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雲樓日記》是2015年文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 顧文彬,由蘇州市檔案局(館),蘇州市過雲樓文化研究會編輯。
基本介紹
- 書名:過雲樓日記
- 作者:[清] 顧文彬
- ISBN:9787549613595
- 頁數:549
- 定價:128.00元
-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4-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副標題:點校本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精彩書摘,
內容簡介
《過雲樓日記(點校本)》(清同治九年至光緒十年)以自然年度分卷,共分十五卷,其中同治九年至光緒六年為顧氏手錄,光緒七年至十年原稿現藏上海圖書館,為瞿濟滄抄錄,並有所刪改。因此,點校本中光緒七年至十年的格式也隨之有所變動。《過雲樓日記(點校本)》的主要內容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宦海生涯。詳細記述了顧文彬自同治十年至同治十三年任職浙江寧紹台道期間,有關政務處理、關稅收繳、外事交往等官場活動。二是士紳生活。描述了光緒元年,顧文彬因病辭官回蘇後的官紳交往、家庭生活等情況。三是收藏雅趣。顧文彬酷愛收藏,精於書畫鑑別,《過雲樓日記(點校本)》詳細記錄其蒐集、賞析、鑑別各類藏品的過程。藏品以書畫為主,兼及各類版本書籍、錢幣、玉器、彝鼎古玩。四是詩詞對聯。顧文彬進士出身,工於書法,嫻於詩詞。編著有《過雲樓書畫記》、《集詞楹聯》、《眉綠樓詩》、《眉綠樓詞》等。《過雲樓日記(點校本)》中共記載其所作詩詞近三百首,對聯近六十副。五是建造怡園。《過雲樓日記(點校本)》中對怡園的建造過程,尤其是其中的布局架構、假山樹木的尋覓添置都有詳盡描述。總體而言,《過雲樓日記(點校本)》對於後人了解和研究怡園的修建過程、江南藏畫樓之首過雲樓的收藏情況,乃至晚清文人仕宦、交遊情況都有很高的價值。
圖書目錄
編者的話
凡例
同治九年歲次庚午
同治十年歲次辛未
同治十一年歲次壬申
同治十二年歲次癸酉
同治十三年歲次甲戌
光緒元年歲次乙亥
光緒二年歲次丙子
光緒三年歲次丁丑
光緒四年歲次戊寅
光緒五年歲次己卯
光緒六年歲次庚辰
光緒七年歲次辛巳
光緒八年歲次壬午
光緒九年歲次癸未
光緒十年歲次甲申
凡例
同治九年歲次庚午
同治十年歲次辛未
同治十一年歲次壬申
同治十二年歲次癸酉
同治十三年歲次甲戌
光緒元年歲次乙亥
光緒二年歲次丙子
光緒三年歲次丁丑
光緒四年歲次戊寅
光緒五年歲次己卯
光緒六年歲次庚辰
光緒七年歲次辛巳
光緒八年歲次壬午
光緒九年歲次癸未
光緒十年歲次甲申
精彩書摘
《過雲樓日記(點校本)》:
廿九日晴
未刻,同人講德,勝廿七番,?閒負百餘番,恐未能全璧歸趙矣。
三十日晴午後,至府學觀演學,自中丞以下,各官俱到,紳士到者亦多。
往晤應敏齋,與談德馨轉票事。二月初一日晴先通奉公十周年忌辰,在寶積寺禮懺一日。親友來拜者,素齋,午飯坐四席。申刻,往晤李薇生,領劉中丞存典現銀一千兩。晤厲慕韓,代王介生遞控,化銅作把。持公秉往拜汪耕余,未晤,晤其賬房友高西園,代謝選青。交稅契、房契一紙。晤退樓,交與履歷,托其代主起服呈稿。
初二日先陰後雨巳初,偕江子山、駿叔至胥門碼頭下船,往光福看梅。傍晚至圩里李家,即子山收租棧,止宿過木瀆,訪馮景翁。
初三日陰辰刻起,待山轎不至,步行至一仁堂,覓得山轎兩乘,時巳午初,偕駿叔先至司徒廟,次至石壁,次至石樓,次至聖恩寺,歸已抵暮。
司徒廟前年因看桂,曾偕端卿到彼一宿。清、奇、古、怪四柏彼時尚在荒煙蔓草中,近則繚以圍牆。
柏之清者直乾於霄;古者亦聳峙,周身作絞紐紋,如文與也畫法;奇者身已臥地,頂上之枝又昂起;怪者半腹已空,只剩枯皮,亦臥地,上半之枝槎枒掛地,宛如樹根。此外,尚有三柏,大亦相等,直乾者二,其一齊腰折斷,橫若橋樑,近頂之枝俯地而起,亦甚奇矯,為四柏所掩,而名不彰。草木之傳播,亦有幸不幸耶?石壁庵基甚小,面臨太湖,背負石壁,縱橫數丈,壁下修竹成林,境甚幽邃。
石樓庵亦甚小,惟寺門外竹林數千竿,皆乾霄直上。東有高岡,登之亦可望太湖。
聖恩寺規模宏敞,郡中所無,雖經兵燹,寺外樹木盡摧為薪,而寺中佛像殿宇皆未毀,正殿前古柏四株,大者逾於司徒廟。至還元閣,觀所藏太公鐘及葉瑤所畫五十三參冊,有金耿庵對題。
登藏經閣,觀藏經已不全及血書《華嚴經》。
登鐘樓,樓三層,鐘懸上層,極大極精,鐘上鐫《法華經》全部,如指頂大,皆陰文,故疑是鐫非鑄也。
主人李君邀晚飯,同席江子山及其子奕之,並帳友陶君與駿叔。
初四日陰辰刻起,下船,與江奕之及駿叔偕歸。至木瀆,訪周子曾,未晤。至胥門碼頭上岸,訪七夕生,小坐,歸已抵暮。
初五日陰午後,盛杏蓀來,代鄭潤記,書濟成典票,知其即日起身往湖北。
初六日晴未刻,同人講德。
初八日晴先妣張太夫人八十冥誕,在寶積寺禮懺一日,親友來拜者,坐四席。
初九日睛午後,往晤應敏翁,托其談德馨錢鋪轉票事,並贈以種子古方及余平素按摩之功。往晤盛旭人、吳平齋,俱略談。
初十日晴午後,同人講德,勝四十一元。
十一日晴如冠九署糧道押運進京,道出於此,來晤暢談。
十二日雨午刻,請如冠九、彭芍亭、盛旭人,出所藏四王卷冊,與冠九觀。
十三日晴午後,?閒來,同訪旭人,偕往湖南會館,欲借其地演劇,先相度之。余與旭人同訪巧雲,小坐,抵暮而歸。余復往觀還巢新辟小園。
(眉批:余竭力作撮合山,而旭人後競娶張姬,論貌遠不如巧雲。舍此取彼,豈非前定之緣?)十四日往拜程味亭之母冥誕,留飯。
申刻;同人講德,勝十一元。
……
廿九日晴
未刻,同人講德,勝廿七番,?閒負百餘番,恐未能全璧歸趙矣。
三十日晴午後,至府學觀演學,自中丞以下,各官俱到,紳士到者亦多。
往晤應敏齋,與談德馨轉票事。二月初一日晴先通奉公十周年忌辰,在寶積寺禮懺一日。親友來拜者,素齋,午飯坐四席。申刻,往晤李薇生,領劉中丞存典現銀一千兩。晤厲慕韓,代王介生遞控,化銅作把。持公秉往拜汪耕余,未晤,晤其賬房友高西園,代謝選青。交稅契、房契一紙。晤退樓,交與履歷,托其代主起服呈稿。
初二日先陰後雨巳初,偕江子山、駿叔至胥門碼頭下船,往光福看梅。傍晚至圩里李家,即子山收租棧,止宿過木瀆,訪馮景翁。
初三日陰辰刻起,待山轎不至,步行至一仁堂,覓得山轎兩乘,時巳午初,偕駿叔先至司徒廟,次至石壁,次至石樓,次至聖恩寺,歸已抵暮。
司徒廟前年因看桂,曾偕端卿到彼一宿。清、奇、古、怪四柏彼時尚在荒煙蔓草中,近則繚以圍牆。
柏之清者直乾於霄;古者亦聳峙,周身作絞紐紋,如文與也畫法;奇者身已臥地,頂上之枝又昂起;怪者半腹已空,只剩枯皮,亦臥地,上半之枝槎枒掛地,宛如樹根。此外,尚有三柏,大亦相等,直乾者二,其一齊腰折斷,橫若橋樑,近頂之枝俯地而起,亦甚奇矯,為四柏所掩,而名不彰。草木之傳播,亦有幸不幸耶?石壁庵基甚小,面臨太湖,背負石壁,縱橫數丈,壁下修竹成林,境甚幽邃。
石樓庵亦甚小,惟寺門外竹林數千竿,皆乾霄直上。東有高岡,登之亦可望太湖。
聖恩寺規模宏敞,郡中所無,雖經兵燹,寺外樹木盡摧為薪,而寺中佛像殿宇皆未毀,正殿前古柏四株,大者逾於司徒廟。至還元閣,觀所藏太公鐘及葉瑤所畫五十三參冊,有金耿庵對題。
登藏經閣,觀藏經已不全及血書《華嚴經》。
登鐘樓,樓三層,鐘懸上層,極大極精,鐘上鐫《法華經》全部,如指頂大,皆陰文,故疑是鐫非鑄也。
主人李君邀晚飯,同席江子山及其子奕之,並帳友陶君與駿叔。
初四日陰辰刻起,下船,與江奕之及駿叔偕歸。至木瀆,訪周子曾,未晤。至胥門碼頭上岸,訪七夕生,小坐,歸已抵暮。
初五日陰午後,盛杏蓀來,代鄭潤記,書濟成典票,知其即日起身往湖北。
初六日晴未刻,同人講德。
初八日晴先妣張太夫人八十冥誕,在寶積寺禮懺一日,親友來拜者,坐四席。
初九日睛午後,往晤應敏翁,托其談德馨錢鋪轉票事,並贈以種子古方及余平素按摩之功。往晤盛旭人、吳平齋,俱略談。
初十日晴午後,同人講德,勝四十一元。
十一日晴如冠九署糧道押運進京,道出於此,來晤暢談。
十二日雨午刻,請如冠九、彭芍亭、盛旭人,出所藏四王卷冊,與冠九觀。
十三日晴午後,?閒來,同訪旭人,偕往湖南會館,欲借其地演劇,先相度之。余與旭人同訪巧雲,小坐,抵暮而歸。余復往觀還巢新辟小園。
(眉批:余竭力作撮合山,而旭人後競娶張姬,論貌遠不如巧雲。舍此取彼,豈非前定之緣?)十四日往拜程味亭之母冥誕,留飯。
申刻;同人講德,勝十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