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收錄書籍,分為兩類,注釋書,撰著書,書籍作者,劉一明,出版,
簡介
《道書十二種》為清乾嘉時龍門派道士劉一明所撰之道教叢書。有清嘉慶二十四年 (1819)常郡護國庵刊本;民國二年(1913)上海江東書局石印本;民國十四年(1925) 上海集成書局石印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據常郡護國庵本,並以上海翼化堂本校勘補缺, 於1990年7月出版之影印本,是目前之最佳本。原名《指南針》,收書十二種,後收書增 加,但仍沿襲此名。現共收書十七種。劉一明所作之書,除《道德經會要》《心經解蘊》 《金丹口訣》《棲雲筆記》,及醫書《經驗雜方》《經驗奇方》《眼科啟蒙》《雜疫症 治》等未收入外,全都匯集在此叢書內。
收錄書籍
所收十七種書,可概分為兩類。一為注釋。計有:《易理闡真》含《周易闡真》五 卷,《孔易闡真》二卷),《陰符經注》一卷,《參同直指》(含《參同契經文直指》 三卷,《參同契直指箋注》三卷,《參同契直指三相類》二卷),《黃庭經解》一卷, 《百字碑注》(附《黃鶴賦》)一卷,《敲爻歌直解》一卷,《悟真直指》四卷,《金 丹四百字解》一卷,《無根樹解》一卷,共九種。一為撰者。計有:《修真辨難》《修 真後辨》各一卷,《修真九要》一卷,《通關文》二卷,《神室八法》一卷,《象言破 疑》二卷,《會心集》(含《會心內集》二卷,《會心外集》二卷),《西遊原旨》一 卷,《悟道錄》二卷,共八種。
分為兩類
注釋書
九種注釋書中,後七種為丹經注釋。前兩種之一的《陰符經》,亦被劉一明視為最 古之丹經,以丹道注釋之,這與唐宋以後之內丹家無異。別具特色的是對《易》的注釋 《易理闡真》。《易》被儒家定為六經之首,一般人認其為儒家書;但劉一明認為, 《易》之“歸根處,總以窮理盡性至命為學”。故斷定:“《易》非卜筮之書,乃窮理 盡性至命之學也。”在他看來,“丹道即易道,聖道即仙道”,①儒家易學與道教丹學 是二而一者的。故他把《易》作為丹經來加以闡釋。另一方面,他又認為:“丹經子書, 千帙萬卷,總不外易理。”②實際又把《易》作為丹經祖書之一。因此他不僅在注《易》 時,以丹道解易學,以易學證丹道,而且在注釋其他丹經和撰寫其他丹書時,亦多以 《易》學為本。丹道與《易》學的緊密結合是劉一明內丹理論的特點之一。
撰著書
八種撰著書,是劉一明內丹理論和方法的直接表述。《修真辨難》(卷上)之後, 又作《修真後辨》(卷下)。前者以師徒問答形式,回答了“何為道”、“陰陽何以分 內外”,以及“玄關一竅”、“內藥外藥”、“真鉛真汞”等一系列問題,“其中天道 聖功,性命源流,藥火是非,無不一一分晰”。③後恐前者“頭緒散渙,語句冗繁,閱 者不能會通一貫”,特再作後者,將內丹要領集中為二十六條,詳加闡釋。計有:先天 精、氣、神,後天精、氣、神,先天真一之氣,真假身心,真假性命等。《修真九要》 提出修丹的九個要點與步驟,計有:勘破世事、積德修行、盡心窮理、訪求真師、煉己 築基、和合陰陽、審明火候、外藥了命、內藥了性等,包括了“功”、“行”兩方面的 內容。為了使人勘破世事,又作《通關文》,將世人最難勘破的世事,概括為五十關 (如色慾關、恩愛關、榮貴關、財利關等),勸人一一勘破,以為修丹悟道的起步。從 中反映出強烈的佛教思想色彩。劉一明認為修丹的根本在修心,把人心稱作神室,特作 《神室八法》,勸人把剛、柔、誠、信、和、靜、虛、靈等八種德性作為建築神室的材 料,以為修丹的基礎。從中又表現出濃厚的糅合儒家理學的色彩。《象言破疑》會合 《易》理,以丹道圖數十幅,配合解說修丹的義理,重要者有:象言說、順逆說、火候 說、胎中面目、嬰兒面目、煉己築基、天良真心、陰陽混合、太空虛無等題,藉以“細 分是非,掃旁門而指正道,息邪說而辯真宗”。④《會心集》分《內集》《外集》, 《內集》又分上、下卷,一以詩、詞、歌、曲若干首,“因物書懷,就事寓意”以解說 丹道;二以論說文字十餘篇(如大道歸一論,真正丹藥論、採取藥物論、作運火候論、 顛倒陰陽論等)以述內丹的具體作法。《會心外集》亦分上、下卷,同樣以詩、詞、歌、 曲加雜文若干篇以論說丹道、雜文中再列《三教辨》,以論三教一家。《西遊原旨》以 “三教一家之理,性命雙修之道”解說《西遊記》。《悟道錄》則就宇宙和人世間諸現 象,拈取八十一條(如天高地厚、日照月臨、雷鳴風吹、種黍種麻、松心竹節、嬰兒天 真、痴漢醉人等),從中點悟出修道修丹應該汲取的道理;並寫《嘆道歌》七十二首, 以破人迷妄,勸人入道,指斥外道,引歸正道。
書籍作者
由上可見,《道書十二種》幾乎全為劉一明的內丹著作。 其中《悟道錄》雖類雜著與勸世文,但主旨卻是以己之“悟”勸人入道和修丹; 《西遊原旨》也是雜著,但仍以三教合一與修丹思想為核心。其餘各篇,或以己之丹道 思想闡釋丹經,或是直接闡述內丹理論和方法,是內丹著作的主體。 以上各書,表現出劉一明內丹理論和方法的兩大特點: (一)劉一明雖為全真龍門派道士,但其丹法理論卻上承鐘呂,主性命雙修、先命 後性,與道教南宗十分接近。他說:“修性不修命,萬劫陰靈難入聖;修命不修性,猶 有家財無主柄,此皆為性命雙修而言也。”其丹法次第是先了命後了性,首先煉己築基, 其次“鍛去後天余陰”,凝結聖胎,再進入性功,“迸出清淨法身”,復歸無極。這種 丹法路線,是與全真道的先性後命、以性兼命大不相同的。(二)三教合一思想比其先 輩更為濃厚。不僅在不少著作中作專論(如《大道歸一論》《三教辨》等)闡述三教同 源,而且在修煉的各個環節,諸如藥物、鼎器、火候等方面,無不大量融合儒、釋,特 別融合理學。如他分性、命為兩種:“性有天賦之性,有氣質之性; 命有天數之命,有道氣之命。天賦之性,良知良能,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氣質之 性,賢愚智不肖,秉氣清濁邪正不等者也。天數之命,夭壽窮通,富貴困亨,長短不一 者也;道氣之命,剛健純粹,齊一生死,永劫長存,天地不違,陰陽不拘者也。天賦之 性為真,氣質之性為假。道氣之命為真,天數之命為假。……修道者若知修天賦之性, 以化氣質之性,修道氣之命,以轉天數之命,性命之道得矣。”⑤其承襲朱熹理學思想 之跡甚明。又分身、心為兩種,指人之肉身為幻化之身,心為幻化之心,是七情六慾所 自出,也是喪失性命之根由。另有“真正之身”,曰“法身”,是成道之種;“真正之 心”,曰“天心”,是性之所寄。只有這真正之身、心,才是修丹之基礎,“知此身心, 以修性命,則了性了命,易如反掌”。⑥這又明顯帶有佛學色彩。如此之論甚多,茲不 備舉。
劉一明
劉一明是清乾嘉時龍門派的重要人物,對陝、甘、青影響很大,研究他的《道書十 二種》,可以了解龍門派丹法的發展演變。且此叢書在論述內丹理論的同時,全面反映 了劉一明的宇宙觀、人生觀、道德觀,它又為研究龍門派的哲學思想提供了重要資料。
出版
清,光緒庚辰年春月刊,上海翼化堂印,共24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