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航海所用的天文觀察導航技術。是指用牽星板測量所在地的星辰高度,然後計算出該處的地理緯度,以此測定船隻的具體航向。牽星術的主要工具是牽星板。牽星板是測量星體距水平線高度的儀器,其原理相當於當今的六分儀。通過牽星板測量星體高度,可以找到船舶在海上的位置。牽星板共有大小十二塊正方形木板,以一條繩貫穿在木板的中心,觀察者一手持板,手臂向前伸直,另一手持住繩端置於眼前。此時,眼看方板上下邊緣,將下邊緣與水平線取平,上邊緣與被測的星體重合,然後根據所用之板屬於幾指,便得出星辰高度的指數。明代過洋牽星術常用的星座包括北辰星、織女星、布司星、水平星(船底星座α星)、北斗星、華蓋星、燈籠骨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過洋牽星
- 地區:雲南
- 記載:《武備志》
- 國家:中國
歷史考證,技術效果,內容,
歷史考證
據林荃考(雲南博物館研究館員,兼任中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雲南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副主任,雲南省歷史學會常務理事,雲南省鄭和研究會常務理事)證,《武備志》中收錄的《鄭和航海圖》及所附四幅“過洋牽星圖”,即:古里往忽魯謨斯過洋牽星圖;錫蘭山回蘇門答臘過洋牽星圖;龍涎嶼往錫蘭山過洋牽星圖;忽魯謨斯回古里過洋牽星圖。雖說只有四幅圖,但足以看出鄭和船隊在遠洋航行中如何解決正確判斷船舶位置與方向,準確確定航線等一系列重大技術問題,從而為後世留下了中國最早、最具體、最完備的關於牽星術的記載。
技術效果
林荃舉例說,鄭和船隊在橫渡孟加拉灣和印度洋時,由於海域遼闊,水天相接,沒有陸上物標可循,只有依靠羅經和天體導航。在七下西洋中,鄭和船隊以“過洋牽星圖”為依據,“惟觀日月升墜,以辨東西,星斗高低、度量遠近”,結果收到了“牽星為準,所實無差,保得無虞”的出奇效果。這種航海技術是鄭和船隊在繼承中國古代天體測量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套用於航海,從而形成了一種自成體系的先進航海技術,從而使中國當時天文航海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這個水平代表了十五世紀初天文導航的世界水平。
內容
載於明代茅元儀《武備志·鄭和航海圖》中的“過洋牽星圖”。每圖繪有一艘三桅三帆的海船,其四周標註舟師所使用的諸星象位置。
《鄭和航海圖》中附有四幅《過洋牽星圖》,它們不僅可讓我們重新目睹航海者站在甲板上觀察到的天象,而且透露了許多航行的秘密。
如果從北極看北極星,它應該在觀測者正上方90 度的高度上,如果站在赤道上看,它就處於地平線以上零度的高度。據這個道理,我們試圖根據北辰在《過洋星圖》上記載的變化,推測整支船隊的航向。第一幅圖註明“北辰星七指”,而第二幅圖則註明“北辰星一指”。北辰降低了六指,這表明船隊是在向南行駛。除北辰外,《過洋牽星圖》中還出現大量其他星體的名字。在鄭和時代,中國人已在北極星與其他星辰間建立起聯繫。中國人用牽星板來測量星體高度,進而確定船的位置,這種技術至少比歐洲領先兩到三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