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探源

道醫探源

《道醫探源》是2018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天彬、胡衛國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醫探源
  • 作者:宋天彬、胡衛國
  •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1月1日
  • ISBN:978750775376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從文化和醫學兩個角度對道醫的起源進行了探討,條理清晰,邏輯清楚,且很有趣味性。道教與中醫誕生於同一個東方文化的土壤,可謂同源異流。他們都探討人生面臨的重大問題,特別是崇尚自然,倡導天人合一,對人類的健康長壽更為關注。雖然在歷史上科學與宗教曾經勢不兩立,但中醫與道教由於有共同的思想文化背景,都以“氣論”、“道論”、“太極陰陽”等哲學思想為理論基礎,許多醫家都受過道教文化的薰陶,有些道教學者又是有名的中醫,因此《雜病源流犀燭》作者,清代醫家沈金鏊說:醫道通仙道。以內丹術為核心的中醫氣功學,是醫家和道家共同創造的文化遺產,是人類“治未病”,獲得健康長壽的主要手段。本書不但介紹一些著名醫家和道家的成就及其代表著作,更著重闡明一些經過實踐撿驗的,符合科學原理的實用養生方法,例如導引術、吐納術等。發掘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必將對人類的保健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同源異流
第一節 巫術與醫學的起源
一、巫術與巫
二、巫術、宗教與科學
三、巫術中的醫學
四、醫學的起源與巫術的關係
第二節 道教的起源與形成
一、自然崇拜、鬼神崇拜與巫
二、先秦方士的神仙方術
三、黃老學、道家思想與黃老道
四、道教的形成和演變
第三節 共同的哲學背景
一、道
二、氣
三、陰陽五行
四、天人合一
第四節 宗教與醫學
一、健康長壽與長生成仙
二、古代醫藥養生學對道教的影響
三、道教對中醫學的貢獻
四、中醫促進道教的傳播和發展
第二章 醫道滲透
第一節 與道教相關的著名醫藥家及其醫藥專著
一、皇甫謐與《甲乙經》、《寒石散論》
二、葛洪與《肘後備急方》、《玉函煎方》
三、陶弘景與《名醫別錄》、《效驗方》
四、孫思邈與《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第二節 道教經典中的醫藥養生學內容
一、《太平經》中的醫藥養生學內容
二、《周易參同契》中的醫藥學內容
三、《黃庭經》中的醫藥學內容
四、《悟真篇》中的醫藥養生內容
五、道藏中的醫藥養生書籍
第三節 中醫著述中道教的影響
一、《黃帝內經》
二、《神農本草經》
三、《諸病源候論》
四、《聖濟總錄》
五、《奇經八脈考》
六、《針灸大成》
七、《雜病源流犀燭》
八、《醫學衷中參西錄》
第四節 煉丹術對醫藥的影響
一、外丹術與化學製藥技術
二、丹藥套用於臨床醫療
三、外丹的危害與內丹的興起
四、內丹術與精氣神學說的發展
第三章 道教內丹術與醫學氣功
第一節 神秘的內丹術不神秘
第二節 內丹術的科學性與現實意義
第三節 內丹三要素與修煉過程
第四節 道教內丹術與周天功
一、小周天
二、大周天
三、卯酉周天
四、《雜病流源犀燭》中的周天功
五、《勿藥元詮》中的小周天
第五節 女丹法
第四章 道教修煉與養生
第一節 導引法
一、導引按蹺的養生意義
二、《聖濟總錄》的神仙導引法
三、天竺國按摩法
四、老子按摩法
第二節 吐納法
一、吐納的養生意義與原理
二、服氣法
三、調氣法
四、胎息法
五、行氣法
第三節 存想法
一、存想法的養生意義與原理
二、服日月光芒法
三、黃帝內視法
四、涓子內想法
五、守一法
第四節 絕穀食氣法
一、絕穀食氣的原理與意義
二、《陵陽子明經》食六氣法
三、《雲笈七箋·雜修攝》食氣絕谷法
四、《雲笈七箋·諸家氣法·服氣精義論》絕谷法
五、《雲笈七箋·諸家氣法·神仙絕穀食氣經》絕谷法
六、《雲笈七箋·諸家氣法·中山玉櫃服氣經》卻谷法
第五節 服餌法
一、服餌的養生意義
二、單方類
三、複方類(出自《千金翼方·養性服餌第二》)
四、神仙辟穀諸方(見《千金翼方·辟穀》)
第六節 房中術及其他
一、房中術的實質及其養生意義
二、葛洪、陶弘景論房中
三、孫思邈論房中
四、《類修要訣》房中術
五、以性科學解讀房中術
六、符咒(祝由)與占星
第五章 當代道教與醫藥養生
第一節 中國大陸當代道教中的醫藥養生狀況
一、當代道教的現狀簡介
二、當代道教教育中的醫藥養生狀況
三、道觀等道教活動場所中的醫藥活動
四、道教醫藥養生術的現代研究簡況
第二節 當代道教醫藥養生學者
一、馬一浮
二、陳攖寧
三、楊踐行
四、張覺人
五、潘雨廷
六、王沐
第三節 當代道教中著名道醫
一、蔣宗瀚
二、唐崇亮
三、李永德
四、謝宗信
五、匡常修
六、范高德
第四節 當代道教醫藥養生術的傳播與發展前景
一、對道教醫藥諸神的信仰
二、道教養生術與現代氣功的關係
三、道教醫藥養生術的整理和傳播
四、道教醫藥養生術的發展前景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宋天彬,男,主任醫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1937年10月出生於遼寧。宋教授運用控制論、資訊理論、系統論等證明中醫理論的科學性。自幼重視氣功養生,主張防重於治,較早提出“致中和”的防治養生觀,以“三調”規範氣功養生學。宋教授多次被邀請參加中央十套“中華醫藥”、北京電視台“養生堂”等電視節目。宋教授現任國家健身氣功評審委員會委員。他編著並出版有《中醫舌苔圖譜》(198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中文版,1986年出版歐洲六種文字版)、《中醫氣功學》(199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經絡、腧穴、氣功》(1994年高教出版社)等著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