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過贊善庵

《道過贊善庵》是元代詩人薩都剌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前兩句描寫傍晚夕陽西下,詩人來到贊善庵所見的行人歸去,小徑蒼苔之景;後兩句描寫詩人從窗戶望去,所見的修竹影動如同捲雲滿窗之景。詩中四句句句寫景,遠近結合,清麗自然。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道過贊善庵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薩都剌
  • 作品出處:《雁門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道過贊善庵1
夕陽欲下少行人,綠遍苔茵路不分2
修竹萬竿松影動3,山風吹作滿窗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道過:路過。
  2. 苔茵(yīn):蒼苔和青草。
  3. 修竹:長竹。

白話譯文

夕陽已聽不到行人的腳步,蒼翠爬滿青山,掩埋住了山間的小路。
萬竿修竹伴著紛亂的松影,山風輕輕吹過,窗上布滿翻卷的雲霧。

創作背景

此詩又名《過贊善庵》,約作於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左右,即薩都剌任京口錄事司達魯花赤期間。“贊善庵”,薩龍光認為指鎮江焦山寺內的贊善閣,但不知道是否確切。這是一首寫景七絕,詩人路過贊善庵,有感而作此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前兩句攝入詩中的片斷是傍晚贊善庵的景色。傍晚時分,夕陽西沉,白日裡熱鬧的贊善庵,來進香或者賞景的遊人逐漸稀少,庵里開始安靜下來。沒有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方顯出山居清幽的妙處。人跡減少之後,才發現翠綠的苔蘚鋪滿小路,讓人竟然一時之間辨認不出路在哪兒。詩人走過庵里僻靜的小院,路既不熟,天色又晚,只見一片綠苔遮蓋了來時的小徑。“綠遍”兩字,一下子就描摹出贊善庵野趣橫生的特點。
詩的後兩句頗為後人所稱道:在山風的吹拂下,那千萬竿高大的竹子與幾株松樹的影子不停晃動,映在窗戶上,就像是天上的雲彩來回飄動。竹、松被認為是適合與僧侶、隱士相伴的氣質清幽的植物。竹影、樹影本是常見的事物,但把它們比喻成蹤跡飄忽的雲影,使得滿窗的影子平添了幾分飄渺的靈氣,意境更為悠遠,也更加空靈。以小窗為展現松影、雲影變化的場所,就如一幅畫,有布景,有景物,還有畫框,一方小天地中變幻無窮。這個比喻新奇可賞,也表明作者胸中有丘壑,心境寧靜,才會有這樣的想像。
這首小詩表現暮色中贊善庵的景色,人跡稀少,一片寂靜,綠苔鋪地;樹影搖動,映在小窗上,成為一幅作者心目中的雲影圖。雖然沒有驚人之語,但整首詩清麗自然,筆墨之間充滿靈氣,頗有點仙風道骨。最後一句想像出奇,使詩的意境頓時化清幽為活潑,顯出山居的野趣天成,自然無塵。作者內心的安適恬靜、怡然自得也寓於詩中。

名家點評

重慶工商大學文學院教授傅德岷:“修竹萬竿松影亂,山風吹作滿窗雲”,這兩句詩描寫了風吹竹搖、松影滿窗的動人畫面,充滿了詩情畫意。胡適有一首詩:“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這一句的意境與此句十分相似。(《中華詩詞名句鑑賞辭典》)

作者簡介

薩都剌(1272—1355),字天錫,號直齋,蒙古族。父因軍功居雁門(今山西代縣),故為雁門人。泰定進士,授翰林應奉,後出任南御史台掾、淮西憲司經歷等職。棄官後隱居安慶司空山。詩多寫自然景色,清新綺麗。有《雁門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