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證
1.骨傷科疾病
骨折術後、軟組織損傷、關節病變、脫位和損傷、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頸椎病、手外傷後、腰腿痛、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脊柱炎、截肢術後、斷肢再植術後等。
2.內科疾病
缺血性心臟病、新近發生的心肌梗死、冠狀動脈搭橋術後、冠狀動脈支架術後、心臟瓣膜置換術後、心臟瓣膜修補術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3.神經科疾病
腦血管疾病(腦梗死、腦出血、腦栓塞等)後遺症,脊髓損傷、帕金森病、周圍神經損傷等。
4.其他
小兒腦性癱瘓等。
禁忌證
1.絕對禁忌證
生命體徵不平穩;存在嚴重併發症如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新發深靜脈血栓、壓瘡等;嚴重的心肺功能障礙;嚴重骨質疏鬆;合併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損傷且未癒合;病理性骨折;骨折延遲癒合、不癒合等。
2.相對禁忌證
嚴重的缺血性心臟病或高血壓,增殖性視網膜病變,1型糖尿病等。
訓練技術
常用的訓練技術:
1.關節活動技術
(1)主動運動患者主動用力收縮肌肉完成的關節運動或動作,以維持關節活動範圍的訓練。常用各種徒手體操或器械體操。
(2)主動助力運動在外力輔助下,患者主動收縮肌肉完成的運動或動作。助力可由治療師、患者健肢、器械、引力或水的浮力提供。這種運動常是由被動運動向主動運動過渡的形式,其目的是逐步增強肌力。常用懸吊練習、滑輪練習和器械練習。
(3)被動運動患者自身或在治療師幫助下完成關節運動,以維持和增大關節活動範圍的訓練方法。
2.軟組織牽伸技術
牽伸是拉長攣縮或短縮軟組織的治療方法。目的是為改善或重新獲得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伸展性,降低肌張力,增加或恢復關節的活動範圍。根據牽伸力量的來源、牽伸方式和持續時間,可以把牽伸分為手法牽伸、器械牽伸和自我牽伸。臨床上主要用於軟組織攣縮、粘連或瘢痕形成引起的肌肉、結締組織和皮膚縮短、關節活動範圍降低等。
3.肌力訓練技術
根據超量負荷的原理,由治療師施加阻力或患者利用自身重力提供阻力的動態或靜態主動抗阻訓練。根據肌肉的收縮方式和抗阻形式可以分為等長運動、等張運動和等速運動。臨床上主要用於肌力較弱(4級或更低)患者的訓練。
4.步行訓練技術
包括步行前訓練和步行訓練兩種。前者是患者為準備完成步行練習進行的系列訓練,以提高患者站立、步行等體位的適應能力。後者是患者自身或利用不同步行輔助裝置進行步行能力的練習。
5.神經發育療法
是20世紀40年代開始出現的治療腦損傷後肢體運動障礙的方法,其典型代表為Bobath技術、Brunnstrom技術、Rood技術等。該技術均以神經系統作為重點的治療對象,將神經發育學、神經生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法則套用到腦損傷後運動障礙的康復治療中。按照頭—尾,近端—遠端的順序治療,將治療變成學習和控制動作的過程。
6.運動再學習療法
將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後恢復運動功能的訓練視為再學習或重新學習的治療方法。它以生物力學、人體運動學、神經生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等為理論基礎,以作業或功能為導向,強調患者主觀參與,按照科學的運動學習方法對患者進行運動功能訓練。
7.有氧訓練
有氧訓練是以增加人體吸入、輸送和使用氧氣能力為目的的耐力性訓練。也是提高機體有氧代謝能力的健身方法。此種訓練方法簡便、易行,運動方式對技巧的要求不高,易於推行,其運動方式有步行、健身操、游泳、腳踏車、原地跑、登樓梯、跳繩等。人體生理負荷量是由鍛鍊的強度、訓練的次數、每次訓練持續時間等決定的,而人體可以自監自控訓練,因而安全有效。一般採用中等強度的耐力性訓練,對心肺功能有良好作用,可提高負荷量,增加攜氧能力,並且對改善機體有氧的分解代謝與合成代謝的進程有促進作用,還可以增加肌肉的收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