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連科坪村
- 地理位置: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山縣太平鎮連科坪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2公頃
- 著名景點:榮封第古宅
鄉村公園
靈山縣太平鎮有個美麗的村子,面積約12公頃。村址原是一片大草坪,人們用“仙人仰睡”來形容它的地形,太平江碧水婀娜自西向東半環,地勢從西南至東北錯落微拱,上有幾個連在一起的大水窩,所以清代乾隆年間村場形成時起名叫連窩坪,道光二十00四年(1844)榮封第落成以後才改名連科坪。榮封第東南朝向,座落在“仙人胸”,府第前的半月形池塘是“仙人肚臍”,周圍古荔枝樹象羅蓋擁簇。西南端枕到江滸的後背山是“仙人頭”,松樹、沙梨樹林蔥蘢,隔江正對著惟妙惟肖的紗帽嶺。東北地形在蠶房處分叉,“仙人胯”下是依次遞低的稻田,小溪淙淙從如畫
連科坪地理位置
般的田疇中激流;“左腳”壓著“仙人羅帶”太平江,直蹬青松蔭綠的龍頭嶺,臨江一側桑林、綠竹隨風搖曳;“右腳”微屈,擱到久土嶺山邊,棠梨樹連片成林溢翠。北面天井嶺、鷹嶺起伏,如帷如幔,外圍遠處黑黝黝的青窩嶺恰似屏風聳立。連科坪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一年四季鳥語花繁而更顯幽靜,超塵脫俗但交通便利而不覺偏僻,觀光客贊喻是藏在廣西首府南寧市後園深處鮮為人知的桃花源,又將榮封第比作晚清民居文化的陳列館,不是因為其規模宏大、氣勢壯觀、裝飾豪華,而在於其積澱的民俗文化厚重,及其所散發出的那種華夏民俗傳統的精氣神韻。每年春節(立春)前後梨花盛開的時,置身梨園,讓你感覺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詩意中,春風拂過,花香撲鼻而來,花瓣也從樹上飄落下來,猶如南國下雪,讓人心曠神怡。
人文背景
榮封第的主人仇(音求)氏,相傳系出夏朝諸侯仇吾氏,發祥地在河南陳留。而有案可稽的是,仇氏落戶紮根“中國荔枝之鄉”以前,宗支明晰、確鑿能詳的可以上溯十三代。他們稱為“宋始祖”的由十鄉官考授判官,再從安微含山遷到廣東南雄珠璣巷,後來據說是因為宰相賈似道脅逼宋度宗將胡貴妃出家為尼,胡貴妃抗命躲在南雄黃家,黃家逃奴泄露其行藏,受命前往緝查的兵部尚書下令州縣嚴勒居民遷徒以消滅蹤跡,仇氏才又到肇慶府高要縣王臣鄉開族,在那裡先後經歷了南宋、元、明三個朝代。十二世祖明末考授靈山縣典史,病死於任上。十三世祖仇自奇(1613~1675)聞訃來靈奔喪扶櫬回籍,接受靈山知縣的建議考襲父職,銓授廣西陸川縣典史,加捐委署南寧知府,捕盜有功擢升南寧道監軍,清兵入關後,他數年間顛簸流離,籌餉繕
兵支持南明桂王子永明王,待到明白了歷史潮流不可逆轉,就隱居時屬廣東的靈山縣西鄉宋泰村,並又娶了賴氏為妻,生子治家。清順治十一年(1672),南明的安西王李定國取道靈山攻占廣東高(州)雷(州)廉(州),與清政府對抗,召他出山而不就。康熙十二年(1673)吳三桂又反叛清廷自立國號為周,派人給他送來委任狀,軟硬兼施,他以“只知有明不知有周”嚴詞峻拒,並避匿深山,但最終還是被吳三桂的人殺害。他在高要縣王臣鄉原配譚氏所生的兒子仇伯璋往返三次,才找到躲在潭洞村的後母賴氏以及異母的弟妺,並一同落戶宋泰村,自始太平仇氏分為長二三四房,連科坪村一支即四房的後代。道光十二年(1832)仇誨忠買下連科坪建設榮封第,歷時二十年落成後,帶領全家12人由兩美村(原名嶺美村)移居於此。至1929年,七十五年間累計總人口95人,又七十五年後的2004年在冊居民213人。 仇誨忠(1788—1861),字教之,號納軒。八歲喪父,稍長讀書參加童生試均拔置前茅,母親去世後家務羈絆,未入縣儒學肄業,嘉慶二十一年(1816)以捐納監生身份加捐守御所千總候選,道光十六年獲得皇帝授予武德騎尉封典。《靈山縣誌》在他的小傳中記載:小好善,有文風。倡建太平圩大石橋、三帝廟。與教廉張永淵同倡“惜字會”。遇善事欣然為之,無吝難色。以公直推選為鄉正,每處事日,召集子侄將日間所持理由條分以告,鄉族敬如神明。壽七十四歲。
傳統建築
傳統建築
榮封第原有房屋108間,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主體五進深“三排九”結構(每進由正座、小院、外廊構成,橫排9間)。道光二十五年(1849),為防禦天地會,在大宅院的四角分別增建碉樓。同治三年(1864)清政府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重開科舉考試後,再在後圍牆外建設書院進修齋。1939年11月侵華日軍在欽州登入,為防避兵禍又先後給部分房屋加建夾牆。而今基本保持原貌的屋舍尚有70多間。 榮封第屬嶺南漢民居獨特風格的傳統建設,先是縱深增加院落,再橫向擴展。用高大的牆垣包繞以對外隔絕。頭、二座均是“三間兩耳”(正房三間,耳房兩間)、“明一暗二”(廳堂一間,廂房兩間),廂房為上房。頭座正中為祖廳,以此為中軸線貫通二、三、四座廳堂。二座正中為女廳,外人及執役男女不可入內。三廳三開間是會客場所,用料考究,布置堂皇,前後格門高聳,寬檐廣廊,光亮、莊嚴。這些廳堂兩側各有一個迴廊通繞的四合院,是家庭成員的住所及其附屬屋舍,尊卑有序,嚴格區別,自有天地。各進之間交通不必經過廳堂,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 三、四座之間的天井兩邊,女兒牆與屋檐平高,左右的第一個小四合院,廊屋兩兩相對,那前後也是“三間兩耳”、“明一暗二”型式的男、女客廳,堪稱經典之作。前向的叫司廳,是男主人書房兼接待貴賓的套間,小廳前格扇門的淺浮雕、通雕工藝精湛,格柵透風采光;大檐前廊,可以出入三廳、偏院,格調清雅。女性專用的客廳叫花廳,俗稱倒朝廳,小檐廊分別與四廳和內院通行,氛圍素怡。男女客廳之間有小天井正中的一堵漏窗照壁遮擋,向司廳一側砌金魚池,象徵男士平步青雲,向花廳一側砌花壇,寓意內眷芝蘭惠香。兩邊的廊屋都隔為兩間,兩端各有一垂脊小門,左廊屋靠近司廳的是放置草稿廢紙的,惜字房,靠近花廳的是燒水間,功能有別,屋階可以來往司廳、花廳,進退有度;以前習俗“男不入廚房,女不進司廳”,自得其樂,內外兼顧,宜室宜家。
四座的過廳設定屏風門,平時緊閉忌避夕陽內射,惟有重大事故或貴客來訪才“打開中門”迎瑞納福,營造出既肅穆又規圍的氣氛。四、五座之間即前庭院,以前外人至此止步,非請勿進了。四座正門兩側外牆平胸高處各嵌有兩塊花崗岩拴馬石。五座為倒廊,不設門樓,牆垣式大門兩邊分別是門房。顯示主人家豁達莊重、文武相濟的氣概,還隱藏有當時期待後輩連科發甲,增廣門庭的深刻意義。再往外側兩邊的依次是雜務小院。圍牆有五個門口出入,既與“五代恩榮”相呼應,又使得居所象是人與大自然和
四座的過廳設定屏風門,平時緊閉忌避夕陽內射,惟有重大事故或貴客來訪才“打開中門”迎瑞納福,營造出既肅穆又規圍的氣氛。四、五座之間即前庭院,以前外人至此止步,非請勿進了。四座正門兩側外牆平胸高處各嵌有兩塊花崗岩拴馬石。五座為倒廊,不設門樓,牆垣式大門兩邊分別是門房。顯示主人家豁達莊重、文武相濟的氣概,還隱藏有當時期待後輩連科發甲,增廣門庭的深刻意義。再往外側兩邊的依次是雜務小院。圍牆有五個門口出入,既與“五代恩榮”相呼應,又使得居所象是人與大自然和
睦相處的田園詩。
書香門第
榮封第是太平仇氏以儒名家、科舉興族的縮影。教育為本,資富能訓,富而思進,仇氏一躍成為靈山名門望族。通觀有清一代,仇氏一族共辦有學校12所,其中榮封第設立的那所叫進修齋。
封建時代的讀書人,凡是考取入學的叫做正途出身。未考取入學的只能叫童生。府、州、縣學生通稱生員,別稱庠生,即所謂的秀才。考選入國學的稱監生,清代原有住監課讀的規定,後來漸成空文,那些稱作監生的,多是由捐納得來。一般身份捐納得官的,先捐監生。每個讀書人,都必須通過縣試才能取得府試,通過府試才有參加省級教育主官學政主持的院試,通過院試就是士人了,可以參加三年一次由朝廷專門派員主持的鄉試,再考取舉人,有了舉人的資格就可以參加禮部主持的會試,中試者復參加以皇帝名義主持的殿試考取進士。正途出身是最受人羨慕的,因為它同那些靠恩蔭以及捐錢捐物買來的資格簡直是天壤之別。清初官吏缺乏,正途出身的一般都有做官的機會,清中期以後,隨著準官員隊伍的不斷壯大,有了正途的也少有做官的機會了,那捐納出身的,大都只能掛個榮譽性職銜,即使偶有做官的,由於“牌子不硬”,在官場中,始終也是低於正途出身的同僚一頭,因此讀書人對科名是非常重視的。 學而優則仕。仇誨忠之前,他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已經先期在乾隆、嘉慶二朝獲得官爵名號封典,他和父親又同時分別得到道光皇帝誥授、敕贈榮典,“五代恩榮”,這就是榮封第取名的緣由。仇誨忠的後代也能夠繼往開來,長子仇恩厚,監生,奉父命具體規劃營建榮封第,高懸廳堂中的那些封誥匾,亦出自其手仿封誥文書式樣謄錄製作的,次子仇祺厚,以秀才身份捐貢,加捐府候補經歷,遞捐州同知職銜,進修齋亦即其兄弟倆所創辦;孫輩中的仇開悟,監生,例授中書科中書職銜,仇開誥,監生,加捐州知職銜,仇開贊,以資深生員資歷獲得恩貢資格,候補選用教諭;玄孫仇衍基,清末以例授巡檢身份加捐五品頂戴,發起創建太平高等國小並首任校長,民國初期主持地方團局、出任靈山縣知事。
清末纂修的《靈山縣誌》稱:“道鹹之前,三寧(包括今太平鎮,邕寧縣那樓、百濟、新安等地。筆者注)人民少讀書,多愚陋,……自同、光以來,文化日開,應試頓增數倍,一洗從前之習。然風氣日華,又將不可收拾矣。”以教育振興家族的初衷,竟然引發一方移風易俗,這一社會影響,或許仇氏也是始料不及的。
封建時代的讀書人,凡是考取入學的叫做正途出身。未考取入學的只能叫童生。府、州、縣學生通稱生員,別稱庠生,即所謂的秀才。考選入國學的稱監生,清代原有住監課讀的規定,後來漸成空文,那些稱作監生的,多是由捐納得來。一般身份捐納得官的,先捐監生。每個讀書人,都必須通過縣試才能取得府試,通過府試才有參加省級教育主官學政主持的院試,通過院試就是士人了,可以參加三年一次由朝廷專門派員主持的鄉試,再考取舉人,有了舉人的資格就可以參加禮部主持的會試,中試者復參加以皇帝名義主持的殿試考取進士。正途出身是最受人羨慕的,因為它同那些靠恩蔭以及捐錢捐物買來的資格簡直是天壤之別。清初官吏缺乏,正途出身的一般都有做官的機會,清中期以後,隨著準官員隊伍的不斷壯大,有了正途的也少有做官的機會了,那捐納出身的,大都只能掛個榮譽性職銜,即使偶有做官的,由於“牌子不硬”,在官場中,始終也是低於正途出身的同僚一頭,因此讀書人對科名是非常重視的。 學而優則仕。仇誨忠之前,他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已經先期在乾隆、嘉慶二朝獲得官爵名號封典,他和父親又同時分別得到道光皇帝誥授、敕贈榮典,“五代恩榮”,這就是榮封第取名的緣由。仇誨忠的後代也能夠繼往開來,長子仇恩厚,監生,奉父命具體規劃營建榮封第,高懸廳堂中的那些封誥匾,亦出自其手仿封誥文書式樣謄錄製作的,次子仇祺厚,以秀才身份捐貢,加捐府候補經歷,遞捐州同知職銜,進修齋亦即其兄弟倆所創辦;孫輩中的仇開悟,監生,例授中書科中書職銜,仇開誥,監生,加捐州知職銜,仇開贊,以資深生員資歷獲得恩貢資格,候補選用教諭;玄孫仇衍基,清末以例授巡檢身份加捐五品頂戴,發起創建太平高等國小並首任校長,民國初期主持地方團局、出任靈山縣知事。
清末纂修的《靈山縣誌》稱:“道鹹之前,三寧(包括今太平鎮,邕寧縣那樓、百濟、新安等地。筆者注)人民少讀書,多愚陋,……自同、光以來,文化日開,應試頓增數倍,一洗從前之習。然風氣日華,又將不可收拾矣。”以教育振興家族的初衷,竟然引發一方移風易俗,這一社會影響,或許仇氏也是始料不及的。
鎮宅三寶
巨幅壽幛。幅寬2.86米,高4.5米。道光三十年(1851)春,仇誨忠七十三虛齡誕辰,夫妻榮慶,至親好友46人具名,請得廣東省學政戴煕撰祝壽詞,由仇誨忠內弟張錫田謄錄。戴煕進士出身,曾任翰林院編修、做過會試同考官,並有誥授資政大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南書房行走、稽察中書科事務等一大堆頭銜,“持衡百粵,龍文再譽,儤直三霄”,而“特徵幛語”的張錫田,是欽加知州銜的當任河北省通城縣知縣,這無疑是錦上添花。仇氏聘請絹繡高手,製作周邊襯有寓意吉祥圖案的錦字壽幛。幛額雙鳳蟠龍,舉綱昭示壽星夫婦“龍章鳳誥”的恩寵待遇;左右分別以麒麟拱日、瑞獅賀壽、雙福(蝠)臨門、松鶴延年、神龜出洛、連(蓮)科及第兩相張目;下擺伯牙撫琴、彭祖奕枰、飼親娛老呼應;又用46個不同字型的“壽字”擁簇烘托篆體主題詞“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紅錦黃絲,光澤熠熠,鮮活生動。從一個側面揭示出當年壽慶的排場。人們還可以籍此由表及里探索那時期風雲突變的社會歷史背景。
道光二十八年起,仇誨忠一連三年都舉辦壽慶,而同時也分別是地方實力派配合官府對付天地會的小型聯防聚會。因為那時如火如荼的天地會活動已席捲靈山,靈東一帶以蘇三、蘇三娘夫婦的廣義堂為首,靈西舊州的李士昌、李士蔡策應,廣西橫州的謝江殿、玉林的鐘阿春,以及宣化縣(今屬邕寧縣)那曲村的顏品過境協同瑤配合,接連攻擊靈山縣城、太平及其附近的上井、盤龍、百濟、那香、那敏等圩市村場,進軍廣西,蘇三娘力斬敵酋廣西南寧道鎮守備,靈山知縣憂憤嘔血而死。仇誨忠的壽宴聯防會議當時的確都曾幫了官方不小的忙,但也因此使得靈山出了一個太平天國巾幗英雄。蘇三等天地會領袖相繼犧牲後,蘇三娘在道光三十年秋帶領靈山天地會眾近二千人,奔赴金田參加太平天國起義,被任命為後軍女營副帥,由於英勇善戰屢升為太平天國殿右五十七檢點兼女軍承宣指揮、女館指揮,後來在天京保衛戰中壯烈犧牲,洪秀全稱讚她“是我天朝好姐妹,誅妖殺魔功勞高。”
那幅巨型壽幛,無論其幅寬高度抑或是製作工藝,在廣西實屬罕見。一百多年間,它歷經清末的社會動盪,抗日戰爭的烽火洗禮,避過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聯繫它產生的社會背景,歷史文化和文物價值尤為珍貴。1949年11月,保管者為防避潰退的國民黨軍隊及其散兵游勇掠奪,秘而不宣將它藏入榮封第頭座的夾牆中,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仇氏後人修葺房屋始發現,才又使之重新面世。
翰林斗筆。榮封第珍藏有一支用犀牛角作筆桿的大毛筆,那是當年仇效忠用來題寫府第寫匾額後主人家珍藏起來的。仇效忠(1777—1854),字蓋之,號典堂,仇誨忠族弟。嘉慶十三年(1808)以靈山縣儒學廩生資格考取廣東鄉試第五十一名舉人,嘉慶二十年充補鑲白旗覺羅學宮教師,後奉旨以知縣用。道光二年(1822)參加恩科會試挑取膳錄第三十八名,補實錄館校錄,四年後,考取丙戌科會試中式第二百四十七名進士,殿試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協修、文淵閣校理,被譽為“靈山一點翰”。道光九年外放,先後擔任貴州省貴定縣、湄潭縣知縣,升松桃廳直隸州同知、仁懷州廳直隸州同知,特授興義府、石阡府知府,曾受朝廷選派,分別擔任道光十一年貴州省鄉試同考官、道光二十三年鄉試監考。鹹豐二年(1851)獲誥授朝議大夫封典。退休後應聘分別主持浙江西湖、豐湖以及廣東南海、惠州、東莞、寶安等處書院。翰林斗筆一般不示人前,過去榮封第中人無功名者也不敢隨便動用。原來還有一方端硯與之配套,今存縣博物館。
道光二十八年起,仇誨忠一連三年都舉辦壽慶,而同時也分別是地方實力派配合官府對付天地會的小型聯防聚會。因為那時如火如荼的天地會活動已席捲靈山,靈東一帶以蘇三、蘇三娘夫婦的廣義堂為首,靈西舊州的李士昌、李士蔡策應,廣西橫州的謝江殿、玉林的鐘阿春,以及宣化縣(今屬邕寧縣)那曲村的顏品過境協同瑤配合,接連攻擊靈山縣城、太平及其附近的上井、盤龍、百濟、那香、那敏等圩市村場,進軍廣西,蘇三娘力斬敵酋廣西南寧道鎮守備,靈山知縣憂憤嘔血而死。仇誨忠的壽宴聯防會議當時的確都曾幫了官方不小的忙,但也因此使得靈山出了一個太平天國巾幗英雄。蘇三等天地會領袖相繼犧牲後,蘇三娘在道光三十年秋帶領靈山天地會眾近二千人,奔赴金田參加太平天國起義,被任命為後軍女營副帥,由於英勇善戰屢升為太平天國殿右五十七檢點兼女軍承宣指揮、女館指揮,後來在天京保衛戰中壯烈犧牲,洪秀全稱讚她“是我天朝好姐妹,誅妖殺魔功勞高。”
那幅巨型壽幛,無論其幅寬高度抑或是製作工藝,在廣西實屬罕見。一百多年間,它歷經清末的社會動盪,抗日戰爭的烽火洗禮,避過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聯繫它產生的社會背景,歷史文化和文物價值尤為珍貴。1949年11月,保管者為防避潰退的國民黨軍隊及其散兵游勇掠奪,秘而不宣將它藏入榮封第頭座的夾牆中,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仇氏後人修葺房屋始發現,才又使之重新面世。
翰林斗筆。榮封第珍藏有一支用犀牛角作筆桿的大毛筆,那是當年仇效忠用來題寫府第寫匾額後主人家珍藏起來的。仇效忠(1777—1854),字蓋之,號典堂,仇誨忠族弟。嘉慶十三年(1808)以靈山縣儒學廩生資格考取廣東鄉試第五十一名舉人,嘉慶二十年充補鑲白旗覺羅學宮教師,後奉旨以知縣用。道光二年(1822)參加恩科會試挑取膳錄第三十八名,補實錄館校錄,四年後,考取丙戌科會試中式第二百四十七名進士,殿試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協修、文淵閣校理,被譽為“靈山一點翰”。道光九年外放,先後擔任貴州省貴定縣、湄潭縣知縣,升松桃廳直隸州同知、仁懷州廳直隸州同知,特授興義府、石阡府知府,曾受朝廷選派,分別擔任道光十一年貴州省鄉試同考官、道光二十三年鄉試監考。鹹豐二年(1851)獲誥授朝議大夫封典。退休後應聘分別主持浙江西湖、豐湖以及廣東南海、惠州、東莞、寶安等處書院。翰林斗筆一般不示人前,過去榮封第中人無功名者也不敢隨便動用。原來還有一方端硯與之配套,今存縣博物館。
日冕石雕。俗稱太陽鐘,兩座,圓餅狀,是清代仿夏曆的計時器。分別安置在榮封第前牆垣大門兩邊通花牆頭上,遙相對應。日冕用花崗岩雕刻,直徑約40厘米,厚度約10厘米。正面用十二地友支分格定位,圓心的輻射線分別穿過3個同心圓,根據日影計算時辰,長輻線計時,短輻線計刻。兩座日冕互相參照,現在如果結合時區差套用,再將四季日照長短的因素考慮進去,換算台北時間計時也相差無幾。
習俗六怪
客佬口音。以前靈山人將說廣、肇語音的居民稱為“客佬”。榮封第居民以及整個太平仇氏家族,從清代初期他們的十三世祖遷來至今,經歷十幾代,不管身居何處,內部交流一律操肇慶口音。除了銘記根本的原因之外,也與文化傳承有關。他們認為肇慶話字音分明,保留著許多古漢語的音韻要素,吟詩作對易於掌握平仄。
幫盤待客。榮封第中人和睦互助,尊老愛幼,兄友弟恭。有特別酒菜果餅之類,彼此都分給各戶叔侄兄弟嬸母。有客人來,各家也端出自己的拿手菜來同陪,謂之“幫盤”。這一淳古遺風沿習到現在。
滿月開齋。榮封第小孩滿月舉行的獨特儀式。由長者一邊唱贊禮,一邊象徵性餵食,儀程依次進行:1、飲水——水透心明;2、飼飯——食祿天中(男)或食祿充裕(女);3、雞頭——獨頭鰲頭;4、雞胸脯——胸中錦繡;5、雞翅膀——鵬程萬里;6、雞爪——足步青雲;7、蔥——聰明伶俐;8、蒜——算是第一;9、豬肉——諸事大吉;最後給一個紅繩捆住的封包——財源滾滾。
幫盤待客。榮封第中人和睦互助,尊老愛幼,兄友弟恭。有特別酒菜果餅之類,彼此都分給各戶叔侄兄弟嬸母。有客人來,各家也端出自己的拿手菜來同陪,謂之“幫盤”。這一淳古遺風沿習到現在。
滿月開齋。榮封第小孩滿月舉行的獨特儀式。由長者一邊唱贊禮,一邊象徵性餵食,儀程依次進行:1、飲水——水透心明;2、飼飯——食祿天中(男)或食祿充裕(女);3、雞頭——獨頭鰲頭;4、雞胸脯——胸中錦繡;5、雞翅膀——鵬程萬里;6、雞爪——足步青雲;7、蔥——聰明伶俐;8、蒜——算是第一;9、豬肉——諸事大吉;最後給一個紅繩捆住的封包——財源滾滾。
開筆啟蒙儀式。恭請當地最有名氣的一位文人“引贊”,由他一邊高聲稱讚孩子資質聰慧,一邊用毛筆蘸硃砂以及剛宰殺的雄雞鮮血,點上孩子的額頭,接著手把手教寫名字,開卷領讀,祝福孩子開蒙上進,祝福日後大展鵬程。現在雖然省略了一些繁文縟節,但也必請族中德高望重的讀書人給孩子勉勵一番。
迴避家規。封建時代,榮封第家規嚴格。以前“媳婦避翁”,甚至於有終生不與家翁照面的。“父坐子立”、“不問不對”,尊長在堂,後生晚輩不敢坐,也不敢出聲。如果習慣抽水煙的,必定先把水煙管放在門外然後再入室見尊長,即使在其他場所吸菸,一旦尊長到來,也馬上停止,絕不敢當著尊長的面把水煙筒抽得“咕咕”直響。後來經過移風易俗,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但後輩對長輩卻還是非常恭敬的。
科名大粽。逢年過節,榮封第中各家各戶必包大粽,取意“科名大中”。除那些準備分饋兄弟親戚的約四、五斤重外,還有一條10—20斤重的主粽,熬熟後上桌打開,先由長者開筷,然後一家子齊動箸,以示長幼有序,合家和睦。遇有喪事則禁止包粽,自有兄弟親朋饋贈。 如今在榮封第在傳統節日、婚喪喜慶、省親掃墓等活動時,仍可見一些經過存良革陋的傳統習俗。 凝聚精華
仇氏當年不惜工本建設安居樂業的家園,不經意中營造了一個凝聚傳統民居文化精華的陳列館。 匾額。現存清代匾額9塊。其中“榮封第”標記匾1塊(仇效忠題);賀贈匾五塊:“望重金吾”(兵部尚書銜廣東總督蔣攸銛題)、“翰林庶吉士”(仇效忠題)、“仁先義濟”(權知都司候補府經歷 鈐題)、“五葉敷榮”(靈山知縣俞汶萊題)、“五代恩榮”(張錫田題)。封誥匾3塊:仇蘊晟夫婦誥命匾(嘉慶
四年)、仇汝霖及其妻、妾封贈匾(道光十六年)、仇誨忠夫婦誥命匾(道光十六年)。
傳世楹聯。榮封第還有不少傳世楹聯。如右司廳檐柱聯“盛世本是人為,莫要蹉跎惟我掘;祿名原從學歷,當須勤勉補天功”等,人文環境特徵明顯,人生哲理和時代氣息濃郁,藉以營造催人奮進的激勵氛圍。
譜牒。榮封第珍藏有《靈山仇氏族譜》一部四大卷,1929年南寧當陽街明明石印社承印。仇氏在清朝乾隆時期始修手卷譜牒,目的在於敦本睦族,“明祖德,別婚姻;列世系,分長幼;示昭穆,分親疏”。氏族文化是中國傳統文
傳世楹聯。榮封第還有不少傳世楹聯。如右司廳檐柱聯“盛世本是人為,莫要蹉跎惟我掘;祿名原從學歷,當須勤勉補天功”等,人文環境特徵明顯,人生哲理和時代氣息濃郁,藉以營造催人奮進的激勵氛圍。
譜牒。榮封第珍藏有《靈山仇氏族譜》一部四大卷,1929年南寧當陽街明明石印社承印。仇氏在清朝乾隆時期始修手卷譜牒,目的在於敦本睦族,“明祖德,別婚姻;列世系,分長幼;示昭穆,分親疏”。氏族文化是中國傳統文
化以及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史學大廈,是由正史、方誌、譜牘等材料構成的,正史記載國家朝政大事,方誌記載一方水土及人文經濟,譜牒記載家族祖源及世代繁衍生息,三者相輔相成。但從史料角度看,譜牒更有其基礎性質,因為它是民間的第一手材料,可以補正史、方誌之不足。它為人們研究地方歷史、社會、經濟、人口、人文、倫理以及風土民情,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資料。 先天八卦、後天八卦石雕。現存2座,對應安置在府第門前池塘欄桿望柱上,分別仿刻伏羲八卦、周文王八卦符號圖像。原有8座,道光二十八年(1859)仇誨忠七十一歲壽慶時製作,含有“坐七望八,行開八秩(八十歲)”的意思,也隱示“榮封第八虞”(八個有才能的人)的潛台詞。
花廳吊燈。道光三十年(1851)廣東省學政戴煕祝賀仇誨忠夫婦壽慶贈送的舶來品,法國製造,精鐵鑄造主體,琉璃燈罩。吊環及油鼓表面,鑄有栩栩如生的聖母、聖女和天使在伊甸園娛樂的圖像。現在注入煤油點燃,依然滿堂光亮。
百歲荔枝樹群。連科坪村中有20多棵100—300年樹齡的荔枝樹,品種有香荔、黑葉、振奉、三月紅、檳榔荔等。樹桿均有數人合抱粗,多集中在榮封第前,其中橢圓形池塘周圍那7棵,是建造榮封第的時候,仇誨忠按北斗布局栽種的。進村路口又有一棵被稱為迎客荔的,枝桿勢態略似黃山的迎客松,當年榮封第各房分灶時,就特地留下這棵
百歲荔枝樹群。連科坪村中有20多棵100—300年樹齡的荔枝樹,品種有香荔、黑葉、振奉、三月紅、檳榔荔等。樹桿均有數人合抱粗,多集中在榮封第前,其中橢圓形池塘周圍那7棵,是建造榮封第的時候,仇誨忠按北斗布局栽種的。進村路口又有一棵被稱為迎客荔的,枝桿勢態略似黃山的迎客松,當年榮封第各房分灶時,就特地留下這棵
作公產,由族中主事的長輩,用其佳果應景,招待公眾貴賓,至今依然沿俗。
“金窩”。榮封第宅旁有一處地方好一段時間是草木不長的,屢栽屢萎,只有一株種了20多年樹齡形態似活似死的小桉樹。1982年7月某夜,有人在經過多次觀察、試探後,在樹下挖走一壇黃金,留下土坑。自始而後,再在那裡栽種樹木竟然枝繁葉茂,小桉樹也長成畸形大樹,不過樹桿表皮象是被斧砍過似的,落下滿身結茄。榮封第的老人揣測,黃金應是先人在清代道、鹹年間“走長毛”(逃避天地會“打單”)埋藏的,失去黃金反而是“禍虧福所倚”,金克木,木蔭人,枯木逢春,家族重興。認為那異態桉樹能傍金存活,而且“桉”“安”同音,所以當作神奇之物,稱它“富貴樹”“平安樹”,那個土坑則叫“金坑”,儼然是榮封第的重點保護對象。這些有形、無形文物的遺存,如同鎮宅三寶和習俗六怪一樣,既是濃縮了的歷史創造,又折射出民居文化內涵的人文精華,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晚清時期當地經濟、文化相輔相承,相得益彰,連結共榮的景象。