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梅

逸梅

逸梅(春蘭名品),又名“湖州第一梅”,外三瓣短圓有尖峰,質薄微飄,小硬蠶蛾捧,穿腮舌。平肩花色俏麗,葶高且粗,葉呈半垂狀。為民國初湖州姚佐田選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逸梅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蘭目
  • :蘭科
  • :春蘭屬
  • :逸梅
  • 分布區域:原產於我國,主要以長江流域及西南地區栽培為盛。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技術,盆景栽培,切花栽培,水肥管理,品種分類,其它相關,

形態特徵

外三瓣短圓有尖峰,質薄微飄,小硬蠶蛾捧,穿腮舌。平肩,花色俏麗,葶高但粗,葉半垂。
逸梅逸梅

生長環境

喜溫暖而稍濕潤的氣候,宜在陽光充足、通風涼爽處生長,其性畏澇,能耐旱。
逸梅逸梅

分布範圍

原產於我國,主要以長江流域及西南地區栽培為盛。
逸梅逸梅

栽培技術

小苗留50—70厘米剪截。在北方栽植的大樹,枝條應儘量多剪去一些,以減少水分蒸發,提高成活率。為防止大風吹搖,可用竹木竿三角固定。北方寒冷地區頭兩年上凍前要適當培土保護,馴化幾年後便可解除防凍措施。

盆景栽培

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非常喜歡用梅花製作成盆景,置於窗前、案頭供觀賞。多欣賞盆梅的盤根錯節,蒼勁多姿。正如文學家龔自珍云:”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
盆栽梅花依據大小分大型古梅樁及小盆景。古梅盆景是用野生梅樁嫁接栽培品種,經多年培育而成。小盆梅是由小苗培養而成。梅花小盆景,培養快,成本低,能夠做到批量生產。加上包裝運輸容易,所以有很好的市場前景。培養小盆梅,首先要選易於形成花芽,開花繁密,同時兼顧花香、色艷的品種。如小紅硃砂、小綠萼、變綠萼、白須硃砂、粉紅硃砂、粉皮宮粉、虎丘晚粉、南京紅、南京紅須、桃紅台閣、豐後、紀念及美人梅等。首先按30—50厘米的株行距將小苗栽植於大田。然後進行嫁接,根部整型,修剪培育。經過2到3年大田培養,然後再於冬季或早春起出上盆。盆土宜選用含腐植質的腐葉土,也可加些園土及細沙,以保證土壤的透氣性。上盆時依據小梅樁的形狀再修剪根系及枝條,做到以最佳觀賞角度上盆。

切花栽培

隨著國內外鮮切花市場的不斷發展,梅花切花已開始引起國內外客戶的關注。在國外,一束梅花要幾十美元。由於目前國內缺乏梅花切花生產基地,所以市場上幾乎無貨供應。建立梅花切花生產基地將有極大的發展前景。切花生產圃也要選土壤肥沃,通風向陽,排水好的地塊。深耕,施足積肥。栽植以行距3米,株距1.5—2米為宜。栽植時最好按品種分行分區,便於日常管理和方便分品種剪下花枝。栽植時期依據各地氣候條件於秋冬及早春。我國北方地區為提早及延長剪下花時間,也可用大棚設施栽培。
梅花切花以收穫花枝為主,與園林栽植、盆景栽植不同。要求以中、長花枝多,短枝少。所以第一年定植苗留30厘米剪截,然後隨著生長均勻留3到5個枝條。第二年春將所留枝條在20厘米左右處剪截,培養二次骨架。第二年冬及第三年春采剪下花條時,再在二次骨架處留2到3個枝,在15厘米左右處剪截,作為三次骨架。以後每個枝條就隨著採花留3到4個芽剪截。為培養節間短,質量好的花條,生長前期可噴1到2次矮壯素。適宜做切花的品種首選枝條優美、香味濃、花繁密、產花量大、插瓶時間長的。如粉皮宮
粉、扣瓣大紅、小綠萼、雙碧垂枝、晚碗宮粉、小宮粉、素白台閣、江南硃砂、單輪硃砂、復瓣跳枝、龍游、二紅宮粉、凝馨、虎丘晚粉、人面桃花、姬千鳥、南京紅和美人梅等。

水肥管理

澆水:梅花整個營養生長期,都需要足夠的水分。合理供水,才能使梅花生長良好。梅花雖然耐旱性較強,但嚴重缺水,也會造成植株生長不良,甚至死亡。北方寒冷地區,梅樹常因土壤缺水而造成生理性凍害。因此,冬季更要注意保墒。春天至初夏還要澆水防旱。梅花桃樹一樣最怕水浸,一般根系浸水24小時以上,加上夏季高溫,植株很快會因無氧呼吸而受害。造成植株停止生長,出現黃葉、落葉現象。時間長了,植株便死亡。因此,夏天雨季,大田內要挖好排水溝。
盆栽梅花更應注意水分的控制管理。澆水次數和用量多少,應據溫度的高低,濕度的大小和盆土排水情況而定。生長季節,6至7月份以前(即花芽分化前期),應保持盆土濕潤,保證營養生長階段水分的供應。7至8月份,花芽分化期(花芽分化期因栽培條件及南北氣候條件不同而不同)。應掌握“不乾不澆,澆則澆透”的乾到新梢萎蔫下垂,部分葉片萎縮,然後再澆透水。這樣“扣水”2到3次,控制營養生長,促進花芽分化。梅花的芽是早熟性的,在整個營養生長過程中,能萌發2-3次新梢,如不適當控水,讓二次三次新梢萌發,花芽就不易形成,來年就不開花或開花極少。有些人養的盆梅不開花,這是一個主要原因。但是,失水過度,澆水後葉片仍不能回復正常,葉片枯一半或全枯乾脫落,也會影響花芽分化或死亡。另外,澆水過度,通風條件差,會造成生理性落葉,來年也不會開花。七至八月份花芽生理分化完成後,回復正常澆水。冬季溫度較低,需水較少,應不澆或少澆。 北方春天及春夏之交,氣候乾燥,可經常向老梅樁及小盆梅上噴水,增加空氣濕度。高溫烈日時,可在盆梅上架設遮光率40-50%的遮陰網,防止葉片過早捲曲,有利於梅花正常生長。
施肥:梅花較耐貧瘠,一般不需要施肥過多,過多則枝葉徒長,花芽不易形成。但是,過少會引起生長不良。施肥的原則是‘少量,多次。’花芽分化前以氮肥為主。可施腐熟的人糞尿和豆餅水,也可加施少量尿素,以10天左右施肥一次為宜。7至8月份,花芽分化後,以施磷、鉀肥為主。如過磷酸鈣、磷鉀含量高的複合肥等。每月施肥2-3次。也可用磷酸二氫鉀、葉面微肥噴施。

品種分類

直枝梅類(枝條直上)、垂枝梅類(枝條下垂)、龍游梅類(枝條扭曲)
逸梅逸梅

其它相關

梅花是我國傳統名花之一,與、竹、菊並稱“四君子”,又與松、竹並稱“歲寒三友”。她集色、香、姿、韻等諸多絕妙於一身,且不畏嚴寒,早春獨步,迎淒風而怒放,伴白雪而盛開。而梅文化,是國人在植梅、育梅和賞梅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其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內涵豐富,品位高潔,頗值得一書。
一、百花魁首
梅亦作楳,按生物學分類,屬落葉喬木,歸於薔薇科櫻桃屬,別名春梅。我國為原產地,最初生長於鄂西、川東一帶。據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引陶弘景《名醫別錄》記載:“梅實生漢中山谷”,而“襄漢川蜀江湖淮嶺皆有之”。性喜溫暖濕潤,對土壤適應能力很強。其葉卵形,邊緣有細銳鋸齒。花開先於葉生,單生或雙朵齊出,有五瓣。花色有白、紅、淡綠、淡紅等,以白色和淡紅色為主,具清香。核果球形,未熟時青色,成熟後呈黃色,味極酸。梅樹享壽很長,一般可活數百年,甚至千年以上。
梅花經過數千年人工培植,已是擁有數百個品種的大家族,主要分果梅和花梅兩大系統。果梅可分青梅、白梅、花梅、烏梅等。而花梅以觀賞性為首選,按其生長姿態,可分為直腳梅類、杏梅類、照水梅類、龍游梅類;按花型花色,有宮粉型、紅梅型、玉蝶型、硃砂型、綠萼型和灑金型等。其中宮粉型最為普遍,品種最多。玉蝶型別有風韻,綠萼型香味最濃,尤以成都“金錢綠萼”為最佳。
俗語云:花木管時令。古人以五日為一侯,三候為一氣,並有“二十四番花信風”之說。所謂“花信風”,即伴花開而來之風。以二十四種花對應自小寒至穀雨八節氣二十四候的時間階段,是先人通過長期觀察總結對大自然形成的規律性認識。而梅花代表小寒第一候,從而位居二十四番花信風首位,可見其在群芳譜中的地位。
二、高潔品性
我國植梅歷史,為時甚早。《詩經·召南》有“摽有梅,其實七兮”之句,記述了當時已有青年男女拋梅定情的風俗。表明梅花走入先民日常生活,至今至少已有三千年。初,梅的主要價值在於實用領域,梅文化的物質文化屬性明顯。梅果可供鮮食和藥用,還可制蜜餞和果醬。此外先民曾用梅作為烹飪調料,類似於醋的角色。《左傳》記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即是明證。
隨著審美意識的增強,梅文化逐漸升華為以賞花怡情為主的精神文化層面。據《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米梅、胭脂梅。”“漢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麗友梅。”梅始以花聞天下。西漢末年,名士揚雄撰《蜀都賦》,有“被以櫻、梅,樹以木蘭”之記述,表明兩千年前,梅已在巴蜀大地人工培植。
魏晉南北朝時,以詠花為題材的詩詞曲賦甚多,而傳世者尤以詠梅者最盛。劉宋名士陸凱,於梅花初綻之際,自荊州擷梅花一枝並賦詩一首,托驛使持贈友人范曄。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以梅為傳情信物,並附詩佐之,自陸凱始。劉宋武帝劉裕之女壽陽公主,日臥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於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似是用梅花圖案化妝美容的開端。梁簡文帝蕭綱撰有《梅花賦》,描述梅花“或承陽而發金,乍雜雪而披銀。吐艷四照之林,舒榮五衢之路。既玉綴而珠離,且冰懸而雹布”,細膩而準確;文人墨客詠梅之作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入手,或詠其風韻獨勝,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贊其標格秀雅,或頌其節操凝重。洋洋大觀,不可勝數,
唐代,牡丹地位突兀,吟詠牡丹者多在文人得意之時。然梅以標格自立,往往為失意者所鐘愛。唐明皇妃江采苹,性喜梅花。據《梅妃傳》載,“所居欄檻、悉植數枝······梅開賦賞,至夜分尚顧戀花下不能去。上以其所好,戲名曰梅妃。”詩人借愛梅、詠梅以寫閨怨、傳友情、託身世,極具蒼涼悠遠之意境。李白、杜甫等諸多名家均有詠梅詩篇。杭州孤山之梅,唐時已聞名於世。詩人白居易離杭時,曾賦詩云:“三年悶悶在餘杭,曾與梅花醉幾場;伍祖廟邊繁似雪,孤山園裡麗如妝。”
時至宋代,國勢衰微,士大夫無奈之餘,多以對梅花傲物之美、堅貞之性之讚頌而標榜氣節。北宋處士林和靖隱居杭州孤山,不娶無子,而植梅放鶴,稱“梅妻鶴子”,成千古美談;其詠梅花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乃梅花傳神寫照,膾炙人口。南宋大詩人陸游《卜運算元》,中有“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描述,是借詠梅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寂寞和不畏挫折永葆氣節的情操。不少詩人還將雪、梅並寫。王安石《梅花》云: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的確,雪因梅而襯其潔,梅因雪而顯其香。宋代詩人盧梅坡曾寫道:“梅雪爭春未肯降, 騷人擱筆費平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成為詠梅的千古絕唱。元明清乃至現當代,梅花以冰中孕蕾,雪中競放的孤傲品格,一直為無數仁人志士所喜愛。
南宋時,范成大賞梅、詠梅、植梅、記梅,於蘇州蒐集梅花品種12個,並於淳熙十三年(1186年)寫成中國乃至世界首部梅花專著《梅譜》。使後來同好有所本也。
三、婀娜身姿
梅花清癯典雅,象徵隱逸淡泊,堅貞自守;梅乾老辣蒼勁,象徵不畏權勢,剛正不阿。與古人沖寂自妍、不求識賞的孤清品格正相符合。所以畫家常以清逸來表現梅花的神韻。梅有“四貴”,即貴稀不貴密,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故稀、老、瘦、含為畫家筆端展示的梅之四美。元代畫家王冕,隱居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題所居為梅花屋。冕工於畫墨梅,花密枝繁,行筆剛健,有時用胭脂作無骨梅,別具風韻。其《墨梅》詩,更是名揚天下。詩曰:“我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樂曲之以梅為題,首推《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乃表現梅花的佳作。據《神奇秘譜》記載,此曲最早是東晉名士桓伊所奏笛曲。借物詠懷,通過頌揚梅花之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以象徵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覆三次,故稱三弄。琴曲《梅花三弄》,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據明楊掄《伯牙心法》,“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後人入於琴。”“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三弄之意,則取泛音三段,同弦異徽云爾。”時至今日,此曲仍廣為傳布,成為曠世神品。
四、國花之爭
按國際慣例,一般會以某種花卉為國家代表,名曰“國花”。我國自1994年開始評選國花,因分歧巨大,至今未有定論。呼聲最高者為梅花與牡丹。考察歷史,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慈禧太后曾指定牡丹為國花;1929年,國民政府曾確定梅花為國花。而比較二者短長,可謂各有千秋,各具風韻。
一般認為,牡丹自秦漢時從芍藥中分出,隋唐時始大盛於天下。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牡丹芳》中寫道:“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表明當時世人對牡丹之愛已如痴如狂。詩人李浚在其《摭異記》中,形容牡丹花“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從此牡丹得國色天香之名。她象徵著華貴雍容,嬌艷美麗。當代,牡丹在國人心目中也具有突兀地位。2005年秋,中國花會協會在成都會議上建議牡丹為國花,並上報到全國人大常委會,望能得到批准。同年,中國園藝學會、北京園林學會和上海風景園林學會聯合在北京召開“中國國花評選研討會”。大部分代表支持選牡丹、梅花為“雙國花”,但引起持“一國一花”主張者的強烈反對。
平心而論,梅花所具有的文化品格,與中華民族精神最為相符。梅樹長壽,而牡丹命短;梅樹花後有果,而牡丹花謝無實;梅具四德,初生為元,開花如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梅花五瓣,象徵五福:快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牡丹是貴族的世俗愛物,而梅花為文人的精神寄託。梅的錚錚鐵骨、浩然正氣,正是我中華民族萬年之魂。所以,筆者以為,若採用“一國一花”方案,梅花應是當之無愧的首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