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解剖學(學科名稱)

運動解剖學(學科名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體育科學學科之一。運動解剖學是人體解剖學的一個分支,它是在人體解剖學基礎上研究體育運動對人體形態結構生長發育的影響,探索人體機械運動規律及其與體育運動技術關係的一門學科。運動解剖學隸屬運動人體科學類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先導課,也是體育教育專業的一門必修課

基本介紹

研究內容,學科起源,發展歷史,

研究內容

運動解剖學是運動形態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正常人體解剖學基礎上研究體育運動對人體形態結構產生的影響及其規律的一門新興學科。它重點研究運動器官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等,其具體研究課題有:關節運動幅度與肌肉發力的關係、機械力對骨組織的影響、運動訓練時肌肉內血管形態的變化、運動對肌纖維形態結構的影響、運動終極形態的變化以及旋轉運動和直線加速運動對平衡器官的影響等。
體育運動和健身鍛鍊對人體器官、組織、細胞形態結構影響的基礎或/和套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骨、關節、骨骼肌、心臟、血管、肝臟、腎臟、肺、大腦、脊髓和內分泌及感覺器官等的形態學基礎研究,近年來有趨向於超微結構研究水平發展的趨勢。
運動與骨和軟骨形態學及其計量學研究主要集中在運動對骨和軟骨影響的微細結構的觀察;套用組織、細胞的形態計量學理論和方法對運動引起的骨和軟冒形態結構的變化進行定量研究,近年來有趨向於骨和軟骨超微結構的形態計量學和生化標誌物及基因表達等研究水平發展的趨勢。
運動與關節和骨骼肌形態結構、功能、創傷和修復的形態學基礎和套用研究主要集中在骨骼肌的纖維類型、關節和骨骼肌神經支配、疲勞、創傷與修復的基礎研究;關節肌工作與發力特徵,尤其是六大關節與脊柱肌群工作的力學特徵及不同項目運動員力量訓練的套用研究。近年來有趨向於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兩極水平發展的趨勢。
運動與心血管重塑的生物學研究主要集中在運動心臟肥大的生物學機制,運動性心臟與病理性心臟的區別,近年來有趨向於運動心臟的心肌間質成分變化機制、心臟內分泌調節機制、運動與血管重塑的調節、心肌和平滑肌活細胞代謝特徵以及心肌和平滑肌細胞基因表達等研究水平發展的趨勢。
運動與內臟器官形態結構與功能的基礎研究主要集中在運動與肝臟、胰臟、肺、腎、睪丸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近年來有趨向於內臟器官分子研究水平以及向胃、腸形態結構與功能及消化道菌落種群研究的發展趨勢。
運動與神經系統各器官形態結構與功能的基礎研究主要集中在運動與大腦皮質、海馬、小腦皮質、脊髓灰質神經元微細結構與疲勞和學習記憶的影響。近年來有趨向於超微結構以及分子和基因表達研究水平發展的趨勢。
兒童青少年運動員的形態選材與優秀運動員的身體形態特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體的身高、體重、機體各環節圍度、長度與比例,骨齡、皮紋以及其遺傳特徵與不同項目運動員體型特徵和選材指標研究。近年來有趨向於優秀運動員“基因解剖學”及DNb多態研究水平發展的趨勢。
人體結構機械運動規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運動器官的機械運動規律,心臟、血管的彈性結構、力學特徵,體位變化與內臟器官狀態、胃腸蠕動和血流動力學特徵等方面的研究。近年來有趨向於機械信號與細胞及分子變化機制研究水平發展的趨勢。
運動傷病的形態學基礎研究主要集中在骨折癒合、膝關節半月板的形態結構、關節軟骨和韌節的修補與置換、末端病的形態結構變化、椎間盤的結構與運動損傷的關係等的研究。近年來有趨向於幹細胞移植與基因導入治癒運動性傷病基礎研究水平發展的趨勢。
運動健身增強機體器官功能和對疾病器官形態與功能逆轉的基礎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體重要器官如運動與骨的生長發育和骨折癒合;運動與關節的靈活性、穩定性;運動與骨骼肌的伸展性、彈性以及發展力量和柔韌性的手段與方法研究;運動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骨質疏鬆症逆轉的基礎研究。近年來有趨向於胃、肝、腎、肺等器官功能增強和疾病逆轉的基礎研宄並向基因水平發展的趨勢。
運動與細胞凋亡研究主要集中在運動與骨、軟骨、骨骼肌、心肌、腦、腎、肝等組織的細胞凋亡形態特徵、氧化應激的研究。近年來有趨向於凋亡的細胞信號轉導途經、基因調控以及疾病、凋亡與運動逆轉等水平發展的趨勢。

學科起源

運動解剖學是從解剖學和力學的發展中建立起來的。在15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著名藝術家、學者L.達·文西在繼承前輩的基礎上,研究人體肌肉結構,運用力學原理敘述了人體重心、平衡與阻力中心之間的關係,敘述了人體站立、步行以及肢體在運動中的協調作用等,發展了停頓千年的解剖學,成為人體運動學的創始人。伽利略的學生、義大利著名力學家G.A.博雷利,把數學公式套用於肌肉運動,探索了各種肌肉發力的數量,確定了人體總重心的位置,分析了人與動物的各種主要動作等。

發展歷史

公元前3-2世紀,古希臘的格羅菲爾(前344一前280年) 、愛拉西斯特拉特(生卒不詳) 、蓋倫(131—201年)就已經開始解剖學的研究。格羅菲爾進行人體解剖的創舉為人體解剖學研究首開先河,被後人公認為是解剖學的奠基人。
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卓越的科學家達·文西(1452—1519年)從機構性能角度對人體結構作了分析,提出了人體運動服從力學定律的現點。同時他還對肌肉的附著點進行了詳盡的研究,繪製了許多解剖學簡略圖譜。由於達·文西最先描述了人步行時肢體在運動中的協調作用、以及站立、起立和跳躍時的力學原理,而成人體運動學說的創始人。
1543年,人類史上最傑出的解剖學家、人體構造機能的開拓者——比利時的A· 維薩里(1514—1564年)出版了《人體之構造》(7冊)傳世巨著。書中糾正了希波克拉第(前460一前377年)和蓋倫的許多錯誤曲解剖學見解,並系統地描述了人體結構。維薩里的傑出貢獻,成為現代解剖學的創立人。
運動解剖學的創建始於17世紀。義大利解剖學家G.A鮑列里(1608—1679年)運用力學原理和數學方法研究骨骼在運動過程中的槓桿作用,肌肉運動,以及人體總重心的位置。在1680年左右.他發表了“論動物之運動”論文,文中闡述了各種肌肉發力的大小以及結構和空氣、水的阻力等內容。他被譽為“現代動力學的真正創始人”、“運動系統理代生物力學之父”。
17世紀下半葉,丹麥解剖學家尼爾斯·斯登森(1648—1686年)出版了關於肌肉功能的創時代巨著《肌肉學原理》對肌肉的大體結構和收縮現象作了精闢的闡述,被公認為肌肉力學奠基人。
1 8、19世紀中.還有許多傑出的解剖舉家對運動解剖學觀點、理論的建立作出了很大貢獻。德國解剖學家韋伯三兄弟最早研究肌肉收縮過程中單塊肌肉長度縮短問題;德國布朗(1831—1892年)和菲舍爾(186I一1917年)創建了測量人體重心位置的方法,英國查理·比佛(1854—1908)對肌肉工作性質進行了分類,德國沃爾夫(1836—1902年)提出了著名的沃爾夫定律等等。19世紀末,由俄國三位偉大的解剖學家和生理學家皮羅諾夫(1810一1881年)、謝切諾夫(1839—1905年)、列斯加夫特(1837—1909年)總結和完善了運動解剖學理論,使運動解剖學學科創立於世。其中.列斯加夫特也是“理論解剖學”的創立者,他對運動解剖學的形成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進入19世紀後,由於顯微鏡技術的提高和攝影的發明,解剖學的研究也由巨觀世界進入微觀世界,由靜止狀態進入活動狀態。體育運動的發展對建立和充實運動解剖學理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並創造了有利條件。這一時期,美國人E.馬布里奇著有《動物運動》、《人體外形運動》等書。俄國人П.Ф.列斯加夫特曾發表過許多著作,敘述了有關人體比例及人體姿勢和運動方面的材料。他還有關於解剖學基礎、解剖學與體育的關係、學校中體育課的基本任務以及人體運動理論等方面的著述。這些學者都為運動解剖學的正式建立做出了貢獻。
20世紀40年代以來,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醫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心理學相繼發展起來,運動解剖學也從人體解剖學中獨立出來,形成一門新的學科。先進技術,如肌電圖儀、電子顯微鏡、動態應變儀、高速電影攝影機以及螢光透視技術、光彈性測力技術等的發展,對人體運動時的力學參數、動作環節的分析、身體深部結構的運動、微細構造的變化和骨的受力情況等提供了深入研究的有利條件。這時期的主要成就,如美國A.斯坦德勒著的《正常和病理狀態下的人體運動學》,被認為是醫學領域中的經典的人體運動學參考書。蘇聯М.Ф.伊萬尼茨基著有《人體解剖學》,1956年已被譯成中文出版。他被認為是蘇聯運動解剖學的先驅,60年代以後他吸取了人類學與實驗生物學的內容,將運動解剖學發展成為運動形態學。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理論與技術的發展,運動解剖學研究又從細胞、亞細胞研究擴展到分子與基因水平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尤其在運動心臟、運動性微損傷、運動性疲勞及過度疲勞的機理研究方面,有了新的認識。提出了在運動狀態下,組織病理性改變和生理性改變之間差別的特殊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