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可替否,漢語成語,拼音是 jìn kě tì fǒu,意思謂向君主進獻良策以廢棄弊政。出自《三國志·魏志·盧毓傳》。
基本介紹
成語出處,成語用法,
進可替否,漢語成語,拼音是 jìn kě tì fǒu,意思謂向君主進獻良策以廢棄弊政。出自《三國志·魏志·盧毓傳》。
進可替否,漢語成語,拼音是 jìn kě tì fǒu,意思謂向君主進獻良策以廢棄弊政。出自《三國志·魏志·盧毓傳》。成語出處《三國志·魏志·盧毓傳》:“官人秩才,聖帝所難,必須良佐,進可替否。”1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
獻替,讀作xiàn tì。“獻可替否”,省作“獻替”、“獻可”。 進獻可行者,廢去不可行者。語出《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詞語釋義 “獻可替否”,省作“獻替”、“獻可”。 進獻可行者,廢去不可行者。謂對君主進諫...
獻替:即可替否”。進獻可行者,廢去不可行者。謂向君主進諫,勸善規過亦泛指議論國事興革。語出《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鹽梅:鹽和梅子。鹽味鹹,梅味酸,均為調味所需。亦喻指國家所需的賢才。《尚書·說命下》:“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