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背景
通常,貨櫃通過設定在箱體角部的四個頂角件和四個底角件進行堆疊定位,並通過該角件實現轉運過程中在船體或專用運輸車輛上的固定。對於標準貨櫃來說,相鄰角件的間距是按標準設定的,因而不同廠家生產的貨櫃之間,以及貨櫃與運輸設備的載物面之間可以實現統一的定位、堆碼。而對於非標準貨櫃來說,其相鄰角件的間距不符合通常的標準要求,因而在運輸過程中會帶來一些問題。例如如圖1所示的非標準貨櫃10,如果採用標準的貨櫃運輸設備1來裝運,那么貨櫃在寬度方向只能跳裝,會造成艙位45的浪費。另外,在跳裝時,貨櫃的角件11與運輸設備的角件4之間通常難於精確對準,因而會降低運輸安全性。如果採用其它運輸設備,如散貨船等,以散裝運輸的方式來運送非標準貨櫃,通常需對運輸設備自身進行技術改造,導致運輸成本增加。
發明內容
專利目的
《運輸平台及運輸單元》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運輸平台,以使得非標準貨櫃能夠利用該運輸平台在標準貨櫃上以及標準貨櫃的運輸設備上實現堆碼。
《運輸平台及運輸單元》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還在於提供一種運輸單元,以使得多個非標準貨櫃可以緊密排列、並排堆碼,從而節約艙位。
技術方案
《運輸平台及運輸單元》提出了一種運輸平台,用於堆碼非標準貨櫃。該運輸平台包括一對橫樑;以及分別連線在該一對橫樑之間的一對縱梁。其中,該每個橫樑包含至少一個頂角件,設定在該橫樑的上部,用於與該非標準貨櫃的底角件相配合,使得在使用狀態下分別位於相鄰運輸平台上的兩個相鄰的 頂角件的中心距與該非標準貨櫃的寬度方向上的角件中心距相適應;和一對底角件,設定在該橫樑的下部,其中心距與ISO標準貨櫃寬度方向上的角件中心距相適應。
該橫樑和縱梁的長度分別與ISO標準的貨櫃的寬度和長度相適應。
該每個橫樑上部設有兩個頂角件,保持預定中心距。
優選地,該每個橫樑的上部設有三個頂角件,其中兩個設定在該橫樑的端部。另外一個頂角件與位於橫樑端部的兩個頂角件中的一個保持預定中心距。
優選地,該每個橫樑的上部設有四個頂角件,其中兩個設定在該橫樑的端部。另外兩個頂角件保持預定中心距。
優選地,設定在該一對橫樑上的相應的底角件彼此對準,並且設定在該一對橫樑上的相應的頂角件彼此對準。
該運輸平台還包括設定在該一對橫樑和/或該一對縱梁之間的一個或多個加強件。
為實現上述目的,《運輸平台及運輸單元》還提供了一種運輸單元,用於堆碼非標準貨櫃。該運輸單元包括多個上述運輸平台,該每個運輸平台包括:一對橫樑;以及分別連線在該一對橫樑之間的一對縱梁。其中,該每個橫樑包含至少一個頂角件,設定在該橫樑的上部,用於與該非標準貨櫃的底角件相配合,使得在使用狀態下,該運輸平台上的該至少一個頂角件與相鄰運輸平台上的該至少一個頂角件之間的中心距與非標準貨櫃的寬度方向上的角件中心距相適應;以及一對底角件,設定在該橫樑的下部,其中心距與ISO標準貨櫃寬度方向上的角件中心距相適應。
該橫樑和縱梁的長度分別與ISO標準的貨櫃的寬度和長度相適應。
該運輸單元包含第一運輸平台,其中在該每個橫樑的上部設定有三個頂角件,其中兩個設定在該橫樑的端部。
該運輸單元包含第二運輸平台,其中在該每個橫樑的上部設定有三個頂角件,其中兩個設定在該橫樑的端部,位於中間的頂角件與設定在端部的頂角件的其中一個保持預定中心距。
在使用狀態下,該第一運輸平台的位於橫樑中間的頂角件與該第二運輸平台的位於橫樑端部的一個頂角件的中心距與該非標準貨櫃的寬度方向上的角件中心距相適應。
該運輸單元包含第三運輸平台,其中在該每個橫樑的上部設定有四個頂角件,其中兩個設定在該橫樑的端部,另外兩個位於該橫樑的中間並保持有預定中心距。
在使用狀態下,該第二運輸平台的該位於中間的頂角件與該第三運輸平台的該位於中間的頂角件的其中一個的中心距與該非標準貨櫃寬度方向上的角件中心距相適應。
改善效果
《運輸平台及運輸單元》的運輸平台結構簡單,易於加工並且便於使用。利用《運輸平台及運輸單元》的運輸平台和運輸單元,可以方便地實現非標準貨櫃與標準貨櫃之間或者在標準貨櫃運輸設備上的堆碼,從而使非標準貨櫃能夠像標準貨櫃一樣被緊密排列,從而能夠有效地提高堆碼空間的利用率,降低其儲運成本。在不使用時,《運輸平台及運輸單元》的運輸平台可以分解為多個運輸平台,這些運輸平台可以相互堆碼,也可以與標準貨櫃進行堆碼,從而便於運輸平台自身的存儲,並且不會浪費艙位。
附圖說明
圖1示出了在2007年2月之前技術中利用標準的貨櫃裝運設備運送非標準貨櫃的情形;
圖2A~2C分別為《運輸平台及運輸單元》運輸平台的俯視圖、側視圖和左視圖;
圖3為根據《運輸平台及運輸單元》另一實施例的運輸平台示意圖;
圖4A為利用《運輸平台及運輸單元》的運輸平台並排堆碼多個非標準貨櫃的示意圖;
圖4B為圖4A的側視圖;
圖5為圖4A的局部視圖,去除了其中的標準貨櫃;
圖6《運輸平台及運輸單元》的運輸平台與標準貨櫃之間進行堆碼的示意圖;
圖7為多個運輸平台相互堆碼的示意圖。
技術領域
《運輸平台及運輸單元》涉及物流領域中用於堆碼定位的器具,具體涉及一種用於非標準貨櫃運輸的運輸平台以及運輸單元。
權利要求
1.一種運輸平台,用於堆碼非標準貨櫃,其特徵在於,包括一對橫樑;以及一對縱梁,分別連線在該一對橫樑之間,其中,該每個橫樑包含至少一個頂角件,設定在該橫樑的上部,用於與該非標準貨櫃的底角件相配合;和一對底角件,設定在該橫樑的下部,其中心距與ISO標準貨櫃寬度方向上的角件中心距相適應。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輸平台,其特徵在於,該橫樑和縱梁的長度分別與ISO標準貨櫃的寬度和長度相適應。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運輸平台,其特徵在於,該每個橫樑上部設有兩個頂角件,保持預定中心距。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運輸平台,其特徵在於,在該每個橫樑的上部設定有三個頂角件,其中兩個設定在該橫樑的端部。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運輸平台,其特徵在於,另外一個頂角件與位於橫樑端部的兩個頂角件中的一個保持預定中心距。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運輸平台,其特徵在於,該每個橫樑的上部設定有四個頂角件,其中兩個設定在該橫樑的端部。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運輸平台,其特徵在於,另外兩個頂角件保持預定中心距。
8.根據權利要求1~7任一項所述的運輸平台,其特徵在於,設定在該一對橫樑上的相應的底角件彼此對準,並且設定在該一對橫樑上的相應的頂角件彼此對準。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輸平台,其特徵在於,還包括設定在該一對橫樑和/或該一對縱梁之間的一個或多個加強件。
10.一種運輸單元,用於堆碼非標準貨櫃,其特徵在於,該運輸單元包括多個運輸平台,該每個運輸平台包括:一對橫樑;以及一對縱梁,分別連線在該一對橫樑之間,
其中,該每個橫樑包含至少一個頂角件,設定在該橫樑的上部,用於與該非標準貨櫃的底角件相配合,使得在使用狀態下,該運輸平台上的該至少一個頂角件與相鄰運輸平台上的該至少一個頂角件之間的中心距與該非標準貨櫃的寬度方向上的角件中心距相適應;以及一對底角件,設定在該橫樑的下部,其中心距與ISO標準貨櫃寬度方向上的角件中心距相適應。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運輸單元,其特徵在於,該橫樑和縱梁的長度分別與ISO標準貨櫃的寬度和長度相適應。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運輸單元,其特徵在於,該運輸單元包含第一運輸平台,其中在該每個橫樑的上部設定有三個頂角件,其中兩個設定在該橫樑的端部。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運輸單元,其特徵在於,該運輸單元包含第二運輸平台,其中在該每個橫樑的上部設定有三個頂角件,其中兩個設定在該橫樑的端部,位於中間的頂角件與設定在端部的頂角件的其中一個保持預定中心距。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運輸單元,其特徵在於,在使用狀態下,該第一運輸平台的位於橫樑中間的頂角件與該第二運輸平台的位於橫樑端部的一個頂角件的中心距與該非標準貨櫃的寬度方向上的角件中心距相適應。
15.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運輸單元,其特徵在於,該運輸單元包含第三運輸平台,其中在該每個橫樑的上部設定有四個頂角件,其中兩個設定在該橫樑的端部,另外兩個位於該橫樑的中間並保持有預定中心距。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運輸單元,其特徵在於,在使用狀態下,該第二運輸平台的該位於中間的頂角件與該第三運輸平台的該位於中間的頂角件的其中一個的中心距與該非標準貨櫃寬度方向上的角件中心距相適應。
實施方式
如圖2A~圖2C所示,《運輸平台及運輸單元》的運輸平台50包括一對橫樑51和連線在這一對橫樑之間的一對縱梁52。橫樑51和縱梁52構成了《運輸平台及運輸單元》運輸平台的主體框架結構。在橫樑51和/或縱梁52之間還可以設定一個或多個加強件, 以提高運輸平台50的整體強度。例如,可以在相鄰的橫樑51和縱梁52之間設定加強板58,還可以在相對的縱梁52之間設定加強梁59,等等。
在在每個橫樑51的下部設有一對底角件56,其中心距與ISO標準貨櫃寬度方向上的角件中心距相適應。而相對橫樑上的相鄰底角件56的中心距與ISO標準貨櫃長度方向上的角件中心距相適應。對於40′標準貨櫃來說,其寬度方向上的相鄰底角件的中心距為2259毫米,而長度方向上的相鄰底角件的中心距為11985毫米。這樣,運輸平台50可以通過底角件56堆碼在ISO標準貨櫃的頂角件上。優選地,設定橫樑51和縱梁52的長度分別與ISO標準貨櫃的寬度和長度相適應,使得運輸平台堆碼在標準貨櫃上時能夠與標準貨櫃基本對齊。在每個橫樑51的上部均設有至少一個頂角件54,例如頂角件54b,用於與非標準貨櫃的底角件相配合。這樣,通過設定多個運輸平台50,並恰當設定頂角件54b的位置,就可以實現利用標準貨櫃艙位堆碼非標準貨櫃。優選地,用於與非標準貨櫃的底角件相配合的頂角件54b嵌入在橫樑51中,以增加角件的強度和抗衝擊能力。優選地,設定在該一對橫樑上的相應的底角件彼此對準,並且設定在該一對橫樑上的相應的頂角件彼此對準。
為了節約空間,通常希望將非標準貨櫃並排堆碼,並使得相鄰的非標準貨櫃的儘可能排列緊密。因而,在運輸平台50的每個橫樑51的上部通常設有兩個頂角件54b和54c,用於與分別設定在相鄰非標準貨櫃上的兩個相鄰底角件相配合,所述兩個頂角件54保持一預定的中心距,該中心距對應於預先設定的分別位於相鄰非標準貨櫃上的兩個相鄰底角件的中心距,使得相鄰的非標準貨櫃之間可以保持預定間隔。
優選的,在每個橫樑51兩端的上部,對應於相同橫樑上的一對底角件56的位置上,還設有一對頂角件54a和54d,其中心距與ISO標準貨櫃的寬度方向上的角件中心距相適應。這樣,運輸平台50與標準貨櫃20之間可以方便的相互堆碼(如圖6所示),多個運輸平台50之間也可以相互堆碼(如圖7所示)。通常,用於與非標準貨櫃的底角件相配合的頂角件,如54b和/或54c,位於與標準貨櫃角件中心距相對應的一對頂角件54a和54d之間。
如圖3所示,根據《運輸平台及運輸單元》另一實施例的運輸平台50′的橫樑51′上設有三個頂角件54′a、54′c和54′d。其中,頂角件54′a和54′d位於橫樑端部,其中心距 符合ISO標準貨櫃的寬度方向上的角件中心距並分別與兩個底角件56′相對應;而頂角件54′a和54′b的保持預定中心距,該中心距與預先設定的分別位於相鄰非標準貨櫃上的兩個相鄰底角件的中心距相適應,使得相鄰的非標準貨櫃之間可以保持預定間隔。這樣的設定使得頂角件54′a可以與頂角件54′d相配合,用於實現多個運輸平台之間以及運輸平台與標準貨櫃之間的堆碼;而且還使得頂角件54′a可以與頂角件54′c相配合,用於實現多個非標準貨櫃的緊密排列。
如圖4A所示,多個運輸平台可以組成運輸單元100,從而可以在一排標準貨櫃20上並排堆碼多個非標準貨櫃10,並使得這些非標準貨櫃排列緊密,以節約空間。在這裡,運輸單元100中的每個運輸平台分別設定在一個標準貨櫃20上。如圖4B所示,對於長度也超過標準的非標準貨櫃10,運輸單元100的各頂角件可以與設定在非標準貨櫃10底部中間位置的底角件11或角件連線孔(圖中未示出)相配合,從而實現非標準貨櫃的堆碼。當然,《運輸平台及運輸單元》的運輸平台也可用於在甲板或其它適合的位置堆碼非標準貨櫃。
如圖5所示,《運輸平台及運輸單元》的運輸單元100包括多個運輸平台150、250、350和450。優選地,恰當設定位於相鄰運輸平台上的用於與非標準貨櫃10的底角件相配合的兩個相鄰的頂角件的中心距,使其與非標準貨櫃10的底角件中心距相對應,從而使非標準貨櫃10可以跨越不同運輸平台進行堆碼。同時,對於其中的一個或多個運輸平台,還可以在其橫樑上設定兩個用於堆碼非標準貨櫃的頂角件,並且設定這兩個頂角件的中心距,使其對應於相鄰非標準貨櫃上的相鄰底角件的中心距相對應,
具體來說,在這裡,運輸平台150的每個橫樑上設有三個頂角件154a、154b和154d,其中頂角件154a和154d設定在橫樑端部。運輸平台250的每個橫樑上設有三個頂角件254a、254b和254d,其中頂角件254a和254d設定在橫樑端部。運輸平台350的每個橫樑上設有四個頂角件354a、354b、354c和354d,其中頂角件354a和354d設定在橫樑端部,頂角件354a和354d預定中心距,用於使相鄰的非標準貨櫃之間保持預定間隔。運輸平台450上的頂角件設定與運輸平台350類似。在運輸單元處於使用狀態時,運輸平台150的位於中間的頂角件154b與運輸平台250端部上的頂角件254a的中心距與非 標準貨櫃的寬度方向上的角件中心距相適應。運輸平台250的位於中間的頂角件254b與該第三運輸平台的位於中間的頂角件354b的中心距與該非標準貨櫃寬度方向上的角件中心距相適應。
《運輸平台及運輸單元》的運輸平台在不使用時,可以利用其對應於標準貨櫃中心距的頂角件和/或底角件進行堆碼。如圖6所示,多個運輸平台50中的每個可以堆疊在一個標準貨櫃20上。優選地,每個運輸平台50的長度和寬度分別與標準貨櫃的長度和寬度相對應。這樣,在堆碼後,運輸平台50在外形上可以和標準貨櫃20基本對齊。如圖7所示,多個運輸平台50之間也可相互堆碼。在堆疊好的運輸平台上,還可在繼續堆碼標準貨櫃。因而這種堆疊不會浪費艙位。
榮譽表彰
2016年12月7日,《運輸平台及運輸單元》獲得第十八屆中國專利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