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祺祥

逯祺祥

逯祺祥,字熙甫,畫室名靜長山館、燕泥閣,1985年生於安徽省太和縣,2007年畢業於安徽農業大學,同年考入中國國家畫院程大利碩士課程班學習,先後師從於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畫家、美術理論家程大利先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鮑志強先生。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華源仁濟書院專職畫家、阜陽市青年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太和書畫藝術館藝術總監、太和美術館館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逯祺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安徽太和
  • 出生日期:1985年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安徽農業大學中國國家畫院
  • 代表作品:《白雲去悠悠》、《暗香》等
  • :熙甫
  • 畫室名:靜長山館、燕泥閣
個人參展,他人評價,

個人參展

2009年《倡導綠色生活,共建生態文明》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
2009年中國(芮城)永樂宮第二屆國際書畫藝術展(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美術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
2010年中國(芮城)永樂宮第三屆國際書畫藝術展(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
2010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第二屆中國畫線描藝術展(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
2011年二零一一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
2011年第三屆中國(湘潭)齊白石國際文化藝術節中國畫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
2011年回望中國------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綜合美術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
2011年中國當代花鳥畫展(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
2013年首屆“鐘繇獎”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
2013年全國第四屆扇面書法藝術展(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
參加了中國國家畫院高研班精品展,上海世博會優秀藝術家暨特邀名家採風全國巡迴展,第十七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全國中國畫名家作品邀請展,車祖奚仲杯全國書畫作品展,第四屆安徽美術大展等活動,作品先後在蘇州美術館,南昌國際會展中心,齊白石紀念館,廣州美院美術館,湖北美術館,北京恭王府,東京後樂美術館等地展出。《中國書畫報》,《美術報》等多家報刊雜誌報導介紹。

他人評價

品讀*祺祥
2007年秋,逯祺祥與我有幸共同考入中國國家畫院程大利導師工作室修業。作為國內中國畫領域的最高學術研究機構,中國國家畫院的學員以全國各地美術創作的領軍人物為主,年齡段也多是五零後、六零後,像祺祥和我這樣的八零後,在當時來說,都屬於最年輕的學員之一。因為年齡相仿(我比祺祥痴長三歲),在所有的同學中,我和祺祥是共同語言最多的。隨著交往的深入,我也在祺祥身上看到很多和我相似的因子:一樣的家境,一樣的生活;也一樣在生活面前有著倔強的勤勉,一樣有著樸實和真誠。國家畫院學習期滿,祺祥回到了家鄉,而我仍然在京華辛苦奔波,光陰倏忽,轉眼又三四年過去了,祺祥在家鄉潛心書畫,藝事精進,作品已大有可觀。
當我面對祺祥新作的時候,眼前頗覺一亮。其作品,根底深厚,氣息暢達,與當年相比,已經到達了全新的一個境界。祺祥在繪畫上不拘泥於手法,更不拘泥於畫種,山水、花鳥,雙峰並茂,與工筆、寫意之間遊刃有餘,他於古人處,心追力求,潛心研磨,雖未達大化之境,但已尋到自己表達的切入點。
從他的山水作品中不難看出,是對中國山水畫的傳統筆墨語言做了較為充分研究的。其筆墨,其皴法,均淵源有自。在用筆上,以圓筆中鋒為主,用墨則注重淡墨的層層積染。在取法上,從清人而來,不以清人為限。從半千筆墨往上追,醉心於宋元,以宋人之造境,寫自然氤氳之氣,特別是宋人嚴謹的丘壑和元人松活的筆墨,對二者之長,均能細心體會。這幾年來,他系統的在學習古人,與古人“血戰”,畫出大量的仿古作品。這既說明他學習的刻苦,也說明他這幾年來心境的沉潛。相比之下,我這些年惶惶於生計,在藝術上也是困惑每多,故而祺祥的狀態令我汗顏。他以家鄉平靜的生活環境為道場,我則以京華紛亂飛揚的黃塵為據地,不論身處何地,我們內心卻是相通的。不知道祺祥以為然否?
言歸正傳,逯祺祥的作品除了入古較深外,同時師法造化,他努力在造化中尋覓印證傳統山水畫的筆墨丘壑的淵源。數年前,我們曾隨程先生外出寫生,祺祥總是畫的最認真的同學之一。他仔細的在造化中研究山石的結構特點,研究樹木生長穿插的規律。當然,師傳統、師造化,是每一個山水畫家畢生的功課,大家都在這么做。祺祥的特點在於,學傳統,不為傳統具體的形式所限制,師造化,更不拘泥於自然物象具體面貌。在這點上,祺祥很有慧根,他勤奮,但不死摳死學,故而其筆底自然有種鮮活的氣息。我一直固執的認為,作為一個青年書畫家來說,功力可以有所欠缺,藝術手段可以比較稚嫩,但一定要鮮活,不能有暮氣。一個青年畫家筆墨間有暮氣,縱使技巧再好,也是枉然。因為中國畫是心靈的藝術,最根本的要與心靈相關,如果青年畫家的筆底,沒有青年人鮮活的朝氣,要不是其人心境已老邁頹唐,要不其作品根本就是與心靈無關的工匠活。這些,祺祥瞭然於心。
鮮活的筆墨呈現鮮活的藝術,多樣的嘗試和探索,更能豐富自己的藝術歷程,祺祥的寫意花鳥以書入畫,與青藤白陽之間,體察三昧,水墨淋漓,設色古艷,大開大合,氣勢磅礴,以韻感人,以情動人,營造出了一種清新、明淨的境界。重彩工筆,更開拓了他的藝術視野,為以後的發展拓寬了空間,他以當代人的視角對古代壁畫,宋人花鳥,民間藝術的感悟,而進行新的探索,令人佩服,這既是對經典的新詮釋,更是對傳統的新延承。這是一種藝術局面,更是一種藝術立場。因此,祺祥目 前在藝術上雖沒有到達從心所欲的境界,在技術上還有很多鍛鍊的餘地,但他筆墨很鮮活,視野很寬闊,立場很堅定,有了這些,其未來的發展空間永遠都在。
前些日子,祺祥囑我為其畫作撰文之時,我尚在雁盪山寫生途中,等回京後又牽扯於雜事,一直未能動筆。這兩年乞食於京華,不知道寫了多少無聊的抬轎文章,但上文對祺祥所說的,卻是真誠的。我也真誠的希望他能不滿足於現狀,在藝術上再接再厲,去追尋自己真正想要找的東西。我在北京漫天的沙塵暴中,期待著祺祥更多更好的作品問世,也祝願他在生活上,更加幸福安康。
耀文星
2012年清明前後,於京華石垢居。時春旱正盛,沙塵滿天。
(作者系中國國家畫院沈鵬工作室、中央美院張立辰寫意畫工作室學術秘書)
青綠為文 水墨為本
青年畫家逯祺祥,無論山水、花鳥,都散發著一種貼近自然、貼近大眾的平和與素樸,他的畫作氣足韻豐、筆飽墨厚。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給了他智慧和創作激情,他身心以融,不斷接受大自然的彈撥,在尋常題材里表現出個性化的審美精神。他將自然之情融化為一個獨特的藝術審美世界,既有傳統,又有時代。
逯祺祥憑藉他個人的修悟,深刻領會傳統中國畫的美學品格,認真學習前輩大師的精髓,抒寫自然生命的律動美。直取文人花鳥的蕭散放逸,崇尚率真自然的水墨情懷和簡、淡、朴、剛、拙、雅的傳統風格。他攻習寫意花鳥多年,又在國家畫院浸染數載,在創作中以宋元文人畫的氣韻精神和明清以來文人畫的筆墨形態為支撐,融入時代風雲、生活感受,以大刀闊斧的筆墨氣度、酣暢淋漓的文脈韻致、匠心獨具的藝術構成,在平實自然中求得率真,在豐滿飽和中顯得氣勢。一花一草在其心跡與墨跡的融合運轉中契合造化,得其生機勃發的藝術生命力,使寫意花鳥畫以一種高品位、大手筆的風貌示人,透出一股雅拙的風味。
靜其思慮、呈示心境,誠如佛語:“世事無相,相由心生”。逯祺祥的作品是融入大自然、感悟生命,在不斷探索中形成的純真質樸的情思意境,更是他對自身創作的一種內斂式的思考。他常常將生命與藝術進行融合與轉換,使作品獲得整體的圓融之美與渾然感,這也是畫家對藝術規律的獨特理解。其作品《秋風一過露珠傾》氣息清雅潤澤、墨色澄明,水氣氤氳、夾水夾墨,紛飛舞動,在蒼潤交融的筆墨中遙接徐渭的風神,近承吳昌碩的意緒,讓古老的水墨花鳥別開生面,在生命力彰顯的同時使觀者感受跌宕多姿的內在節奏。
在山水畫方面,逯祺祥水墨山水和青綠山水兼善,尤以青綠居多。荊浩《筆法記》雲“夫隨類賦彩,自古有能。”他在繼承中求發展,結合水墨山水的筆情墨趣,工筆重彩的渲染勾填,又將唐宋以來的廟堂傳統與時代精神相融合,嚴謹工整而不失生動之趣,清新秀雅而不失高古之格調,於雲煙起落處營造一種超然的境界。既得“氣韻生動”的精粹,又能表現山水的清新爽朗,空靈華滋。遠觀畫面,草木山林鬱鬱蔥蔥,層次分明,近察筆墨,山石樹木繁而不亂,錯落有致,直得自然之真趣。他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各色顏料的使用,尋找新的表現語言,獲得豐富的敷色手段,在吸收水墨畫的筆墨韻味同時又獲得隨機多變的效果。這種與文人情趣相一致的清麗雅致的著色法,將水與色,色與墨的結合而產生的乾濕濃淡以及變幻豐富的滲化效果,使得畫面更加古雅雋秀、清新超然。
青綠山水融入寫意精神,既師法自然,又與造化爭奇。逯祺祥在探索設色的基礎上,融入自己對自然山水的特殊審美情趣,在筆墨與色彩的抒情中表達自己的精神境界,著意於人情、心境與詩意的表達。如《青綠山水長卷》色彩艷麗古樸,山石造型崎嶇優美,空林古徑,疏淡秀麗,描繪出一派幽靜清雅的山光水色。而山石、樹木、河流以及背景空間形成了平遠式的空間布局,又無意中提升了畫家物我相容、形神互映的境地。
逯祺祥以東方傳統文化的本質之美為源泉,面向生活自然,著力於情致的點化與渲染,詩意與內涵的追求。他以古人為師、傳統為法、生活為營養、修養為底蘊,使其作品裡有著對傳統神髓的妙悟,更有自己對現代感的體驗與表述,從中我們可以體察到他恬淡沉靜的創作心態以及冷靜的審美追尋與執著的生命意態。他努力探索著中國畫的當代性和創新性,不斷豐富自己的藝術語言,同時他又善書法篆刻,加之對文學精華的汲取使其畫作的內在品質得到聚集凝練,滲透著綜合性的美學觀念和微妙的精神氛圍。所以無論從藝術風格與筆墨技巧還是創造的意象、意境美上,都已經鮮明地表現出其藝術品格日益成熟。逯祺祥正值藝術創作的成長期,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將走得更遠。
陳贇冰,中央美院美術博物館學碩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