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規劃

運輸規劃是運輸業比較全面的長遠發展計畫。從某種意義上說,運輸規劃也是一種巨觀調控,做好運輸規劃,對運輸業的發展十分重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運輸規劃
  • 類型:規劃
  • 隸屬:運輸業
  • 定義:運輸業比較全面的長遠發展計畫
運輸規劃的原則,運輸規劃的內容,運輸規劃的程式,

運輸規劃的原則

1.運輸規劃要符合國家長遠規劃
運輸業的規劃,應在國家的發展規劃指導下制訂。交通運輸建設規模和發展速度要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使運輸能力的增長與經濟和社會的運輸需求保持著合理的比例關係;交通運輸網的布局要適應工農業生產的布局、商業外貿布局、旅遊布局以及人口分布的需要。
2.運輸規劃要符合國情
制訂運輸規劃既要考慮國際慣例,也要符合中國國情。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東部和中部的經濟、交通較發達;西部地域廣闊,多為高原、大山,自然條件較差,交通不便,但資源豐富,極有發展前途。編制運輸規劃既要看到發展,也要考慮我國實際情況。對於資源密集的西部地區,運輸規劃應因地制宜採用大規模、大運量、低成本的運輸方式,如水運、鐵路水路聯運、公路水路聯運等。總之,編制運輸規劃應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不宜貪大求全,要講究經濟效益,講究實用。
3.運輸規劃要適應社會生產發展和市場需求
發展生產,交通運輸應先行。事實上,交通運輸是構造和奠定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物質基礎,是社會主義市場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不發展運輸市場,難以建設統一、有序、高效的全國市場體系。所以,編制運輸規劃,要注意適應社會生產的發展和市場要求。
4.運輸規劃要科學合理
運輸規劃是對未來運輸的一種調控方式,應做到科學合理。具體來說,制訂運輸規劃時既要考慮當前利益,也要考慮長遠利益;既要考慮局部利益,也要考慮整體利益;既要考慮運輸企業內部的利益,也要考慮與運輸企業相關的各方面的利益;所採用的方法,應將定性與定量方法結合起來。

運輸規劃的內容

在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中,運輸網的發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運輸規劃主要就是進行綜合運輸網的規劃。
進行綜合運輸網規劃時,考慮的主要內容有:
(1)貨流特點,包括貨物的發點和到點,表現為貨物的流量和流向;
(2)運輸方式,就是在一定貨流的條件下,可能採用的運輸方式和運輸工具;
(3)運輸線路,在貨物到發點之間可能有多條線路相通,通過不同的線路就使運輸網有不同的布局,並使幾種運輸方式有不同的連線方式;
(4)運輸技術裝備,這是構成運輸網規劃方案的技術因素,對每一種運輸方式來說,裝備技術水平不同,它所形成的運輸能力也不同;
(5)營運組織特點,在一定的技術裝備條件下採用不同的營運組織方式所表現出來的運輸能力是不同的。
目前,運輸業仍是制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瓶頸”產業,要適應國民經的發展,必須做好運輸規劃。
國家對運輸業的發展已經制訂了巨觀規劃。如2004年12月,國務院審議通過了《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規劃確定的國家高速公路網採用放射線與縱橫格線相結合的布局形態,構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以及橫連東西、縱貫南北的公路交通大通道,包括7條首都放射線、9條南北縱向線和18條東西橫向線,簡稱為'7918網”,總規模大約為8.5萬公里。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建成後,可以形成“首都連線省會、省會彼此相通、連線主要地市、覆蓋重要縣市”的高速公路網路。這個網路能夠覆蓋10多億人口,直接服務區域GDP占全國總量的85%以上;實現東部地區平均30分鐘、中部地區平均1小時、西部地區平均2小時抵達高速公路,客貨運輸的機動性將有顯著提升。
國家高速公路網是中國公路網中最高層次的骨幹通道,主要連線大中城市,包括國家和區域性經濟中心、交通樞紐、重要對外貿易口岸;主要承擔區域間、省際間以及大中城市間的快速客貨運輸,保障提供高效、便捷、安全、舒適的服務。

運輸規劃的程式

運輸系統網路規劃程式,大致包括以下主要步驟:
1.規劃的目標論述
首先必須充分論證該地區進行運輸規劃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現實性。在制訂運輸規劃時還必須服從於該地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堅持實事求是、講究科學和講究經濟效益的原則,從本地區的特點出發,既要有長遠的戰略思想,又要結合現有實際狀況統籌安排。
2.組織和準備過程
(1)組織工作。首先要組織規劃人員研究本次交通運輸規劃的目的,學習國家和地方政府對規劃區的政策和要求,同時要深入細緻地研究技術路線,確定參加本次規劃工作的人選。
(2)準備工作。根據交通運輸規劃的具體要求,首先必須蒐集規劃區的有關數據和資料:①人口水平,勞動力就業狀況;②社會經濟活動數據;③土地利用情況的調查;④交通運輸系統的現狀;⑤客流量、貨流量以及O—D流(生成地-目的地貨流)分布等數據和資料;⑥有關法律、法令以及政府的政策;⑦本次運輸規劃的資金來源;⑧粗略估計規劃後的社會效益;⑨全面檢查所調查的資料和數據的精確度;⑩根據所獲得的不同類型的數據,建立資料庫。
3.分析規劃的現存條件和標定各類模型
在分析規劃區的現存條件的基礎上,套用調查的基年數據,對運輸規劃所建立的運輸需求預測模型(交通量發生和吸引模型)、交通量分布模型、運輸方式選擇模型和網路分配模型(簡稱為“四步驟”模型),進行標定。由於模型的數學表達式不同,所採用的標定方法也各不相同。模型標定後,才可能用來對該區域進行交通運輸系統規劃。
4.建立運輸系統規劃的基礎模型
利用規劃區歷年來的人口和社會經濟的調查數據,建立運輸系統規劃的基礎模型。它包括:(1)人口預測模型;(2)社會經濟活動模型;(3)土地利用模型。有了這些模型,才能計算規劃年的交通運輸需求量,這是交通運輸網路規劃的基礎。否則就沒有條件用四步驟模型進行網路規劃。
5.運輸系統網路規劃
運輸系統網路規劃是整個規划過程一個最關鍵的步驟,它是利用已標定的網路規劃模型和規劃區預測年的交通量,對該地區未來的交通運輸網路進行規劃,所採用的模型是:
(1)運輸需求預測模型。利用這個模型計算該地區規劃年的交通發生量和吸引量,有了這些數據,才可能利用其他模型實現該地區運輸系統的網路分配。
(2)交通量分布模型。交通量分布模型的作用是把預測年的交通發生量和吸引量,通過疊代運算而得到交通量分布(O—D矩陣)。
(3)運輸方式選擇模型。運輸方式選擇是運輸規劃的重要步驟,從運輸方式看,運輸系統可分為公路運輸、鐵路運輸、航空和水上運輸,根據規劃區的具體條件,利用這個模型來選擇最佳的運輸方式。
(4)網路分配模型。網路分配是區域運輸系統網路規劃最後一個重要步驟,利用上面提到的前3個基礎模型所獲得的預測數據再加上第4個模型,就可以把交通量較合理地分配到該區域的運輸網路中去,從而解決該地區的網路分配問題。對新規劃的地區,可以解決整個區域的路網規劃;對已建成的地區,可以解決交通量在路網中的分配,從而確定現有的網路密度是否與交通發展相適應,以便採取相應的措施建立最佳化的運輸網路系統。
(5)模型的有效性及其精度分析。任何模型都是對現實存在或計畫建立的系統的一種抽象和簡化,它不可能是客觀系統的簡單射影,在各個方面、各個細節上都和客觀系統相一致的模型是不存在的。
對運輸系統網路規劃所建立的模型和客觀系統之間的差別是模型有效性分析要回答的關鍵問題。
有效性檢驗包括兩部分:模型抽象的有效性和模型轉換的有效性。模型抽象的有效性是指模型反映客觀系統的真實程度,經過與現實系統的對照、修改和驗證後,模型越能較真實地描述現實系統,為現實系統所套用,所建立的模型也就越有效。模型轉換的有效性是指由數學模型轉換成計算機軟體的可能性,如果能保證轉換成計算機軟體,說明模型轉換的有效性更好。
目前,國內外還沒有統一和有效評定運輸系統網路規劃模型有效性的方法。如果所模擬的系統是一個現實公路網路規劃系統,評價網路規劃模型有效性的最好方法是用實際發生的數據模擬輸入,比較模擬輸出和實際結果之間的差別,從而得到對模型有效性的評定。
6.長遠規劃
(1)確定運輸系統網路規劃的階段和實施步驟;
(2)落實網路規劃及實施的經濟來源;
(3)確定負責和管轄區的範圍;
(4)解決省與省或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網路接口問題。
7.近期規劃
根據長遠規劃的要求,近期規劃主要考慮的問題:
(1)確定近期規劃項目和具體實施的辦法;
(2)落實資金來源;
(3)確定建成期限。
8.完成區域運輸系統網路規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