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義淵

道德義淵 ,關於《老子》思想的著作。南北朝宋文明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德義淵
  • 作者:宋文明
第一序本文者,河上公雲..輔助方物自然之然。即此也@。夫性極為命。《老子經》雲..復命日常。員槓體河上公雲..復其性命。此士一日復其性命@之復,日得常道之性也。經雲..道法自然。河上公雲..道性自然,克所法也。經又雲..以輔方物之自然。物之自然,即物之道性也。《裴君道授》日..見而謂之妙,成而謂之道,用而謂之性。性與道合,由道之體,體好至道,道使之然也。一重。第二明性體者,論道性以清虛自然為體,一切合識各有其分,先稟妙一以成其神,次受天命以生其身,身性等差,分各有限,天之所命,各盡其極。故外典亦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又雲..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故命為性之極也。今論道性,則但就本甩寒擔協識清虛以為台一片,若談物性,則兼取受命形質以為語也。一切克識亦各有性,皆有中心,生系由心,故性自心邊生也。二重。第三詮善惡者,夫有識之主,靜則為性,動則為情。情者,成也。甜苦成為善,惡成為惡。《洞玄生神經》雲..大道雖克心,可以有情求。此善情也。《定志經》又一五..受納有形,形染六情。此惡情也。《四本論》或謂性善情惡,或雲性惡情善,皆取克矣。《定士心經》雲..不亦為善,離此四半,反我兩半,處於自然乎?其中又雲..為善上升清虛,自然反乎一。即反道性也。一一一重第四淋鴉說顯沒者,得道之所由,由有道性。如木中之火,石中之玉,道性之體,冥默難見,從惡則役,從善則顯。所以然者,方物之性有三..一日陰,二日陽,三日和。《玄女》一五..陽和清虛,陰為滯濁,陽和多善,陰分多惡。故性之多陽,知者多善.,多陰,知者多多習重惡。〔多〕惡則乖道,多善則合真;合真則道性顯,乖道則道性沒也。《玄女》又雲..陽和三合,乃能敵陰.,陽系滯濁,獨對陽和.,和陽清虛,滯陰堅實。是以朴散之後,以善微惡盛,此之由也。四重。第五論通有者,夫一切含識皆有E主道性,何以明之?夫有識凳再蒸所以異於元識者,以其心識明聞,能有取捨,非如水石,雖有本性,而不能取捨者也。既心有取,則生有變,若為善則催閥船炒致福,故從蟲獸以為人;為惡則招罪,故從人而墮蟲獸。人蟲既其交換,則道性理系通有也。五重。第六途回變者,問人墮蟲獸,蟲獸為人,蟲獸與人本非原類,混元之初,各有其分限,蟲獸未嘗為人,人亦未嘗為蟲獸。今以何義,忽能換革?答曰:人與蟲獸俱稟四大之形,止是方員不同,器質為異耳。譬如泥,搏和之為人,則成人狀,解之為獸,則成獸象。亦如牛哀成虎,楚摳為龜之例,神識屑體付隨之以異也。六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