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揭陽縣城原有東西南北門和進賢門,進賢門居五門之冠,是揭陽古八景之一,稱“譙樓曉角”,雄偉壯觀,是揭邑名城的歷史文物。
文化大革命中把“進賢門”蓋去,改名“東鳳亭”。文化大革命後恢復原貌。30年來,進賢門樓幾經整修,現右邊配上“三江之源”,左邊豎立“碑記”,門前坐落一對石獅,為歷史城樓錦上添花。進賢門位於原
揭陽古城東、北二城門之間,始建於明代天啟元年(1622年),距今已有380年的歷史。
建築特點
進賢門分上下兩部分,下為石築城門,上為三層門樓。門樓通高16.77米,純杉木結構。首層三進5間,四周配以花窗活牖,南、北兩側各有一門亭,屋面四周起翹。上層為八角亭閣,屋面是八角攢尖琉璃頂。整個建築古樸大方,是潮汕古城門建築中的佼佼者。明、清時期,城樓上設有更夫,每當殘月西斜,晨曦初現,更夫吹響報曉號角,角聲隨晨風傳遍全城,“譙樓曉角”因此得名。
傳說故事
關於進賢門的由來可是大有來頭的。傳說中進賢門的建造,一種說法是唐、宋時期,此地區出過7名賢士,憑著非凡的智慧認定這地方適合建造一座城門,於是便刻“進賢門”石匾一塊,埋在地下。幾百年過去,到了明代,這裡又出了7位賢達之士,便選定這個地方建造城門。正琢磨怎么先賢們就沒發現這塊寶地呢?一挖,果然挖出了那塊石匾。於是進賢門便被認為是“前七賢”設,“後七賢”開,也就成了一座非同一般的城門。還有一種是說當時科舉不發達,為了弄好這個科舉,就在這裡建造了進賢門。“進賢”即“增進賢士”之意,充分表達了民間的一種良好願望。不過因“進賢門”三字石匾沒有落款,是何人何時題寫至今無可考證,倒為這一建築平添了一絲神秘色彩。不管進賢門是否真有傳說中的那么“不一般”,揭陽人對它的敬重和喜愛卻是確確實實的。20世紀40年代,因為要改造舊城,古城牆及東、南、西、北4個門全拆掉了,獨獨保留下了進賢門,可見該門在揭陽人心目中的地位。到了現在,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進賢門了。
相傳早年間揭陽的地方官赴任都要從進賢門走過,以取個好意頭。而揭陽人男子娶妻或者學生升學,都要在進賢門裡走上一遭,說是如此便會妻子賢惠、學子高中。這個習俗至今還保持著,常有家長帶著即將考大學的孩子來進賢門裡走上一遍或者繞城樓轉上幾圈。
修葺保護
1937年建環城馬路,城牆雖毀而殘樓尤存。解放後,縣政府撥款修葺,恢復原貌。修葺後的城樓高20米,寬19米,瓮門縱深8米。
1985年又在
城樓前置石獅一對,圍以花圃,近旁配以雕塑噴水荷花,與古色古香的城樓相映成趣。經政府撥款修葺,栽花植樹,使古老的“譙樓曉角”景象煥發青春,成為市民問古休憩的好去處。揭陽詩人貝聞喜有詩一首,專贊進賢門,詩云:雕樑畫棟古城樓,歷盡滄桑數百秋。裝扮新姿迎盛世,蓮花出水更清幽。
1992年,進賢門被揭陽市政府公布為市級
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數百年風雨侵蝕令這座曾雄踞一方的古城樓漸失風采,蟻害、風災以及長期的機動車震動,使城樓梁架脫榫、角柱朽腐、門窗破碎、油漆脫落,內外貌均已嚴重損壞。經市房管局的鑑定,進賢門已成危房,隨時有倒塌的危險。春節剛過,對進賢門的修繕全面開始。負責這次修繕工作的揭陽市博物館館長林戊源告訴記者:“這是揭陽有史以來對進賢門進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修繕,市里為此專門撥款70多萬元。”
2005年底,揭陽市文物部門在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下,專門成立領導小組,邀請省有關專家進行現場實地勘查、研究,制訂出《搶救性維修方案》,決定對進賢門城樓實行大修繕,投入資金預計78萬元,以恢復進賢門城樓古樸、典雅的風格。
此次修繕的原則是“修舊如舊”,對殘缺的構件,可補則補,可加固則加固,不隨意更換。非換不可的,其尺寸、形狀、質地要按原樣加工複製,因朽爛嚴重不能再用的大木構件須由文物部門指認批准後方可按原制更換,儘可能地保持建築物的原樣不變。為此,動工之前,有關部門將整個建築作了仔細的錄像、拍照、繪圖和文字記錄,嚴格照此施工。
轉角的木雕垂蓮是城樓建築的細節和精華之一,數百年的風吹雨打,原精美細膩栩栩如生的倒垂蓮花有的花瓣殘破,有的油漆爆裂。為使這些蓮花重展往日姿容,工匠們一個花瓣一個花瓣地打磨、雕刻、釘補、塗彩,終使萎謝數百載的蓮花重新綻放。
為最大程度地保持整個建築物的原貌,修繕採用“揭頂落架”的方法,即將屋面的瓦頂全部揭開,用千斤頂將屋頂架起來,換掉下面腐爛的角柱、梁柁,然後再將屋頂落下來,屋面鋪好灰色瓦片和綠琉璃瓦筒。
進賢門負責修繕工程的揭陽市博物館館長林戊源告訴記者,這次進賢門城樓的修繕動作較大,城樓及亭頂的部分木結構將被動“手術”,也即是古建築修復語的“落架揭頂”。但整個維修過程將嚴格按照“修舊如舊,以存其真”的原則進行,為保證整座城樓建築風格、手法、構造特點及材料質地與原貌一致,可對殘缺、鬆動的部分構件給予修補、加固,不隨意更換,做到既節約經費,又更多地保存原構件,以保持建築物原有的歷史、藝術價值。此次修繕也將拆除城樓前築砌的花島、噴水池,重新布置城門前小廣場綠化,布置燈光,使其整體更趨協調、耐看。另外,為重視“譙樓曉角”的獨有風采,有關領導、專家正研究討論在城樓二樓上置設更鼓或吉祥鐘,以便逢年過節報平安吉祥。據悉,整個修繕工作進展順利,現已進入蓋頂階段。
2014年(甲午年)2月25日,有著近400年歷史的榕城進賢門城樓再次起動工修繕。城樓周圍搭設起竹腳手架,廣場四周人行道地磚被鑿除,廣場四周則搭設彩鋼板臨時圍牆,將整個廣場圍起來,施工現場豎著一則溫馨提示:“進賢門城樓及廣場修繕工程開工,敬請遊客及休閒市民勿進入危險的施工現場,對大家造成的不便,敬請諒解!”據介紹,進賢門城樓及廣場久經風雨侵蝕,出現老化等情況,為了更好保護文物,對其進行修繕。工程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對城樓樓體進行加固,其中包括除白蟻、清洗、修補及按傳統工藝進行油漆、繪製彩畫、牌匾貼金等;其次,對城樓廣場進行修繕,包括對人行道、花圃進行修整。修繕工程將於6月底竣工,歷時約120天。
據悉,進賢門城樓始建於明朝天啟元年(公元1621),由知縣曾應瑞倡建,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改建,公元2002年重修。城樓以進賢門為基座,坐西朝東,高20米,寬19米,瓮門深8米。城樓主體占地面積約166平方米,為三層攢尖頂樓閣。一層為方形樓閣,南北均出廈,南北廊牆飾以活窗。二、三層為八角形,各層均有紅色內柱和檐柱,周圍為花窗廊牆。屋面均蓋綠色琉璃瓦,翹腳下均飾有木雕龍頭和垂蓮柱。城樓結構嚴謹,壯麗堂皇,取增進賢士之意,為揭陽古八景之一。
1993年3月5日被公布為揭陽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12月10日被公布為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住宿
在進賢門亭的左手邊是華僑大廈,裡面即可入住。
揭陽華僑大廈
揭陽市區新興路6號
交通
進賢門亭位於揭陽市榕城區新興路口。外地遊客到達揭陽以後,如果處於榕城區以外的區縣,就坐公車(隨叫隨停)到揭陽市區,即榕城區,然後在轉人力三輪車到進賢門亭即可。或者在揭陽汽車總站外面坐公車到進賢門亭總站即可。如果遊客坐的是新興旅行運輸公司的汽車,那么下車的地方就是進賢門亭所在的地方。
美食
在進賢門亭附近,有一家專門賣桌球粿,是揭陽的特產,被譽為中華名小吃。
夜晚,可以沿著進賢門亭左右兩邊的環城路走,一路上的夜市吃攤有各種宵夜吃,當然,都是揭陽的民間做法,可以品嘗到揭陽的美食。
周圍還揭陽學宮(揭陽孔廟),揭陽城隍廟,揭陽雙峰寺,揭陽禁城,步行街,石獅橋等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