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辯護

過度辯護指當加給一個人的行為過多的外部理由時,此人做此行為的外部動機會增多,內部動機減弱,直至外部動機完全剝奪內部動機的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過度辯護
  • 外文名:Excessive defense
  • 拼音:guo du bian hu
巴吉阿諾(Baggiano)的心理學理論
實驗證據:國外社會心理學家試驗:在幼稚園組織3組小朋友用彩色筆畫畫,第一組告訴小朋友只要用彩色筆畫畫就能得到獎品小貼畫,小紅花之類;第二組不承諾有獎品;第三組:承諾小朋友有獎品,但是測試者不會給;經過2周后,組織三組小朋友實驗室玩,發現3組中第一組用彩色筆的平均時間遠低於第二組,第三組稍低於第二組。
實例例舉:一位老人的住所經常有小孩在放鞭炮,老人身體不好受不了鞭炮聲的刺激,和小孩子們商量過幾次皆無用,於是便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告訴經常來放鞭炮的孩子:自己很喜歡放炮仗的聲音,願意每天給小孩們5元錢,讓他們在這兒放鞭炮。小孩子們當然很高興,又可以玩又有錢拿,總覺得很划算。
過了幾天,老頭很為難的告訴小孩子,因為最近手裡比較緊,可能每天只能給他們2元錢了。小孩子們當然有點不高興,不過想起始終有錢拿,於是還是答應了。
又過了幾天。老頭告訴小孩子們,由於家裡發生了一些特殊的事情,可能不能每天給他們錢了。小孩子們聽了很氣憤,指責了老頭的吝嗇之後,還號召周圍的小孩再也不要來這兒放鞭炮。
於是老人用這樣的方法獲得了寧靜。
案例解析:小孩子放鞭炮本來是出於一種興趣愛好,也就是一種內部動機。但是當老頭給這個行為一個合理化的理由——金錢獎勵的時候,小孩子便會在對自己行為歸因的時候歸結為外部動機,於是當外部動機被剝奪的時候,小孩子們放鞭炮的行為也就喪失了驅動力,從而消失。
過度辯護理論所揭示出來的外部動機對內部動機的剝奪預設了這樣兩個前提:
1。每個人都會有意或者無意的對自己的每個行為進行歸因,而歸因動機導致行為產生。
2。在歸因過程中,對外部動機的關注高於內部動機。
關注這一理論一是提醒我們在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辯解的時候,需要關注內部動機的存在,拒絕產生過度辯護。二是在教育、人際交往以及商業活動中也要注意過度辯護現象。
比如對於兒童感興趣的東西,多給予獎勵、支持、鼓勵等內部動機的支持,儘量少給獎品、金錢等外部鼓勵,這樣更加有利於兒童興趣的培養以及學習的持久性。
過度辯護理論屬於社會心理學的歸因以及態度範疇,和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理論有著預設前提的相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