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山谷中,炮兵某部三連正在進行實彈打靶。瞄準手馬衛東看錯了火炮上的瞄準線,致使炮彈偏離方向,還炸傷了一位老大娘。團長看三連軍事素質如此差,心中十分憂慮,擔心一連也會如此。不僅別人心裡沒底,就是一連自己也沒把握,因為連長袁翰回京探親,超假已半個月,至今未歸。團長命令打靶時由指揮排長代理連長指揮。翌日凌晨,一連在前往射擊陳地的路上,碰上袁翰探親歸來,官兵們都很高興,但團長卻命令袁翰等候處理,仍由指揮排長指揮射擊。出乎意料的是,一連在連長不在的情況下,射擊成績依然優秀,團長認為這是與連長帶兵有方分不開。袁翰因妻子生了雙胞胎,家中無人照顧,而延誤歸期。沉重的家庭負擔使他產生了離隊思想。他向團長坦率地講了自己的想法,團長認為他是個有強烈責任感和犧牲精神的優秀軍事幹部,告訴他團里已決定他去三連任連長。背著超假處分的袁翰到任後,發現了許多問題,他決心從抓軍事訓練入手,改變三連的落後面貌。他和戰士們一起摸爬滾打,使連隊軍事素質很快得到提高。這時,他接到兩個女兒病危、要他速歸的電報。他將身邊僅有的13元錢寄回家,自己仍然狠抓軍事訓練。雖然團里派軍醫前往,但雙胞胎中的一個仍然死去了。在袁翰的領導下,三連發生了可喜的變化,袁翰為此立了功,為功勞包括了他的妻子和只活了一個多月的小女兒。對越反擊戰前,袁翰升任營長,處分也取消了。軍車隆隆向前線開去,袁翰忽然發現路邊走過來抱著孩子的婦女正是他的妻子。他毅然下達了加速前進的命令,決心待到勝利歸來時,再與親人相見。迎著絢麗的朝霞,炮車載著人民的重託、親人的期望、駛向遠方。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
袁翰 | 朱時茂 | ---- |
團長 | 牛千 | ---- |
羅懷牧 | 楊同順 | ---- |
袁翰妻 | 牛翠敏 | ---- |
三班長 | 孫海英 | ---- |
司務長 | 張曉春 | ---- |
周鳴天 | 郭剛 | ---- |
副連長 | 朱劍平 | ---- |
馬衛東 | 高健 | ---- |
駕駛班長 | 吳少增 | ---- |
三班戰士 | 段飛宇 | ---- |
三班戰士 | 馬明昌 | ---- |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料
音樂原聲
幕後花絮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獲獎獎項 | 獲獎方 | 備註 |
---|
1984年 | 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 最佳故事片 | 《道是無情勝有情》 | 提名 |
1983年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 優秀故事片二等獎 | 《道是無情勝有情》 | 獲獎 |
1988年 | 新時期十年電影獎 | 最佳處女作導演榮譽獎 | 韋廉(《道是無情勝有情》) | 獲獎 |
幕後製作
劇本改編
小說《射天狼》發表後,《解放軍文藝》編輯部約洪柱國寫一篇評論文章。為此,洪柱國在發高燒的情況下一口氣讀完了小說。小說的主題和筆觸使他產生了強烈的改編欲望。洪柱國雖然是軍隊編劇,但不了解炮兵的生活,為了改編好《射天狼》,他特意到原作者朱蘇進當戰士時所在的連隊體驗生活,對小說中所描寫的環境以及各類人物的原型都盡力查訪。在改編時他還加入了自己在炮兵連生活時的感受,比如為了保持食堂地板乾淨以迎接衛生檢查,戰士們在露天吃了七八天的飯,這種形式主義幹部、戰士都滿腹牢騷,洪就把這個細節加入劇本中,讓袁翰擔負起抵制形式主義的重擔。
影片主旨
原小說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編劇把影片的背景改為“十年動亂”剛結束的1977至1979年。那一時期,動亂所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亂並沒有馬上消除,在“極左”思潮影響下,部隊軍事責質下降,幹部隊伍老化,幹部待遇低,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嚴重干擾部隊建設。導演韋廉認為電影工作者有責任大膽、深刻地反映部隊的現實矛盾,有義務提出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揭示這些矛盾,讓人們感到軍人的內心,蘊藏著巨大的力量,認識到它的力度足克服軍隊、軍人自身的弱點,糾正前進道路上出現的錯誤和偏差。他希望通過該片能引發人們探討:當兵為什麼光榮,軍人為什麼應該受到尊重。在他看來,比起戰爭時期的英雄主義,和平時期的英雄主義更需要堅毅、頑強、持久和耐力。
演員選擇
在選演員時,韋廉特彆強調要有“兵味”,要求演員穿上軍裝是兵,脫了軍裝也是兵,從內心到外表都要透著“兵味”。他還注意誇大生活中人與人在臉型、體型上差別,但又對所有演員有一個共同要求:黑、瘦,因為這是長期風吹日曬緊張軍營生活的標誌。選用牛千演團長,除了他當過多年兵,氣質對路外,就是因為他外形精瘦。
影片評價
該片裡有一種為同時期軍事題材影片所缺少的東西:就是軍人生活於其中的軍營訓練場的生活實感,可聞可感的、能令觀眾相信其真實存在的軍人們的日常勞動、訓練、事業心、獻身精神及他們的歡樂與苦惱、失落與慰安等真實的情感。該片的拍攝成功同原著所提供的文學基礎是分不開的,但原作沒有什麼引人入勝的戲劇情節,次要人物大多一掠而過,如果電影藝術家把握不住它的藝術美的精華,會變成單調乏味的“舊”聞紀錄。因此,更應該對成功地進行了藝術再創造的電影藝術家刮目相看。導演在物色演員和對演員總譜設計時,著意誇大了角色間在臉型和體型上的差別,所以不僅袁翰、顏子鵠的銀幕形象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幾位次要人物無論在全景、中景、近景出現,觀眾一眼就能認他出來。與原作相比,電影為袁翰性格提供的自然環境是有所豐富和發展的,而在社會環境方面則有所削弱,還弱化了原小說關於連隊幹部之間的思想衝突線,藝術處理上有失著之處。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副編審陳適存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