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達子營舊村史建於明朝洪武21年(1388年)。當時朝廷大搞移民活動,即從山西洪洞縣將部分百姓強制遷至“燕地”,移民中有姓南的哥倆就安家落戶在距懷來城東南三華里的地方,兄弟二人,哥哥叫南文,弟弟叫南武,南文有妻,落戶後即生子,取名叫南朝洞(意不忘老家“洪洞”),哥倆認為:剛到達就生子,所以就將村名定為“達子營”。
隨著歲月流逝,人口逐漸增長,他們先在前街建房築屋,後建設東大街。隨著師姓的遷入,又在東大街的東北面發展,至此建成“后街”。緊接著,蔣姓從河西蔣營遷入,他們占據“巷子”進行發展,因此,在“前街”北面形成一個較大的居住區。之後,落戶到達子營的人員越來越多,相繼建起了“前營子”、“小新街”、“馬蓮地”、“北園子”、“水磨”、“南場”、“道東”等居住地,居民住房有三分之二是磚木結構,三分之一是土木房,建築風格均為山西傳統。
----------------------------------------------------------------------
元朝末期,元軍隊曾在此紮營,故稱韃子營,後改稱達子營。1982年地名標準化處理的時候,改叫大軍營,可是這個名子一直沒有叫開,所以達子營就這樣叫下來了。
地理環境
耕地面積
達子營村的屬地,均延伸至這些臨村不遠的地方,所轄土地總面積約為4.5平方公里左右,實際耕地面積6097.4畝,其餘土地均為荒地和馬場。據移民資料統計全村共淹沒耕地5232.4畝,其中在472淹沒線以下的94.3畝,479線以下的2919.26畝,482線以下的544.75畝。所淹沒的耕地均為好地。遷移前,達子營村地廣而肥沃,旱年有窪地如大東窪、車網地、蔣家窪、大齊蓮地、小齊蓮地等;遇到澇年頭,有大面積的旱地,所以都有較好的收成,沒有絕收的死年頭。
村莊特點
達子營舊村雖然村子大而居住又分散,但很有特點:
一是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平坦便捷,村西、村中和村東有三條大路直通懷來城,另外街與巷之間,都有捷徑可走,下雨時村內不積水,道路不泥濘,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方便。
二是達子營舊村以後營子為主體,前營子、水磨、馬蓮地距後營子中心地均有一華里之多,舊時代,通訊工具落後,集會結社怎么辦?先前是利用廟裡的大鐘,以鐘聲傳遞信息;後來由專人用打鑼的方式走街串巷通知;解放後,設三名司號員,以不同的號聲,召集不同會議,村民召集即到。
三是泉水自溢,河溪繞村。舊村的東南面和前營子街東口及西沙多處都有清泉,泉水均自溢涌流,常年不斷,形成小河。東南面的小河流經廟台和前街,然後與前營子泉水匯合,流入村西的西河灣,多股泉水併流,直達水磨。清泉水不僅滿足了居民人、畜用水問題,而且所形成的小河,繞村常流,也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夏天,小河內水草叢生,還有小魚、小蝦、青蛙、蝌蚪在草中來回遊盪,孩童們常在這裡戲耍,好玩之極,再加上河流兩邊綠柳成陰,實在壯觀。總之,這裡風景宜人,是人們納涼的好去處。
四是“廟台”成為全村文化娛樂中心。“廟台”處在前街東頭,東街南面的交匯處,面積約為5000多平方米;“廟台”北是龍王廟,廟設有山門、正殿(五間)、耳房、西廂房(三間),廟院的東南角建有鐘樓,所有建築風格都非常別致。正殿原有龍王、雷公、風神等的塑像,四周牆壁繪有各種神仙壁畫,神台上設有各種供奉器物,很是威嚴。後於1946年將龍王神像搬掉,改為學校教室。廟山門外對面約20米多處建有戲樓,其建築也是別有風格,整個戲台全用大石條砌成,戲樓全是磚木結構,牆壁上繪有各種戲劇人物。此戲樓如果保留至今,很有可能成為重點文物保護對象。另外,廟台內生長著四株古楊樹,樹幹特粗,最大的一株,四人連手也抱不過來,四株樹的樹冠,覆蓋整個廟台。廟台很寬敞,風光宜人,不僅是唱大戲、鬧秧歌、辦社火的最佳場所,而且也是村民遊玩、休閒、乘涼的好地方。
經濟
達子營舊村地多田肥,平常年景總產量能達到4100多石(每石折合180—200斤)(此數字從《移民工作情況概述》查得),基本能達到自給自足,由此,廣大村民樹立了以農為本的思想,在行動上,不辭辛苦,勤勞耕作。然而人們也不保守,在保證不誤農時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多種經營,人們各施其招,有的發展畜牧,養大車跑運輸;有的從事商業:如開糧店,開布鋪,開貨棧等;有的從事泥瓦匠、木匠;還有的發揮一技之長搞個體工業和加工業,其中最典型的是:
(1)郭富倉的鐵匠鋪。郭富倉系山東人,1945年到達子營落戶,取妻延慶縣小曹營曹氏。他前後帶有多名徒弟,手藝精巧,做的刀具特別鋒利,做的工具輕巧耐用,特別是打的鐵鍬、鋤板等鋪的參非常均勻(即在熟鐵成型後再鋪上一層生鐵),所以,工具使用起來越使越亮,越使越鋒利。郭富倉的鐵匠爐給民眾帶來了方便,也為農具改革創造了條件,為此名望很高。
(2)武正通開的火勺鋪很出名。武正通原籍是武家場,早年搬到達子營落戶。他利用祖傳手藝在懷來城東大街開設火勺鋪,批發零售兼營,生意非常紅火。“火勺”在懷來歷史悠久,成為一種特色食品,流傳至今。
(3)師敏在水磨開辦油坊。達子營開辦炸油坊歷史已久,早年有南油坊,即南世仲祖上經營;有水磨油坊,由師姓開辦,到日偽時期以後,只剩水磨油坊一家,由師敏一家經營。生產方式是:從農戶中收購菜籽,然後用大鍋將菜籽炒熟,再用牲畜拉石磨把菜籽磨成膏狀,最後經過擠壓成麻油。用畜力拉磨,工效不高,後來,利用西河灣流下來的自然泉水,築壩提高水位,然後在下游低處造木製葉輪,用水流的衝擊使葉輪轉動,同時帶動石磨旋轉,這樣就大大地提高了效率。這家的麻油銷量可觀,由於油的質量好,深受民眾歡迎。
(4)呂庭製作鞋楦頭。舊時代人們穿的鞋都是婦女自己手工做,用布和麻繩做鞋底,用棉線納鞋幫,做出來的鞋結實耐穿,不足之處就是穿起來不合腳,走路卡痛難受,於是人們就用棉花往起撐,但因棉花軟,時間一長也無濟於事,從根本上解決不了這一難題。呂庭發現這一問題之後,試著用木材做楦頭,做木後跟,然後往鞋內放少許水,再把楦頭放入鞋內,再用檄子撐緊,放一個時辰即可。用這樣的方法,使新鞋不僅美觀好看,而且穿著舒服。這一小發明成功後,呂庭即利用農閒時間大量製做,大小號都有,還有補襪子的“襪底板”,他利用集市和拉著二胡走街進村串巷進行銷售,憑藉穿著不卡腳且品種多、實用、價格合理的優勢。深受人們喜愛,名噪一時。
(5)張學思修風箱手藝高。從前農村做飯、取暖是利用秸桿或樹枝劈柴作燃料,吹風設備就靠風箱,做風箱的手藝很複雜,新買的風箱使用不長時間,就會出問題,不是跑風漏氣,就是箱內“毛頭”鬆動,造成風力小,吹力不足,為此,就得速修。達子營只有張學思修風箱的手藝最好,他修的風箱,使用起來推拉輕鬆,密封好風力大,保你使用五、六年甚至十幾年不出問題。
(6)在四十年代,有馮勺子賣“花樣”(婦女在做鞋時把“花樣”貼在鞋幫上,然後刺繡,做成繡花鞋,美觀大方)。還有聾二小開的豆腐坊,蔣茂林的粉坊等等,當時生意都很不錯,能養家餬口,進而達到豐衣足食。
姓氏
1954年,達子營村遷移前,全村的姓氏達50多個,分別是:南、師、蔣、姜、李、呂、馮、封、郭、谷、晏、顏、吳、武、陳、許、徐、劉、張、王、丁、趙、鄒、白、杜、任、馬、葛、陸、蒲、高、楊、霍、房、石、韓、沈、項、范、郎、董、唐、潭、刁、奚、崔、常、佟、竇等。(後十個姓氏如今在達子營村已絕戶)。1954年遷移時全村達到293戶,人口為1259人,成為東花園片數一數二的大村。
交通
北京880公車直接到村口,交通方便。
地圖信息
地址: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東花園鎮達子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