、許滌新、薛暮橋、陶大鏞、鐘敬文、胡繩、石兆棠、陸詒、高天、朱智賢等任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