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讓鄉

道讓鄉

道讓鄉位於達川區西北部,距達州市區87公里,鄉政府駐地道讓溪社區,地址為道讓鄉中心街18號。道讓鄉東、北方向靠通川區江陵鎮,西與平昌縣涵水、白衣兩鎮接壤,南鄰洛車、虎讓兩鄉,鄉幅員面積2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283畝,森林面積20118畝,森林覆蓋率達53.2%。全鄉轄7個村1個居民委員會,58個社,現有村民2320戶,9325人。

全鄉屬丘陵地貌,最高的大包梁海拔786米,山上綠樹茂密,翠竹成蔭,轄區內巴河南北橫旦,常年通航,水資源充沛。

道讓鄉明萬曆時建場,清屬寶芝鄉,1935年置道讓鄉,1952年併入虎讓鄉,1952年析江陵、虎讓2鄉復置道讓鄉,1958年改道讓公社,1984年再復道讓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道讓鄉
  • 外文名稱:daorang town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達州市達川區
  • 下轄地區:7個村和1個社區
  • 政府駐地:道讓鄉中心街18號
  • 電話區號:0818
  • 郵政區碼:635039
  • 面積:25.8平方公里
  • 人口:9325人
  • 方言四川話
  • 著名景點:巴河
  • 機場:達州河市機場
  • 火車站達州火車站
  • 車牌代碼:川S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道讓鄉簡介,位置信息,人物環境,經濟發展,交通,社會事業,風景名勝,

道讓鄉簡介

道讓鄉是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轄鄉。明萬曆時建場,清屬寶芝鄉,1935年置道讓鄉,1952年併入虎讓鄉,1952年析江陵、虎讓2鄉復置道讓鄉,1958年改道讓公社,1984年再復道讓鄉。
道讓鄉位於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的西北部,地處東經107°15′20″至107°19′25″之間,北緯31°22′50″至31°26′0″之間,東面與達州市通川區的江陵鎮和達川區的虎讓鄉交界,南靠虎讓鄉和洛車鄉,西與平昌縣的涵水鄉和白依鎮接壤,北鄰江陵鎮的棋盤村。全鄉行政區域面積25.8平方公里,轄內五童坪、山峽、燕子、白馬梁、迎河、白廟、靳家坪七個行政村和道讓溪一個社區,其中五童坪村面積5.1平方公里,山峽村面積 2.7 平方公里,燕子村面積4.0平方公里,白馬梁村面積4.3 平方公里,迎河村面積2.7平方公里,白廟村面積4.1 平方公里,靳家坪村面積2.9平方公里。

位置信息

道讓鄉位於達川區西北部,鐵山以西,東經107°15′20″至107°19′25″之間,北緯31°22′50″至31°26′之間。全鄉東西長7公里,南北長14公里,東與達川區的虎讓鄉、通川區的江陵鎮相接,南靠洛車鄉,西連平昌縣的涵水鄉和白依鎮,北鄰江陵鎮的棋盤村。距縣城78公里,行政區域面積25.8平方公里。2015年,道讓鄉轄五童坪、山峽、燕子、白馬梁、迎河、白廟、靳家坪7個行政村及道讓溪社區。

人物環境

自然環境與資源道讓鄉自然資源豐富,有著豐富的農業資源、林業資源和漁業資源,交通發達,素有“四達福地、魚米之鄉”的美稱。2016年,全鄉有土地面積3.6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0294畝(田7186畝,地3108畝),25度以上坡地1636畝,林地面積6039畝(森林2960畝,疏林907畝,灌木林2172畝),交通用地200畝,公路用地110.4畝,農村道路876畝,裸岩面積1505畝,住宅地1300畝。鄉政府所在地距達城78公里。
人口2015年,全鄉總人口8752人,總戶數2342戶,其中男4811人,女3941人。

經濟發展

2015年,全鄉國民生產總值9600萬元,人均GDP突破128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700元。
道讓鄉始終把發展農業生產、發展農村經濟擺在首位。2015年完成小麥播種2281畝,油菜3360畝,馬鈴薯1000畝,實現小春糧食產量888噸,油菜籽520噸。大春完成栽插水稻6919畝,玉米2536畝,紅薯648畝,大豆215畝,高粱170畝,大春糧食總產達5227噸。全年生豬存欄6245頭,肉牛存欄1167頭,肉羊1385頭,家禽3.35萬隻,其中:專業合作社1個,家庭農場4個,規模化養雞場2個,規模化養鴨場1個,大型魚塘1個,中小型魚塘8個。總計投入1400餘萬元,實施金土地工程和農業用水保障工程。累計建成蓄水池24個,改造堰塘32個。

交通

2015年,從主城區到道讓鄉的交通路線有兩條,一條是達州市通川區—石橋鎮—道讓鄉,全程2小時,
一條是達州市達川區—巴中市平昌縣青鳳鎮—通川區江陵鎮——道讓鄉,全程1小時。
鄉鎮建設截至2015年,村社道路交通網基本形成,場鎮至山峽村5.1公里,場鎮至靳家坪村3.6公里,場鎮至燕子村4公里,場鎮至白馬梁村5.2公里,場鎮至白廟村3.8公里,五童坪村社道路21公里,山峽村社道路4.2公里,燕子村社道路12公里,白馬梁村社道路18公里,迎河村社道路6公里,白廟村社道路22公里,靳家坪村社道路6.5公里,道路已全部硬化為水泥砼路面,村村社社都能通汽車,全鄉擁有縣際班車2台,乘客往返十分便利。

社會事業

文化體育截至2015年底,道讓鄉共建成文化活動室7個,農家書屋8個,每個文化活動室配置了影響設備,投影設備,每個農家書屋配備各類書籍達2000多本,供民眾免費借閱。配套了籃球場、室外體育健身場等設施。有綜合文化中心大樓一棟,建築面積350平方米,內設圖書室、閱覽室、多功能廳等,室外有200多平方米活動場所,安裝了體育健身器材一套。為廣大人民民眾提供了活動場地。
文化教育道讓鄉有中學1所,教師人數33人,其中高級教師5人,中級教師12人。全校國小6個班級,國中3個班級,每年都有10多名優秀學生升入重點學校學習。村級國小6所,即五童坪村小、山峽村小、燕子村小、白馬梁村小、白廟村小、靳家坪村小。村級國小滿足了兒童就近讀書。
醫療衛生道讓鄉衛生院位於道讓場鎮大橋橋北,緊挨政府綜合樓。是一所集醫療、預防、保健和計畫生育為一體的綜合性國有醫療機構,達到一級甲等綜合性衛生院標準,也是新農合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自1958年建院以來,先後改建多次,建築面積由原來的300多平方米,增加到現在的1100多平方米。現有職工13名,床位16張,。醫療條件也大大提高。達縣道讓鄉衛生院在2013年9月更名為達州市達川區道讓鄉衛生院。全鄉共有7個村級衛生站,專職醫生各一名。

風景名勝

道讓鄉在過去的年代有很多文化古蹟,“文化大革命”中破“四舊”,已將許多文物損毀,現留下部分痕跡,僅供參考。
騎龍寺位於白馬梁村5組,原名騎架罐,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是本境最大古寺,占地10餘畝。全寺主體建築分大佛殿、三清殿、十殿、戲樓四重組成的兩個嚴整的四合院,坐西向東,後高前低,以區分君臣尊卑的泥塑、木雕、石刻像體。大佛殿內的三尊古佛(如來、釋迦牟尼、關羽)全身披金,赤足盤坐,莊重嚴肅;下有十八羅漢,衣裙條紋清晰,姿態各異,神情生動;護法韋陀端立於前,兩眼疑視,令人望而生畏;殿前兩滾龍抱柱,工藝精巧,形色動人。謠傳,龍夜間越出害民而釘上鐵釘。三清殿左側的武聖神像巍峨,腰粗、棗紅臉、臥蠶眉,體態威武。清同治年代在此殿前修的十殿並排兩邊,塑像雜多,千姿百態,豐富多彩,栩栩如生,遊人到此止步多時,愛不忍去;中堂的觀音慈像塑形逼真,左側的七天大聖,前排的吳氏夫婦和城隍土地,污嘴魚舌,牛頭馬身,皆畫棟雕梁;內設大鐘、巨鼓。山門附近的雞腳神像設計巧妙,膽怯者讓你一時不敢開步。
王爺廟鄉政府駐地,古廟三間,明崇禎十五年重建。王爺、觀音、關羽三尊塑像各別,王爺木雕,頂盔穿甲,神態如生,凡巴河船筏兩幫對它敬奉得五體投地,願自己免除水上兇險,廟置大鐘、大鼓各一,春節或聖會,香火通行,遊人來往頻繁。
文物①古石窟,柱圓形,深2米,位於白馬梁村5組騎龍寺。②古萬洞,長拱形,高1.2米,寬1.5米,深2米,位於白馬梁村2組,古墓田背。③漢代磚窯,長方形,長3米,寬2米,位於白馬梁村四組。
古建築①魁字岩,燕子村六組,岩上一魁字,直徑丈余,靳懷堂書。②石牌坊,白馬梁村三組,清代,李王氏為貞潔夫人而豎石牌坊。③胡家寨,燕子村三組,清代,胡氏置三面靠溪的山包砌石圍寨防匪。
古地名穿石洞,燕子村一組,山腰一古洞,深500米,與巴河相通,內有兩層土壩,歷代戰亂時人們入洞防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