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學

道教文學

道教文學是以宣傳道教教義、神仙出世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為內容的各種文學作品。此類作品既見於《道藏》內,又見於《道藏》外。其作者既有道士,又有文人。 從總體上看,道教文學可分為道教散文、道教小說、道教詩詞、道教戲劇四大類。 散文 《道藏》五千多卷經書大半屬於道教散文。另外,在其他許多中國古代叢書,諸如《四庫全書》子部道家類、《四部叢刊》、《四部備要》中,均收有不同數量的道教散文作品。按體裁分,道教散文主要包括議論散文、敘事散文、賦體散文三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教文學
  • 宗教:道教
  • 分類:道教散文、道教小說、道教詩詞
  • 目的:宣傳道教教義、神仙出世思想
道教詩,道教詞,道教散文,道教小說,道情,小說分類,

道教詩

道教詩是反映道教生活、表現神仙理想或藉助道教神仙意向來抒寫超凡脫 俗情感的詩歌作品。
太平經太平經
道教詩發端甚早:在東漢的《太平經》中,便可略見端倪。《太平經》又稱:“天氣悅下,地氣悅上,二氣相通而為中和之氣,相受共養萬物,無復有害,故曰太平。天地中和同心,共生萬物;男女同心而生子;父母子三人同心,共成一家。君臣民三人共成一國。”該書卷三十八載有一篇九十三字的《師策文》,已注意用韻,似為七言詩的雛形。與《太平經》同時代的《周易參同契》多用四言、五言及騷體賦體裁。《參同契》的文體雖然不純,但運用詩歌形式以論煉丹的特點卻也是顯而易見的。東漢以降,道教組織逐步壯大,道教詩也隨之增加和日趨成熟。魏晉南北朝間,不僅在道門中秘傳著煉丹詩、咒語詩,而且在社會上流行著遊仙詩。
煉丹詩是以煉丹為內容的詩歌作品:從形式上看,煉丹有外丹、內丹之分,故而煉丹詩的內容也有內丹、外丹之別,或主內丹、或主外丹,或內外兼而有之。如《太清金液神丹經》卷上所載的一篇504字歌謠,以七言一句的形式,運用象徵的文學手法,暗示煉丹原理和作用。其意象的運用頗為隱晦,但其比喻與象徵手法則又增加了作品的生動性。
在煉丹詩秘傳之際,道門中人還注意創作咒語詩。咒語本是一種祝告之辭。相傳黃帝時已有咒語傳世。道教產生之際,咒語成為道士們召神驅鬼、治病求道的一種形式。到了魏晉時期,咒語更加發展起來。咒語有散文體和詩體兩種,但以詩體居多。較著名者有《真文咒》、《三皇咒》、《洞淵神咒》等。咒語詩不僅注意模擬自然聲響與節奏,而且表現出明顯的愛憎情緒;同時咒語詩也注意典故的套用與氣氛的渲染,甚至還有一定的場面描繪。
除了煉丹詩、咒語詩外,魏晉南北朝的遊仙詩在社會上也有較大的影響。遊仙詩是一種歌詠神仙漫遊之詩篇,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的《楚辭》,如屈原的《遠遊》,也不 乏仙人漫遊的描繪,頗多浪漫色彩。在道風盛行的背景下,遊仙詩遂應運而生。其體裁多為五言,句數不等。梁蕭統《文選》首列遊仙詩為文學體裁之一。從作者身份來看,遊仙詩可分為道人遊仙詩和文人遊仙詩。道人遊仙詩與文人的遊仙詩都表現出「沖舉飛升,遨遊八極」的浪漫色彩和奇幻的想像力。不同點是:道人的遊仙詩往往是崇道思想與神遊境界的結合。
楚辭楚辭
唐宋以來,反映道教生活和追求成仙的詩歌日益繁榮起來。一方面是道人們熱心於詩歌創作,如著名道士呂洞賓、施肩吾等結合山水名勝的描寫,表現自己對道教宗旨的見解和神仙信念,通過修道方法的描述,以昭示道教教義的深奧哲理。另一方面,許多文人在受到道風濡染或者觀察體驗了道教生活之後,也創作了一些此類題材的詩歌作品。從隋末唐初的詩人王績到盛唐詩人孟浩然、李白,從北宋西崑派代表楊億、張詠到南宋詩人楊萬里,都有吟詠道事、遊仙暢玄的詩作行世。在這些詩人中,有的思想旨趣基本上與道教的神仙理想合拍,有的雖然並不那么虔誠相信道教,但在他們的創作中又往往表現出追求道教神仙的意境。
道教詩因其內容獨特,表現手法多彩多姿,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道教詞

道教詞是以道教神仙理想立意、表現道人精神境界的一種文學樣式。
就起源而論,道教詞可以追溯於玄歌、變文。所謂「玄歌」也就是「玄道」之歌;從形式上看,玄歌屬於道教說唱曲藝作品中的唱詞之類。為了吸引聽眾,玄歌作者往往以第一人稱手法敘述故事。例如《老子化胡經》卷十所收的《化胡歌》,以「我」代表老子,描繪了老君修道場所的仙家景色,講述了「化胡成佛道」的故事,具備了敘事詩的基本特徵。
在《老子化胡經》中還收有《老君十六變詞》十八首,此即屬於道教變 文之類。所謂「變文」是演述神變故事的一種形式。「道教變文」即演述道教神變故事的一種體式。適應說唱的需要,道教變文往往採用韻文形式,如《老君十六變詞》便是純韻文。作者按照方位的變更來組織情節,其場所轉換亦依據「易」的九宮八卦方位。八卦代表八方,輪轉兩周,便有十六變詞。
老子化胡經老子化胡經
除了玄歌變文之外,「仙歌道曲」也是道教詞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產生與道教儀式的建立與流行有密切的關係。為使儀式的進行更加隆重,道人們便將讚歌與歌詠結合起來,於是有了各種唱詞的出現。《無上秘要》卷二十錄有仙歌若干首。從體例來看,《無上秘要》在摘錄這些「仙歌」時都略加說明,指出其來歷及何位仙人所唱。其體裁皆為五言,句數不一。表現了早期道教"以詩為詞"的創作特點。
與「仙歌」詞相媲美的是道曲之詞。其主要體式有步虛詞、贊詠詞。
步虛詞是樂府文學形式之一。唐吳競《樂府古題要解》指出,這種詞,描述歌頌眾仙飄渺升天的美妙景象。步虛詞的起源,向來有不同的說法。從許多典籍的記載來看,三國時期應當有步虛詞行世。步虛詞的歌唱節奏大體依照八卦九宮方位,從而造成陰陽回復的韻律。步虛詞誦詠過程有一定路線,要求精神專注,念唱、步法、道具和諧統一。
與步虛詞一脈相承,唐宋以來的贊詠詞也是一種配樂的歌詞。在道教齋蘸儀式盛行之際,道士、文人乃至皇帝官宦廣制道曲,遂有各種贊詠詞之誕生。今所見《金錄齋三洞贊詠儀》與《玉音法事》中便收錄了不少贊詠詞。從形式上看,贊詠詞雖然尚保存了步虛詞的入樂法式,但也具備了一些新的特點。最重要的就是長短句的出現。例如《金錄齋三洞贊詠儀》卷上所錄《太清樂》在七言詩的基礎上加入許多襯句,這就形成了長短不一的格式,具有獨特的風格。
由於道教思想對中國文學的深刻滲透,歷史上為文人們所雅好的詞牌也多具神仙蘊含。據《欽定詞譜》所錄,《鳳凰台上憶吹簫》、《解佩令》、《望仙門》、《獻仙音》等,莫不與道教神仙故事有牽連。從內容上看,宋代許多詞作具有鮮明的道教蘊含。不少大作家也創作了一定數量的神仙詞。諸如柳永、黃庭堅、等都有此類題材的詞作。這類作品常常把仙話典故同神遊的心緒相糅合,通過雙關語的套用,而產生奇特聯想效果,耐人尋味。

道教散文

道教散文是道教文學的一大類型。其淵源可追溯於老子、莊子的哲理散文。
由於早期道派的創立者大多有一定的文學修養,他們採用散文體式來編撰道教經典。經過近兩千年的漫長發展,道教散文蔚然可觀。這類著作在道教經書總集中占有相當分量。
從形式上看,道教散文主要包括三類:議論散文、敘事散文、賦體散文。
道教議論散文是闡述道教教理的一種文學體裁。在早期,道教議論散文主要是語錄體散文,這種散文採取了「天師」與「真人」等神仙人物問答的方式來表達道教關於自然、社會、人生的看法。例如《太平清領書》(即《太平經》)大體上屬於這種形式的散文。其對話不同於小說中的人物對話,語錄文作者的目的並不在表現人物個性,而只是借神仙人物之口來論述教理。所以其行文一般是問話短,而答語長,旨在說理。
為了使得說理更富有邏輯性,體系更加完善,道教中的許多作家注意議論散文藝術水準的提高,在語錄體散文的基礎上創造了「暢玄體」散文。這是一種邏輯推理與事例論證相結合的散文體式。它肇始於晉代著名道士葛洪,至唐宋而大興。「暢玄體」雖然脫胎於語錄體,但已有較大演進。顧名思義,暢玄體散文就是為了闡明道教深奧的玄理。但既然玄理高深,要使之能為道教中人所接受,這就需要「形象」的材料,所以,暢玄體散文並不是把人們引入純推理的雲霧之中,而是寓理於「象」,明「象」而發理。如葛洪《抱朴子內篇·暢玄》先對「玄」作定性說明,接著從各個側面揭示「玄」的功用、性狀,將「無象」的「玄」寓於「有象」的時空存在之中。
與道教議論散文比肩的是道教敘事散文。這類散文以描述為基本特色。道人在遊覽名山時,往往結合自己的修道感想以敘見聞。像南宋道士白玉蟾的《遊仙岩記》一開始先交代自己蓬髮垂頤,黧面赤足,由瓊州來訪武夷的過程;接著寫自己拜訪雲谷君,開懷對詩的情節。當中插上這樣一段景物描寫,寥寥數筆,即勾勒出武夷山獨特的夜景圖,讀來逸趣橫生。像這種作品在道教經書總集中為數頗可觀,它們對於了解道教洞天福地的歷史沿革有一定史料價值,而且多有情趣,富有欣賞價值。
除了議論散文、敘事散文之外,賦體散文在道教文學中也有一定的地位。眾所周知,「賦」在《詩經》誕生的時代還只是一種表現手法。戰國時期,賦成為一種文學體裁,但在此時期的賦並非散文,而是詩歌。到了漢代,賦轉化為散文,文人們相繼作賦,鋪采摛文。與議論散文敘事散文不同,道教賦體散文由於同詩歌有密切的關係,在遣詞造句上較注意對稱,富有節奏感。像蕭廷芝的《金液還丹賦》因採用駢文的手法,增進了藝術感染力。其它道人所創作的許多賦體散文也基本上具備這樣的特色。

道教小說

道教小說是道教信仰與小說形式的結合,也是道教情感的一種藝術表達。內容既有直接以道教生活為題材以神仙思想為宗旨的作品,又有將神仙思想、道教情感融貫於世俗生活題材之中的作品。
從大體上說,道教小說可分為志怪體、傳奇體、話本體、章回體四大類。
志怪體在道教小說諸體式中出現最早:「志怪」一詞,首見於《莊子·逍遙遊》。道教志怪小說有的是以神仙故事、道人事跡為基本內容的,有的以地域方位為基本框架,敘述諸方名產、珍貴物品及由此演成的奇聞異事,有的雜記天上星宿神明、卜筮占侯、仙凡婚配故事,夢故事,內容駁雜,形式不拘一格。一般而言,其用語比較質樸,篇幅也不很長。
傳奇體是道教小說的又一大類型:傳奇小說是志怪小說的流變,它一方面繼承了六朝時期語怪述異的風氣,另一方面則「著意好奇」,在傳聞基礎上進行虛構,體現了小說創作的自覺意識。唐宋是傳奇小說鼎盛時期,各種傳奇作品大量產生。其中反映道教生活、表現道教觀念的作品也占有一定分量。此外,還有一些作品沒有直接以神仙道士異聞為題材,而是以夢幻故事、歷史故事、人情世事為題材,但卻以道教的思想觀念為主題思想,如沈既濟的《枕中記》,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無名氏《李林甫外傳》等,它們或者貫穿著道教的人生觀,或者暗示道教法術的力量,可視為道教傳奇小說的「變格」。
宋元時期,出現了「話本小說」:所謂「話本」,就是說故事的底本。故事取材多樣,神仙鬼怪是重要內容之一。道教話本小說即指以神仙鬼怪為內容、以道教信仰為宗旨的一類小說。如《西山一窟鬼》著力描述精靈鬼怪,渲染恐怖氣氛,這是道教神仙鬼怪思想在市井生活中的一種反映。比起傳奇體道教小說來,話本體道教短篇小說無論在駕馭材料方面,還是在人物形象、思想刻劃方面都較成功。在情節結構雖然大多是單線的,但故事有頭有尾,脈絡分明,故事進展中場景的映照襯托,伏筆的使用,又使情節更加曲折生動。語言基本上保持口語化的優點,通俗易懂,故易於流行。
明清時期,中國小說創作更加繁榮。此時在話本及擬話本小說基礎上,出現了長篇章回體小說。其中也有一批作品是以道教生活為題材、以道教思想為宗旨的作品。如《封神演義》、《四遊記》、《韓湘子全傳》、《呂仙飛劍記》、《祿野仙蹤》等。這類作品可稱為長篇章回體道教小說。其特點有三。第一,把歷史故事和神仙故事融匯在一起。第二,將民間流行的神仙故事進一步加工。第三,作品的字裡行間滲透著道教修煉成仙的義理。章回體道教小說在宣傳道教教理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作者在孰讀道教經籍的情況下,改編、重組或創造神仙故事,寓理於形象之中,使道教思想的宣傳進一步通俗化,易為民間所接受。

道情

「道情」屬於曲藝的一個類別,其淵源可追溯於仙歌道曲;但它畢竟不同於一般的道曲。如果說道曲的製作是服從禮神頌仙宗旨並且是為齋醮法事活動服務,成為整個法事活動過程的組成部分,那么道情則具有相對獨立性。
道情首先必須含有豐富情感成份,但這又不是一般的世俗之情,而是超越於世情之上體現了 「道」的精蘊的升華之情。因此,為了以「道」之崇高情感感化世人,就必須通過形象性來強化藝術效果。這種形象性,除了體現在內容之外,也體現在技巧上,它可以通過一定的動作表演,使內容更加具體可感,同時,它還可以穿插念白,使其內容更易於為人所理解。念白的穿插和內容的「動作化」導致了道情的曲藝屬性向戲劇屬性的游移。因此,我們看到,中國古代的許多戲劇作品中往往通過道情來發展情節。
道情的原始面貌如何,現已難於查考。不過,從八仙人物之一——藍采和的「拍板歌」似乎也可以追溯到某些蹤跡。宋代,道情不僅流行於民間,而且受到宮廷的歡迎,據周密《武林舊事》卷七記載,當時的道情在形式上與鼓子詞相同。南宋時,道情演唱以漁鼓和簡板伴奏,所以又稱之為「漁鼓」。由於道情短小精悍,可以獨立演唱,歷史上一些道士或奉道文人便樂於運用它來「演道抒情」。張三豐即是於今可考的著名的道情作者之一。在《張三豐文集》中收有《道情歌》等多種道情作品。在藝術手法上,張三豐的道情與唐宋詞有密切關係,有的甚至就是根據宋詞的有關詞牌創作的,他在借鑑唐宋詞時又進行了一些變更,體現了繼承與創新的統一精神。
道情這種形式不僅是道士們敘說修道功法、抒寫崇道情懷的好體裁,而且廣泛流行於民間,明清以來各地道情不下數十種,並且形成了地區特色,因而有溫州道情、義烏道情、東陽道情、洪趙道情、神池道情、臨縣道情等。各地的道情基本上都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或者吸收戲曲的唱調,從而具有各種不同的風格。此等情形與文人們的採納推廣是分不開的。縱觀明清兩代,文人創作的道情雖然不算多,但以此而見稱於世者亦有之。如明末徐大椿《洄溪道情》在學界便有較好的影響,再如袁學瀾的《柘湖道情》反響也較佳。
道情這種藝術也為彈唱藝人所借鑑。像張慧儂所口述的《珍珠塔》便有演唱道情的豐富內容。故事主人公方卿所唱《道情》,以隱喻手法來表達其十年苦讀之體驗,也有很深的道門義理蘊含,像「功行圓滿」以及「逍遙」之類都映射著道門之思想光輝。作品通過誇張等手法,造就了審美上的「距離感」,收到較好的藝術效果。

小說分類

第一種:宇宙修真型
即飄渺型,主要有幾大設定。宗師作《飄邈之旅》。
首先是修煉的等級,有十一種,計有:旋照、開光、融合、心動、靈寂、元嬰、出竅、分神、合體、渡劫、大乘(有的作者只設定了八九種,但內容大同小異)此類型作者注重等級的劃分,到了最後大乘期後就可飛升仙界。
其次,作者的修煉過程很多都是先在一個星球修煉,能力提升或受外力影響再到不同的星域提升等級,作者較注重凡人界的描寫,有的作者還延升了仙界和神界。
其三,此類型作品不注重中國古代神話人物,所謂的“三清”等高人不一定會出現。 因為大部分屬於作者自己設定,世界歷史皆隨意,看似更容易些,但其是因為虛構,更加需要作者的駕馭能力,因此精者何其精,蕪者何其蕪。某一些作品情節幾乎一樣,主角名稱不同而已。
此類型代表作:《無極魔道》,《星辰變》,《永生》,《極品妖孽》,《皇極驚世錄》,《天魔下凡》,《通天之路》等 。
第二種:洪荒神話類
古典神話類,宗師作《佛本是道》此類型注重源頭,設定基本參照《封神榜》、《西遊記》、《蜀山劍俠傳》以及中國傳統神話人物,佛道典籍中的故事等等,此類型小說中的重要人物都有借鑑,甚至是同人代表作:《佛本是道》,《綠袍老祖》,《地皇傳說》,《洪荒元道》等 《祖龍》也應該屬於此列。《佛本是道》之後洪荒類型興起,穿越流也大行其風,漸有泛濫趨勢,動輒《洪荒XX》《重生之XX》,精品甚少。宅豬的《重生西遊》,雲墨月的幾部蜀山同人算是後來的幾部不錯的小說,文筆情節可圈可點。
代表作:《佛本是道》、《重生西遊》《鴻蒙至尊道》《大猿王》《寸芒》等。
第三種:凡人神通
修真小說很多跟走的就是忘語的凡人修仙傳的凡人路線,作者將之前修仙體系中複雜牽強的很多修仙時期簡化,讓人覺得真實可靠。以往讀修仙小說總覺得修仙進境過快,根本沒有感覺到修仙的困難,甚至還有甚者,將修仙附加神界,很不實際。而凡人開創了精幹明確的境界劃分,完善了修仙體系的一大弊端。
境界劃分: 低階修仙者:鍊氣,築基。
高階修仙者:金丹,元嬰。
靈界修仙者:化神、煉虛等。
凡人流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上的凡人流直走凡人修仙傳路線的小說,而廣義上的凡人流還包括《陽神》所開創的神通流小說。
平心而論,凡人型小說在思路上,對修真小說有很大啟發,但就影響力而言,比起前兩種流派依舊有著不小的差距,因為不論飄渺型還是洪荒型,都有著一套屬於該類型小說的體系,而凡人流卻恰恰缺乏這一點,幾乎每一本凡人流小說,都有一套自己的體系。
另,《凡人修仙傳》之前的許多小說,其實也可歸為凡人流,如《誅仙》、《仙劍神曲》等。
代表作:.《仙逆》、《道緣儒仙》、《陽神》、《凡人修仙傳》、《百鍊成仙》等。
第四種 血修小說
這類小說影響力也不容小看,在佛本問世之前,這一類小說是唯一能在飄渺的陰影下占據一席之地的修真小說。
此類小說特點是將東方修真與血族教廷等西方元素結合。《升龍道》是此類小說開山作。
代表作:《升龍道》《逆龍道》《東方血修》《不死傳說》等。
第五種:太古戰爭
即通常所謂的“飛升流”(不過沒有得到太多承認),此類小說往往背景宏大,不太偏重於升級,而是更多的 把重點放在神魔大戰的描寫上。
同凡人流一樣,此類小說亦無一套固定體系,而且在影響上,同凡人流尚有一定差距,更無法與飄渺流、洪荒流相併論。
其實該類小說,也可以看成是洪荒流的一種變體。
代表作:《飛升之後》《從仙墓中走出的強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