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道德的基礎。人性有卓越之表現,但也是自利的,甚或有作惡之傾向。道德及其教育的目的是抑惡揚善,是關乎人的“好生活”問題,規範是使人過上好生活的必要基礎。但好生活的標準具有時代性和社會性。學校道德教育是否有效必須回答三個問題:一是我們是否建立起和需要建立什麼樣的現代性道德;二是道德自身可教嗎,或者說道德可教的內涵是什麼。三是道德教育方式的轉變問題。
基本介紹
- 書名:道德可教的涵義與方式
- 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社
- 頁數:186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山大學出版社
- 作者:潘希武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6046895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二章道德及其教育的內涵/13
一、人性的多元兩重性/13
二、道德的內在悖論
三、教育的兩重性質
四、道德教育的兩重目標/43
五、道德的起源與分類/49
第三章現代性道德與道德教育的現代性問題/55
一、現代性思想家的現代道德設計/55
二、中國社會的現代性問題/61
三、道德教育的現代性境遇與問題/67
第四章道德可教的三重意蘊及其低效性存在/77
一、美德可教的隱微教誨
二、道德品性可教:習慣養成性/96
三、道德規範可教:經驗建構性
四、道德的非理性特徵及其教育的低效性
第五章學校道德教育的消極進路與作用
一、走向立法教化式的消極進路/134
二、學校道德教育的功能作用轉變/l46
第六章學校道德教育的方式轉變/155
一、道德理解與建構中的道德場景建設
二、重構道德理解與建構中的言語和行為交往世界/l65
結論/173
參考文獻/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