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憑

道憑

道憑 釋道憑姓韓,平恩人,十二(歲)出家,投貴鄉邵寺,初誦《維摩經》,自惟歷覽,日記四千百言,一聞無忘,乃通數部,後學《涅檠》,略見遠節,復尋《成實》,初得半文,便豎大義,聰明之譽,無羨昔人,致使遐邇聞風,成思頂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憑
  • 出生地:北魏平恩縣(今河北省邱縣)
  • 出生日期:487
  • 逝世日期:559
  • 職業:僧人
道憑,道憑法師傳略,書法作品,

道憑

七夏欲講《涅槃》,惟曰:“文一釋異,情理難資,恐兼虛課,謗法誠重。”八夏既登,遂行禪境,漳滏伊洛,遍討嘉猷。後於少林寺,攝心夏坐,問道之僧,報榛而至。聞(慧)光師宏揚戒本,因往聽之,涉悟大乘,深副情願。經停十載,聲聞漸高。乃辭(慧)光,通法弘化,趙魏
傳燈之美,罕有斯焉。講《地論》、《涅槃》、《華嚴》、《四分》,皆覽卷便講,目不尋文,章疏本無,手不舉筆,而開塞任情,吐納清爽,洞會詮旨,有若燈焉。故京師語曰:(道)憑法師,相(法)上公,文句一代希寶,斯言信矣。時人以其口言,方於身子也。以齊天保十年(559)三月七日,卒於鄴城西南寶山寺,春秋七十有二。將終之前,大鐘兩口,小觸而破,康存之日,願生安養,故使臨終,光尋滿室,憑獨見之,異香充庭,大眾皆美。初憑之處道,宏獲居心,經律遞講,福智雙習,骨族血親,往來頓絕,勢貴豪家,福無游止而乞食自資。少所恆習,祖肩洗淨,老而彌固,脛臂無服,生死齊焉。兼以心緣口授,杜於文相者,古今絕矣。
(出自《高僧傳》第二集第十卷。本文摘自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寶山靈泉寺》一書,由劉士亭提供)。
註:安陽西南三十公里靈泉寺存有高僧道憑法師雙石塔。西石塔塔心室門額刻有:“寶山寺大論師道憑法師燒身塔,大齊河清,二年(563)三月十七日”題記。另留有“大留聖窟”,為道憑在東魏武定四年(546)創造。

道憑法師傳略

道憑法師(487-559),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生於平恩縣(今河北省邱縣)一戶姓韓的貧苦農民家裡。十二歲(499)因生活所迫,在其父親的帶領下,往面步行數十里,到貴鄉縣(原館陶縣,公元535年分館陶縣西部置貴鄉縣,今河北大名縣北部)邵寺削髮為僧,法號道憑。
道憑自幼聰慧,開始學習《維摩經》,一天能記四千四百言,“一聞無忘”(引自《續高僧傳》中《鄴西寶山寺釋道憑傳》一文,以下引文均摘自此文)。他為了學到真經,專心佛事,與家中骨族和親戚,斷絕來往;他為了磨練意志,拒絕了豪家貴族的資助,“而乞食自資”。
他先後學習了《涅槃》、《成實》、《地論》等名著,既能解意,又能有所獨見,他的聰明才智受到眾僧的讚譽,稱他的才華超過了以往名僧。
但是,道憑並不滿足已有的成就,到了中年,他離開邵寺,雲遊漳、滏、伊、洛等名山大川,向著名寺院的名僧求教。後又到河南嵩山少林寺住了下來,聽說慧光大師“弘揚戒本,因往聽之,涉悟大乘,深副情願”。
道憑法師在少林寺學了十年,胸懷豐厚經論,受到師傅和眾僧的好評。為了弘揚佛法,他辭別了慧光大師,離開了少林寺,到魏、趙等地講經頌佛。他“講《地論》、《涅槃》、《華嚴》、《四分》,皆覽卷便講,目不尋文,章疏本無,手不舉筆,而開塞任情,吐納清爽,洞會詮旨,有若燈焉。”所以京師的許多人都說:“道憑法師的文句為一代珍寶,能得到他的口言,可以終身受益。”
東魏武定三年(545),五十八歲的道憑法師來到鄴西寶山,見此地八山環峙、泉溪涌淌、草木蔥鬱、景觀清幽,是修禪傳法的絕佳之地,決定在這裡定居下來,在嵐蜂山東麓鑿造石窟,石窟於武定四年(546)四月八日完工,當時叫道憑石窟。
因道憑法師是北朝赫赫有名的慧光大師的親傳弟子,他本人又是名震京師的大理論家、大禪師,所以許多僧徒都到他創建的寶山寺學習,培養了眾多知名高僧,如隋朝佛教首領靈裕法師就是他親傳弟子的代表人物。
北齊天保十年(559)三月七日,道憑法師在寺中圓寂,終年七十二歲。因道憑法師在中年時,曾在漳河、滏河、洛陽等地拜訪各處高僧,又在禪宗聖地少林寺長期修練,因此修成正果,成為一代禪師,身體特彆強健,臨終前寺內有兩口大鐘,被他手指輕輕一觸而破;圓寂時,周身發光,異香滿室,令眾僧驚嘆不已。河清二年(563),靈裕法師在寺西為道憑法師造雙石塔,東西排列,西塔為墓塔,東塔為陪塔(采自劉士亭《館陶古代歷史考證戰爭實錄》,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3月1版)

書法作品

道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