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峰山營,在這兩支部隊占領道峰山的同時,十九兵團所屬偵察支隊和第五六九團三營,六十三軍一八九師在土橋場包圍了敵人2000餘名。後來分別授予他們以道峰山營、道峰山支隊的光榮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峰山營
- 敵人:2000餘名
- 別稱:道峰山支隊
- 我方:十九兵團
概述
英勇事跡
為了確保第五次戰役的勝利,4月6日,彭德懷在金化郡上甘嶺主持召開了志願軍黨委擴大會議。會上,彭德懷傳達了中共中央關於“韓戰準備長期,儘量爭取短期”的戰略方針,總結了前四次戰役的經驗,提出了實施第五次戰役的方針和部署。此時,第三、第十九兵團剛剛進入朝鮮,按照志願軍司令部的估計,他們到達“三八線”以北地區最快也要在4月20日前後。而新入朝的部隊沒有與美軍作戰的經驗,是否可以馬上作戰,也需要審慎處置。在不能確保參戰部隊在戰役打響前到達集結地區的情況下,第五次戰役就不能提前發起。會上,身為十九兵團司令員的楊得志態度堅決,向志司立下軍令狀,表示所部一定在4月20日前到達“三八線”以北的進攻出發地集結完畢。作為新入朝部隊的司令員和第五次戰役的主力部隊,楊得志的態度無疑為促成志司下決心在4月20日前後發動第五次戰役起了重要作用。
4月22日黃昏,第五次戰役打響,楊得志指揮十九兵團3個軍和朝鮮人民軍第一軍團配合,擔負右翼突破任務。接到進攻的命令後,六十四軍第一師跑步進入衝擊出發位置,在預定時間按時發起進攻。六十三軍在掃清了臨津江西岸的敵人後,冒著敵人密集炮火的封鎖,越過無數道鐵絲網,突破了位於“三八線”附近的臨津江敵人的防禦。在第一階段的作戰中,十九兵團共殲敵4000多人。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在雪馬里地區的進攻戰鬥中,英國惟一綴有兩個帽徽榮譽的“格羅斯特郡團”在十九兵團五六九團三營的重創下損失慘重,團長兼直屬營營長卡思被俘。
為了確保第二階段作戰的勝利,志願軍總部決定,以第三、第九兵團負責消滅東線的南韓軍,以十九兵團在西線與朝鮮人民軍第一軍團配合,實施佯動進攻,牽制西線的美軍。5月16日晚,第二階段的反擊作戰打響後,十九兵團在西線的作戰進展十分順利,極大地牽制了美軍的注意力,有力地配合了東線我軍的作戰。直至5月20日,美第八集團軍司令范佛里特才清醒過來。侵朝“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也驚呼:“漢城面臨第二次危機!”為挽救“危機”,李奇微集中西線美軍第一軍在漢城以北向十九兵團和朝鮮人民軍第一軍團發起了迅猛進攻。在美軍全線反撲下,為防止敵人沿公路將我軍各個截斷,楊得志靈活機動地指揮十九兵團由進攻轉入防禦,並順利地進入了指定的防禦區域。第五次戰役結束後,韓戰出現了預料中的拉鋸局面。對此,魏德邁在美國參議院作證時說:韓戰是一個無底洞,看不到“聯合國軍”有勝利的希望。此後,朝鮮戰局呈現對峙狀態,戰線基本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地區。
1952年7月,中央軍委調楊得志任志願軍第二副司令員。9月,已回國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懷正式請辭志願軍司令員職務。10月31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宣布:楊得志任志願軍司令員。抗美援朝,成為楊得志一生中永難忘懷的一段。
談判事跡
二十兵團與第三、第十九兵團雖然同為軍委確定的第二番入朝參戰的部隊,但它卻是在第五次戰役結束後才進入朝鮮戰場的。1951年6月,敵我雙方經過五次大的較量後,力量對比趨於均勢,戰爭轉入相持階段。為堅持持久作戰,粉碎美國假談真打的陰謀,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在6月中旬制定了“充分準備持久作戰與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指導方針,堅持軍事鬥爭和政治鬥爭雙管齊下,以打促談。
鑒於第五次戰役剛剛結束,第三、第十九兵團因連續作戰準備不足,中央軍委命令二十兵團迅速進入朝鮮,準備對付隨時可能發生的美軍的挑釁。6月19日,二十兵團所屬第六十七、六十八軍,在司令員楊成武和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張南生的率領下,陸續由安東、長甸河口進入朝鮮。
7月10日,當朝、中方代表與美方代表在開城開始停戰談判後,美國為了在談判中實施政治訛詐,在軍事上發動了所謂有限目的的“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面對急轉直下的談判局勢,黨中央、毛澤東明確提出:朝鮮談判是長期的。把握的原則是:敵人從戰場上奪不來的,在談判桌上也不能讓他得逞。為了把敵人逼回談判桌前,志願軍組織發起了夏秋防禦戰役。楊成武指揮二十兵團所屬第六十七、六十八軍作為參戰主力,擔負起東線金城以南地區的防禦。10月8日,第六十八軍在敵情、地形均不熟悉的情況下與敵激戰10天,殲敵7000餘人。值得一提的是,該軍還粉碎了敵人以“坦克楔入戰”奪取我軍陣地的企圖。六十七軍也毫不遜色,在10月13日至15日的激戰中傷亡美軍1.7萬餘人,平均每天傷亡達5600餘人,創下朝鮮戰場敵人一天內傷亡最高紀錄。至22日,二十兵團共殲滅敵軍2.3萬人,擊毀敵人坦克67輛,擊傷8輛。這一仗,極大地提高了我軍打坦克的技術與戰術能力。夏秋防禦戰役,迫使美軍不得不在10月25日重新回到談判桌前。正如《星期日泰晤士報》評論的:“美國談判代表愈來愈明白,聯軍真的不能再用繼續作戰的辦法來獲得進一步的利益了。” 按照幹部輪換計畫,1952年7月,楊成武因病奉命回國治療。
談判協定
在楊得志、楊成武相繼赴朝參戰後,身為“三楊”之一的楊勇卻在1951年5月受命擔任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高級步兵學校副校長之職;10月,又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高級步兵學校校長,入朝參戰的願望一直未能實現。1953年4月18日,為執行幹部輪換計畫,中央軍委任命楊勇為二十兵團司令員。5月11日,楊勇赴朝任職。
6月中旬,正當朝鮮停戰談判達成全部協定準備簽字時,李承晚公然破壞協定,無理扣留志願軍戰俘,叫囂要單獨向鴨綠江進行一次全面的軍事進攻。針對李承晚的流氓嘴臉,彭德懷提出:消滅偽軍1.5萬人,給李偽軍以嚴重打擊。毛澤東表示同意。但由誰去唱抗美援朝的“末台戲”呢?周恩來提議:“讓楊勇去,讓三羊開泰嘛!”毛澤東當即採納了周恩來的提議。
為了打好這一仗,楊勇深入陣地前沿了解地形和敵情。7月13日,金城戰役打響。這一仗,作為第五次戰役結束後兩年多來我志願軍陣地防禦作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二十兵團投入了5個軍的兵力,並配以強大的炮兵,與第九兵團一部協同作戰。面對占有地面火力和空中優勢的敵人,二十兵團在依託陣地的防禦作戰中,以劣勢裝備奪取了戰爭的主動權,殲敵7.8萬餘人,收復土地178平方公里,置敵於被動地位。金城戰役,成為我志願軍從戰略防禦轉向大規模進攻的標誌,是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戰略防禦中質的飛躍,有力地促使李承晚作出了實施停戰協定的保證,迫使美李軍老老實實地接受了談判協定。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談判在經歷了兩年多的談談打打後,在板門店簽署了停戰協定,韓戰宣告結束。金城戰役,成為楊勇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一仗。
“三楊”在朝鮮戰場上打出了國威、軍威。1955年楊得志回國後,楊勇接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一職。朝鮮停戰後,儘管中朝方面一再提出從朝鮮撤出一切外國軍隊的建議,但都遭到美國政府的無理拒絕。楊勇因此一直留在朝鮮,與朝鮮人民一起為實現外國一切軍隊撤出朝鮮而努力。1958年2月5日,朝鮮政府再度發出聲明,要求從南北韓全部撤出一切外國軍隊。中國政府對此表示堅決支持,志願軍總部於1958年2月20日發表聲明:決定於1958年底以前分三批全部撤出朝鮮。10月24日,楊勇上將和王平上將率領最後一批志願軍回國。26日,凱旋的將士們在北京火車站受到周恩來等領導人的迎接。周恩來稱讚楊勇說:“你為抗美援朝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卓愛平王永貴)面對急轉直下的談判局勢,黨中央、毛澤東明確提出:朝鮮談判是長期的。把握的原則是:敵人從戰場上奪不來的,在談判桌上也不能讓他得逞。為了把敵人逼回談判桌前,志願軍組織發起了夏秋防禦戰役。楊成武指揮二十兵團所屬第六十七、六十八軍作為參戰主力,擔負起東線金城以南地區的防禦。10月8日,第六十八軍在敵情、地形均不熟悉的情況下與敵激戰10天,殲敵7000餘人。值得一提的是,該軍還粉碎了敵人以“坦克楔入戰”奪取我軍陣地的企圖。六十七軍也毫不遜色,在10月13日至15日的激戰中傷亡美軍1.7萬餘人,平均每天傷亡達5600餘人,創下朝鮮戰場敵人一天內傷亡最高紀錄。至22日,二十兵團共殲滅敵軍2.3萬人,擊毀敵人坦克67輛,擊傷8輛。這一仗,極大地提高了我軍打坦克的技術與戰術能力。夏秋防禦戰役,迫使美軍不得不在10月25日重新回到談判桌前。正如《星期日泰晤士報》評論的:“美國談判代表愈來愈明白,聯軍真的不能再用繼續作戰的辦法來獲得進一步的利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