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虎門》是清代詩人康有為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中用虎門形勢的雄壯險要和遺壘的殘破頹敗,當年抗擊侵略軍的激烈戰鬥和眼前侵略者的囂張狂暴作對照,抒發出憂時傷世的憤慨心情。全詩文辭瑰麗,風格雄渾。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過虎門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南海先生詩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過虎門①
粵海重關二虎尊②,萬龍轟斗事何存③。
至今遺壘余殘石④, 白浪如山過虎門。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虎門:在廣東珠江出海咽喉的穿鼻洋,東西有大、小虎山相對如門,所以稱虎門,是海防要塞。鴉片戰爭期間,虎門炮台屢次挫敗英國侵略軍的進犯。
②粵海:指虎門一帶的海面。粵,廣東省的別稱。重關:鴉片戰爭前夕,林則徐、關天培在虎門一帶設定三道防線,所以稱“重關”。二虎尊:是說大小虎山威風凜凜地蹲在那裡監視著海面。尊,同“蹲”。
③萬龍轟斗:指林則徐指揮虎門炮台與侵略軍展開激烈的炮戰。
④遺壘:留存下來的堡壘。
白話譯文
大虎山、小虎山雄踞南海,正所謂重關虎蹲,萬眾一心抗英激戰,往事不見蹤影。
舊時的炮壘只剩下一堆殘垣,唯見雪白的浪花鋪天過虎門。
創作背景
光緒十三年(1887年)秋,詩人秋遊香港,歸途中路經虎口,看到如山的白浪沖刷著鴉片戰爭時的廢壘殘石,勾起了深深的感慨,遂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句“粵海重關二虎尊”寫景,由遠及近,由海及山,勾勒出虎門的地理形勢。一個“重”字寫出了侵略者難以突破的層層險峻防禦關口,而一個“尊”字又寫出了“二虎”不可侵犯的雄偉氣勢。在如此形勢的戰略要地作戰正是英雄的用武之地,而且定能大獲全勝。從字面看是寫景,但在寫出這樣的景中已經包含和體現了詩人為什麼這樣寫的主觀情緒,“重關”與“二虎”的客觀形勢與勇猛必勝的主觀信念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次句“萬龍轟斗辜何存”,不僅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中以林則徐為首的愛國將士抵抗英軍侵略的英勇戰鬥最終未能抵禦敵人的入侵,而且在此抵抗敵人的戰鬥業績也永遠成為過去,以後再也不會存在和發生。原因是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致使虎門炮台被英國侵略者轟壞並拆毀防禦工事。詩人用“萬龍轟斗”四字追敘當年的英勇行為,表現了詩人對愛國將土抵抗侵略者的英勇奮戰的讚頌和緬懷,而“事何存”的反問強烈地譴責了清王朝的賣國投降主義政策。縱使有英勇不屈的將土有虎門這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雄關,然而清王朝最高統治者的腐敗無能和投降主義政策只能導致引狼入室的結果,使侵略者倍加肆無忌憚、得寸進尺,使中國的危機不斷加深,徹底淪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最後倆句“至今遺壘余殘石,白浪如山過虎門”,至今遺留下來的唯有殘石斷垣余壘,破敗不堪,一派悽愴蒼涼,只見白浪滔滔、洶湧而過,虎門似乎完全失去了當年的雄風偉力,虎山完全被“白浪如山”的氣勢所吞沒。撫今思昔,觸景生情,感慨無限。但詩人並沒有直言抒發,而是對清朝政府賣國投降政策的嫉憤、對當年輝煌抗戰業績高然無存的哀惋、對民族危亡深切憂患等等複雜情感都寄托在最後這兩句眼前凋零殘敗景象的描述之中。
全詩四句,只有一句言事,其餘三句均寫景。同是一個地方、一種環境,但戰前的景象與戰後的景象截然不同,形成虎虎生氣與殘敗不堪的強烈對比,這就在於詩人移情於景所致。詩人對戰與降的態度不同,對戰前和戰後歷史的心情不同,就在不同的景象描寫中即對景象的不同描寫中蘊含著詩人完全不同的情緒和評價。雖然全詩沒有一句直接抒發感情,但思想感情卻表達得淋滴盡致,盡在景象描述之中,盡在不言之中。
名家點評
湖南省詩詞協會常務理事王自成:“這首詩的結句,寫到將盡未盡的時候,突然用景物收住,留下一個畫面,給人回味。這種“以景結情”的手法,是比較好地繼承了古代詩歌的藝術,仍不失為警策之句。”(《詩詞曲賦名作鑑賞大辭典:詩歌卷》)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1927年),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長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晚年別署天游化人,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清光緒年間(1871—1908年)進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於士宦家庭,乃廣東望族,世代為儒,以理學傳家。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書法家和學者,信奉孔子儒家學說,曾擔任孔教會會長。著有《康子篇》《新學偽經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