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性客體

過渡性客體是第一個 “ 非我 ” 所有物(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最早出現在孩童的玩耍中,也是藝術經驗的前導指標,它不是母親所給予的,因為過渡性客體是兒童自己發現或創造的。它甚至比母親重要,是兒童「幾乎無法切割的一部份」 (Winnicott,7) 。常被用來代表過渡性客體的物品包括一條毯子、一件舊衣服、柔軟的玩偶或是呀呀兒語、不斷重複的動作等 ( 有些兒童甚至會創造旁人無法理解,但對其有特殊意義的話語 ) 。這些物品或聲音並不是過渡性客體本身,真實的過渡性客體是介於拇指與外在客體 ( 那些柔軟物品或特殊聲音 ) 之間的東西。 溫尼考特指出,「 ( 過渡性客體 ) 與外在客體 ( 母親的乳房 ) 和內在客體 ( 被內攝的乳房 ) 都有關係,但獨立於兩者… 當然,並非這些外在客體具有過渡性。它們代表嬰兒由與母親融為一體的狀態至認知母親是外在且分離的客體的過渡時期 」 (17) 。 對嬰兒而言,此客體有令她感到舒適安慰的作用,能對抗焦慮、寂寞,且能幫助她安然入睡。過渡性現象的本質與過渡性客體相同,唯它是涵蓋性更廣的用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過渡性客體
  • 性質: 非我 ” 所有物
  • 相近:過渡性現象
  • 類別:哲學
基本信息,詳細解釋,

基本信息

過渡性客體與現象對應潛能空間,潛能空間是一介於外在現實與內在現實間的空間,是主觀性客體和真正客體之間的經驗領域。在潛能空間,外在現實與內在現實得以融合,且矛盾現象能被接受。最初,在這空間或 中間經驗區, 嬰兒有全能的幻覺 (illusion of omnipotence) ,認為母親的乳房或周遭人士對它的照顧是屬於它的全能控制之下。潛能空間或 中間經驗區介於嬰兒的主要創造力和對外在客體的認知之間,嬰兒對外在客體的認知是依據現實測試 (reality-testing) 。

詳細解釋

在 潛能空間,孩童沉浸在玩耍遊戲之中,而不會遭受質疑。 就文化領域而言, 這種全能的幻覺在成人的藝術創造經驗、宗教、想像式生活和具創造力的科學工作等都被保留。事實上,潛能空間是各種文化活動的發源處, 溫尼考特認為「 過渡性現象擴散、傳播到介於『內在心靈現實』與『兩人同樣認知的外在世界』的中間區域,也就是說,擴散至整個文化領域」 (5) 。由此可見,玩耍 (playing) 在 溫尼考特的理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成人的藝術、科學都發源於孩童的玩耍。這也是他與弗洛依德最大的不同處,在他對兒童的觀察中,他發現 當 兒童在玩耍時,自慰的元素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他指出我們若將本能趨力與孩童的玩耍連結在一起,可能錯過發展過程中某種重要的元素。玩耍最早發生於嬰兒與母親或照顧者之間的潛能空間,從過渡性現象直接發展至玩耍,由獨自玩耍發展至與周遭客體一起玩耍,進而由一起玩耍至文化經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