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下轄達大入、乾很處、臘土朵、托子左、斯務、衣達門基、季普、抗魯、穀米洛、者澤、打俄底、曲爬依獨等18個村民小組,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28人。該村有
耕地總面積1825畝(其中:田269畝,地1556畝),人均耕地0.78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
林地30784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3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畝,主要種植核桃、漆樹、板栗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362.3畝;草地1046畝;荒山、荒地6225畝,其他面積191.58畝。
文化教育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國小4所,校舍建築面積694平方米,擁有教師1人,在校學生119人,距離遠福中學5.5公里。該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23人,其中小學生91人,中學生32人。
人口衛生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農戶510戶,共有
鄉村人口2342人,其中男性1176人,女性1166人。其中農業人口2326人,勞動力1160人。該村以
僳僳族為主,其中僳僳族2342人。全村參加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761人,參合率36.46%。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架科底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1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架科底鄉衛生院5.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414戶,占農戶總數的81.18%。
農村經濟
資料顯示,該村經濟總收入164.3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8.47萬元,占總收入的35.41%;畜牧業收入67.1萬元,占總收入的34.70%(其中出欄肉豬1220頭,肉牛105頭,肉羊170頭);
林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1.55%;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收入25.8萬元,占總收入的13.34%;工資性收入29萬元,占總收入的15.00%。
農民人均純收入772.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9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33人(占勞動力的11.47%),在雲南省內務工124人,到雲南省外務工9人。
基層組織
資料顯示,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黨小組2個,共有黨員14人,少數民族黨員14人,其中男黨員14人,45歲以上的有8人,45至60歲的有2人,60歲以上的有4人。
2001年至2003年,該村黨支部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07年被評為先先進黨支部。村委會由村支書、村主任、副主任等組成。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12人。
基礎設施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已實現通水,通路,通電話,全村有199戶通自來水;有31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60.98%;有263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9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51.57%、18.0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4戶,分別占總數的10.98%和10.59%。
該村到架科底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據有關資料顯示,距離集貿市場5.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4輛。全村有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其他結構住房為主,有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還有477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村務公開
該村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定期開展村務公開,公開項目有:新型合作醫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村級換屆等。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已簽定
農業承包契約39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824.5畝;一事一議籌勞1262個(勞均1.09個),有固定資產20萬元。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文化教育:校舍建設落後,辦公設備陳舊,課椅簡陋,文體活動設施、場地缺乏。
醫療衛生:醫療器械簡單,缺乏,醫務人員專業水平低。
基礎設施:進村道路狀況不好,等級低,住地生產、生活條件艱苦,住房條件差,生產方式落後,地理條件惡劣,部分村子飲水困難,需要村內道路硬化和建蓋公廁。水利設施滯後,生產用水不足。無實體集體經濟組織。。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想盡辦法增加農民收入,力爭在十一五規劃結束時全村年人均純收入增加到1560元。核桃計畫發展200畝,其他經濟林果種植100 畝。
種植業:加強對糧食作物的科學作田。
養殖業:發展和壯大豬、雞養殖,計畫每年出欄豬250頭、雞500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