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關(民間習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過去,陝北鄉下極為落後,交通閉塞,缺醫少藥,人們生病,主要依靠一些土辦法和自身抵抗來恢復,所以孩子成長較為艱辛。為了使孩子健康生長、長大成人,孩子一生下來,愚昧的父母就將其“包鎖”出去,讓孩子認個“乾大”,企盼孩子大吉大利、茁壯成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過關
  • 外文名:pass
  • 地區:陝北
  • 國家:中國
簡介,詳細解釋,

簡介

被選擇包鎖孩子者,通常是懂一些手藝和法術的人。包鎖者每年要選定良辰吉日給孩子過一次“關”,帶一次“鎖”。屆時,孩子的家長則給包鎖者送一雙鞋和其它物什,以示酬謝。

詳細解釋

過關一般選擇在農曆四月初八或農村廟會期間。這一天,被包鎖的孩子帶上乾糧和笤帚,在父母的帶領下,向事先約定、預告的地點趕去。包鎖者早已做好準備,設定了一個用樹枝搭建成的門檻,一手拿著刀子,一手握著鈴鐺,口中念念有詞,說著一些詛咒鬼魅;祈求神靈保佑孩子平安的話語。被包鎖的孩子一字而排開,人人腰間系一根麻繩,身後拖著一根長長的乾草,順著設下的門檻依次爬過。每過一次門檻,包鎖者用刀斬一截乾草,意喻將災難斬盡。而孩子的父母則抱著孩子的衣衫,喊著孩子的乳名,要孩子“回家”。如此反覆多次。過完關之後,大人督促孩子將隨身帶的乾糧吃掉,把帶來的笤帚送給包鎖者,再給其付上些錢物,便將孩子領回家中,心靈得到了極大的安慰,對孩子的成長自然也就放心多了。
這樣一年過一次“關”,直到12歲為止。按照舊時說法,孩子到了12歲,靈魂就全了,可以抵禦魔鬼的糾纏和災難的降臨,再也不用勞心費神了。
過關有點近似於北方的跳大神。一般都由專司其職的“童子”(成年男性)施行。哪家孩子病了,先到“童子”那裡通報病情,由“童子”開出一份“關單”寫明過關的時間和準備的物品,除香燭、紙幣、鞭炮之外,一隻活母雞、一張大餅、一瓶白酒是必備的。是日晚,“童子”便帶著行頭來到病人家,吃過晚飯,便開始替病人“過關”,先點燭焚香祈禱一陣,然後才表演動作,只見“童子”赤著身子披一件紅里黑面的“披風”,頭扎紅綢,腰系紅帶,手拿兩把驅魔刀,那刀有點像建築工人的瓦刀,有刃,刀柄上有一串鐵環,揮舞起來會發出“哐郎”、“哐郎”的響聲。“童子”一邊念著咒語,一邊在屋內跳來跳去,那些看熱鬧的人們則圍站在門外、視窗或牆旮旯里偷看,在過關的高潮期一般有三個動作,一是在小木桶里燃燒黃元紙,然後用嘴向火上噴酒以膨出一團團綠色的火焰;二是將一隻活母雞當場剁頭,然後將雞血灑在室內,還要將雞頭窖在主家的門膛里;三是“童子”用驅魔刀在大膀上開刀放血,然後是放鞭炮,擊鼓收場,“童子”將大餅剁成若干塊,分給前來觀看的鄰人。無頭的雞和剩下的白酒,當然成了“童子”的囊中之物。過關時,還得給病人起一個“關名”,諸如“花關、喜關、留關”之類,以後當小名叫喚。
“童子”用刀砍自己膀子放血的事也是假的,就如魔術師做表演,先在刀刃上抹上一種化學劑,然後蘸上水,傾刻間進行化學反應,生成一些類似血色的水來,不知情的人便以為是血。
“過關”這一愚弄人的舊俗,至“文革”始,便在鹽阜大地銷聲匿跡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