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口古鎮

道口古鎮

道口古鎮位於河南省滑縣西北邊境的衛河之濱、鯀堤之上,保護範圍面積136.56公頃,其中核心保護區面積19.7公頃。保護區內保存著隋唐大運河(永濟渠)滑縣段、大王廟等名勝古蹟,完整保存著清代商貿街巷(順河街等)和許多清代的商鋪、住宅院落,如“道口燒雞義興張老鋪”、“同和裕老票號”等,共有老房舍2000多間。現為中國燒雞名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河南省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口古鎮
  • 地理位置:河南省滑縣道口鎮街道
  • 氣候條件:暖溫帶-亞熱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全年全天開放
  • 景點級別:AAAA級 
  • 門票價格:免費
  • 占地面積:136.56 公頃
  • 著名景點大運河滑縣段、大王廟文化園、同和裕銀號、燒雞老鋪、運河文化展館
歷史沿革,文化遺產,

歷史沿革

道口鎮歷史悠久。據記載,隋代以後,衛漢水路上達百泉,下抵天津,水中“帆牆林立”、三百萬之民船,四時暢行,南糧北運,津貨南來,陸“通梁達燕、運衛仰魯”,路上“輪蹄徒旅”。 明清至民國年間,日往來於河南新鄉、天津間的船隻數以千計,溝通了津、冀、魯、豫、晉等省的30多個大小城鎮。因河而興的道口古鎮商賈雲集,貿易繁盛,“日進斗金”,有“小天津”的美譽。 據《濬縣志》記載,早在金朝時期,黃河流經滑境,道口為黃河左金堤上的一個渡口,因最早系—李姓人家在此以擺渡為生,故史稱李家道口。 明清時期,道口屬黎陽(今濬縣),此時道口已逐漸發展為商貿重鎮,“凡漕糧入津、蘆鹽入汴、卒有此道”。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濬縣設道口所。嘉慶十八年(1813年),李文成領導的天理教農民起義軍與清軍血戰於此。嘉慶十九年(1814年),滑、浚兩縣共同設“滑濬縣丞署”,道口屬滑濬縣轄。 民國5年(1916年),濬縣復設道口所,屬濬縣二區。1934年改建道口自治區。1945年8月改建道口區政府,屬滑縣轄。1946年建道口市,歸冀魯豫四專署。1948年重建道口區。1949年10月復歸滑縣建立人民公社,1982年恢復道口鎮建制。

文化遺產

2.1滑縣木版年畫(國家級)
滑縣木版年畫,源於明武宗年間(1506年);距今約有500多年的歷史。數百年來,滑縣木版年畫一直採用手工製作技藝,選料講究,畫板均採用上等梨木板材。印製工序繁雜細膩,線條剛勁有力、飽滿勻稱,構圖對稱均衡,其造型粗獷豪放富於誇張,顏色艷麗。
2.2滑縣大弦戲(國家級)
滑縣大弦戲發生、發展經歷了唐代的產生期;宋、元代的形成期;明、清兩代的鼎盛期;民國的興衰更迭期;新中國成立至文革前的新生轉折期;“文革”期間的絕跡期;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至1988年挖掘、搶救、復甦期;以及實施“民保工程”的弘揚、振興期。
2.3滑縣大平調(國家級)
大平調,又名大梆戲,俗稱大油梆,概因用以擊節的梆子特大而得名。又因其音平,唱腔的調性比高調(豫劇)低,故又謂之平調,是我國古老劇種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