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市海州實驗國小的前身是1926年由“東學”、“西學”兩所高小合併為“東海縣立高小”。2003年在連雲港市海州區實行布局調整背景下,海州古城區中大街國小、硯池國小、薔薇國小三所老校經整合異地新建為海州實驗國小。
學校位於海州朐陽門廣場西側,北臨素有“東海名郡”之稱、人文薈萃的海州古城;東西南三面分別被孔望山、石棚山、白虎山和錦屏山環抱,古蹟眾多,風光秀麗。
學校秉承“有愛就用希望”的校訓,堅持“用文化與細節做教育”的辦學理念,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學生素質發展全面,學校整體辦學水平不斷提升。學校先後被評為江蘇省實驗國小、江蘇省藝術教育特色示範校、江蘇省科技特色學校、江蘇省體育工作先進學校、江蘇省綠色學校、連雲港市連雲港市百佳生態校園、連雲港市依法治校示範校、連雲港市德育先進學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雲港市海州實驗國小
- 簡稱:海實小
- 校訓:有愛就有希望
- 創辦時間:1926年
- 所屬地區:江蘇省連雲港市
- 類別:公立國小
- 學校屬性:江蘇省實驗國小
- 現任校長:郁宏陽
學校簡介
校園環境
辦學歷史
本校校址是原先的孔廟(孔廟原建築現僅存戟門)。軍閥割據時期,這裡曾設立過一所民辦高小,叫“代運高”。
1926年“東學”、“西學”兩所高小合併為“縣立高小”。
1934年前後,中間一部分設立“江蘇省民眾教育館”。抗戰開始,日本飛機空襲海州,“江蘇省民眾教育館”停辦。日偽統治時期,設立過“中警國小”。
1946年改為“海師附小”。解放後,東西兩部分合併。
1948年夏命名為“錦屏國小”。
1949年2月,全市高小集中,本校成為第四完小。暑假後,新浦的賈圩國小,因條件差被撤消,本校改為第一完小。
1952年,當時北至富安、太平莊;南至崗咀、李圩、張莊;西至朱溝、洪門;東至小海、黑風口高小五年級的學生,均集中在本校。
1952年後,本校改為“連雲港市中大街國小”。
1953年,因校舍緊張,曾一度把大部分五年級撥給硯池國小,一、二、三年級撥一部分給當時的文化國小。
1953年暑假後,將六年級的六、3班撥給新成立的海師附小。並為海師附小代招一班五年級,從此海州地區有兩所完小。
1958—1966年本校一直保持六個年級12個班。
1967—1969年,因文化大革命學校停課。
1969年9月18日,學校複課。
1969—1982年,實行五年學制。
1976年暑假後,又恢復六年學制。
1976—1979年本校設立過初一戴帽班。
1983—1985年6月,因海州、新浦兩區合併,中大街國小歸新海區文教局領導。文教局在海州地區設立“中大街學區”,中大街學區管轄海州地區8所國小。
1983年2月底,新海區文教局把中大街國小二部劃出去,成立“南中街國小”,1984年暑假後又歸屬中大街國小領導。
1985年6月,海州、新浦兩區分開,中大街國小仍歸屬海州區文教局領導。
1986年暑假後,中大街學區撤消。海州區文教局按鄉鎮劃分學區,中大街國小及另外兩所城區國小統歸文教局領導。
1988年中大街國小二部撤消,二部師生全部遷入本部。
2003年因布局調整,原中大街國小、硯池國小、薔薇國小三校合併。由於新的“海州實驗國小”在建設中,薔薇國小學生暫時分流到中大街國小和硯池國小。
2005年2月,中大街國小和硯池國小建成投入使用,中大街國小和硯池國小遷入新址,成立“連雲港市海州實驗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